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根本上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其之所以能迅速取得全国性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起义各省权力结构的成功转换。以东南地区而论,革命派、立宪派和从旧政权中分离出来的地方实力派,立即组成新的权力机构。……东南地区在民国时期之所以成为全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高亢之区,根本上是与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精英在变革传统政治制度中的活力分不开的。……从社会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才是质变的开始。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王朝没有倒台,那么就不会有民国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方面的重大变化。从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这一社会史角度看,辛亥革命才是近代史的真实起点,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界标意义,应该比1840年鸦片战争更高大,更重要。

——《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精英在变革传统政治制度中作出哪些努力。这对于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起到什么影响。(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鸦片战争及以后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才是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理解(不少于三个史实展开且言之有理即可)。(11分)

正确答案

⑴努力:①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结局使立宪派与汉族官僚和清政府分道扬镳,清政府在政治上陷于孤立。②革命党人在全国各地的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③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9分)

⑵理解:①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独立性和经济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社会结构和形态并没有质的飞跃。②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改变清朝封建制度,也不能引起社会结构和形态变革。③维新变法运动最终的失败当然也不能引起社会结构和形态变革。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初步建立了民国,是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开始。(1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省对于其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整理统御之责;但于各省之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新政府之成立,不必改其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联邦办法亦复如是。但昔之督抚为君主任命,后此当由民间选举。即以本省人民,自为主人。形式仍旧,而精神改变,则效果不同矣。

——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1911年11月21至23日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当时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在中国实行联邦制?(4分)

材料二 以下材料选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二 中国政治经济现状与受压迫的劳苦群众

……至于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不然: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因为中国本部的经济生活,已由小农业、手工业渐进于资本主义生产制的幼稚时代,而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还处在游牧的原始状态之中,以这些不同的经济生活的异种民族,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阻碍蒙古等民族自决自治的进步,并且于本部人民没有丝毫利益。

三 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及其目前的奋斗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四)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

(五)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主张民族自决自治的原因。材料三中的联邦制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8分)

(3)后来中共的民族政策有何变化?试举两例说明。(6分)

正确答案

(1)孙中山认为实行联邦制吸收了美国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之长,有利于建立民主制度;(2分)同时又有利于联合宣布独立各省共同推翻清政府。(2分)

(2)少数民族经济比汉族落后,无法实行汉族地区的政治制度;(1分)实行少数民族自治自决有利于反对军阀统治(1分);中共吸收了苏俄民族政策的理论。(1分)

不同:中共主张只在局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联邦制;美国是全国都实行联邦制。(2分)

(3)中共不再提民族自决自治而主张民族区域自治。(1分)《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自治;(1分)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1分)(例子合适即可得分)

试题分析:

(1)注意材料时间“1911年11月21至23日间”,此时正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不久,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即以本省人民,自为主人。形式仍旧,而精神改变,则效果不同矣”说明孙中山认为联合宣布独立各省有利于共同推翻清政府,再结合“此新政府之成立,不必改其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联邦办法亦复如是”分析。

(2)注意材料信息“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再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深受苏俄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方面不再提民族自决自治而主张民族区域自治。例如《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自治;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碍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二: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材料一中所说的“真立宪”与“不完不备之立宪”分别指什么? (4分)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赞成的政治主张及其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与陈独秀在思想、政治理念上的异同。

(8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自述说,当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五年之后的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语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 袁世凯的“革命”在形式上是满汉易位,本质上则是传统的改正朔、易服色的革命,……袁世凯敢于逆时代潮流而动,主要是他头上戴的帽子是新的,但脑子是旧的。……在他看来,旧脑袋非得一顶旧帽子框着才相称、才妥帖。

——《变局》                                                       

(1)分析材料一中民众态度前后转变的原因。(6分)

(2)结合史实说明“古老的中国”被“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8分)

(3)材料三中“改正朔、易服色的革命”指什么?(2分)旧脑袋指什么?(2分)

(4)联系辛亥革命后的史实,说明袁世凯的脑子是旧的。(6分)

(5)孙中山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做了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

──杨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

材料二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5分)

(3)材料三中的“中国”与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在含义上有何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 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4分)

正确答案

(1)满清对汉人实行民族压迫(2分)。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倾向(如答排满复仇情绪的大汉族主义倾向,亦可得分)。(2分)

(2)进步之处:把反清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结合起来。(2分) 社会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3分) 

(3)材料一、二中的“中国”主要是指汉族政权,材料三中的“中国”指中华民族。(2分)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作为奋斗目标。(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即可概括出反清理由的共同之处。根据所学不难分析出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

(2)结合材料一的共同点相比,根据材料二“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即可概括出其反清思想的何进步之处。结合材料提供的时间线索即可概括出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3)首先应该根据材料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即可归纳出“中国”的含义。再根据(1)(2)问即可概括出区别。根据“国民党之民族主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可说明质的飞跃的含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4分)辛亥革命已沉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芸。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上材料均根据杨天树《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简要分析原因。(4分)

(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6分)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并谈谈你对“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看法。(4分)

正确答案

(1)变化:肯定——否定——肯定;(答出一种变化给1分,满分2分)

原因:国民党出于自身立场,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4分)“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双百”方针遭到破坏;(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2分)

(2)原因: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损害;(2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干扰。(2分,答到一个史实即可,答经济建设上“左”倾错误的发展也可)

(3)评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6分,答对3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备注: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如笼统答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易风俗等,则不给分。)

(4)评价方法:唯物史观;发展的观点(或从当时、当地的特定环境去评价)。(2分)

看法:评分角度分两点:一是对历史的看法(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二是对历史认识或评价的看法(人们出于各种立场、动机,对历史有不同的认识)。(考生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答对任一点给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不同时期不同政党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从相应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的能力。“变化”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民党……(对)辛亥革命……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对辛亥革命……给予充分肯定”“‘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摧残”“经过拨乱反正……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作答;原因可从阶级立场、文革时期的“左”倾错误和新时期的拨乱反正等角度分析和作答。

(2)本题考查了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渐趋沉寂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知识答题的能力。注意题目中的时间限定:“20世纪50年代末”,可从此阶段“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和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等角度分析和作答。

(3)本题考查了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从相应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的能力。首先应紧扣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提供了新的东西”,然后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角度分析和作答。

(4)本题考查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表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主要有唯物史观和全面评价等方式;“看法”可结合第一小问的答案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介绍西方文化上有何特点?其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特点: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大量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变法主张,目的是在中国推行变法,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第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原因: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介绍到中国,并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三民主义,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评价: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本质的原因,他们介绍西学都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因此,以西学为指导思想的改革和革命均告失败。

本题是归纳分析题。题干中的限制语非常明确,仅限于维新派和革命派。要分析其特点,必须首先归纳出二者所介绍的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既要分析其各自特点,又要分析二者相同的特点,然后再以其所代表的阶层利益和时代特征等方面分析造成不同特点的原因,从其整个阶级的本质特征方面分析造成相同特点的原因。对学习西方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予客观的评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宣统末年,国民革命革到了苏州,清廷在江苏的最高行政长官程德全也起来革命了。他命衙役准备了一根长长的竹杆,到得大堂屋檐下,手起杆举,挑落了几块檐瓦。巡抚衙门前,立即挂起了“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程德全宣布,革命成功!清廷江苏巡抚大人,立马成了民国的总督。

材料二 1924年初,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1911年的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材料三 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 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1)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之时的一个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请结合所学,解释“情势”。

(3)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认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旧三民主义中有何体现?

(4)根据材料三,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概括当时“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的主要表现。进入到21世纪,“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基本实现,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许多封建官僚革命者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2)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3)孙中山认为失败的根源在于反帝反封建不彻底。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虽有反帝的意愿,但未能直接提出反帝;民生主义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4)相对于1911年,1956年的中国,政治上:已经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答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实现了独立自主);经济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进入到21世纪,“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

本题旨在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的问题。考查内容涉及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袁世凯与列强的勾结,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等问题。最后使我们得出中国实现独立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有论者说:“1834、1894、1954、2014,我们把中国这四个连起来看,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命运轨迹将会看得更清楚。”1834—1894年是中国“天朝上国”梦彻底破灭的60年,1894—1954年是中华民族觉醒、追求民族独立的60年,1954—2014年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60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建立政府之间的日常对等关系。清朝地方官员以律劳卑未经批准迳入广州和所送信件格式是“公函”而非“禀”,内文用了“平行模式”等“错误”为由,勒令律劳卑立即离开广州。律劳卑拒绝离开,谴责广州地方当局容许行商停止贸易是“无知和顽愚的”,会“使得依靠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吃亏”,并召来英舰向中国示威。

材料二: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

材料三: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同现在的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请回答:

(1)请用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国人的“天朝上国”梦产生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1834—1894年“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12分)

(3)1894—1954年,为追求民族独立,中华民族是如何奋斗的?(任意列举两个史实,4分)

(4)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工业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关于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内容。为实现这一梦想,在1954—2014年(从1954年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探索?(8分)

正确答案

(1)原因:①18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疆域版图辽阔、人口众多,中国人产生了优越的心里;(具体史实同样给分)②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中国人对世界形势愚昧无知(4分)

(2)①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实现民主化,以自由贸易和对等建交为名,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重农抑商、君主专制、闭关锁国,在先进工业文明冲击下,农业文明解体,被迫向工业文明转型, “天朝上国”梦开始破灭。(6分)②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现代化,但没有改变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经济和政治制度,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到1894年,现代化的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打败了中国, “天朝上国”梦彻底破灭。(6分)

(3)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4分)

(4)①1953年—1956,通过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③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任答2点,4分)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以法治国等。(任答2点,4分) 

试题分析:(1)晚清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原因,应该从农业文明时期,中国始终领先世界看起,即8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疆域版图辽阔、人口众多,中国人产生了优越的心里;同时明清闭关锁国使得对外界缺乏了解,所以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2)依据材料一二,涉及到两个时间段即1834年左右和甲午中日战争,由此可以得知,开始破灭即为鸦片战争,该问题也就能等同于回答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所以有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实现民主化,以自由贸易和对等建交为名,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重农抑商、君主专制、闭关锁国,在先进工业文明冲击下,农业文明解体,被迫向工业文明转型等,再依据甲午战争使梦想破灭,即甲午中日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所以等同于回答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本题应注意试题的转换。

(3)本题依据题干所给的限定时间:1894—1954去找,该时期中国社会各级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即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4)本题等同于考查1954年后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探索,依据所学知识不难得出1953年—1956,通过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任答2点,4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以法治国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蜂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12分)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8分)

正确答案

(1)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答出3点即可)

(2)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形势的变化。第(1)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找到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用专业性的语言概括即可。第(2)问,联系武昌起义爆发后事态发展的进程,注意清政府镇压辛亥革命到清帝被迫宣布退位这一过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即可。

下一知识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辛亥革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