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因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太平天国运动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课后提供这样一种观点:“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老版人教教材则直接提问“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1)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4分)

主题二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金冲及《现在可以更全面地评价辛亥革命了》

(2)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在思想领域是如何体现的?

主题三 辛亥革命与社会主义道路

正因为认识到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湖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刘云波,武汉大学宣传部的扬天树等学者开始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

——《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教育价值刍议》

(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4分)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客观条件。

(2)民主精神;思想解放。

(3)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壮大;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社会、经济等基础。

试题分析:

(1)根据题目,“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然后从上述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即太平天国运动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强调说明的是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全面性的影响。根据所学,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思想领域主要是促进了思想解放。

(3)“辛亥革命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强调的是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根据所学,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壮大;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社会、经济等基础。由此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民主共和只是一块空招牌.”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20分)

正确答案

辛亥革命成功的表现:(1)辛亥革命推翻了革命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与时俱进,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所以说,从革命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从它对中国后来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奠基石,它说明了只要不断的革命下去。胜利终有一天会来临。

试题分析:认识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和社会观念的更新。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局限性(失败的表现):

(1)失败的表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点评: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集社会变革与救亡图存于一体,促成了中国历史的巨变, 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奋起,对当今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开创劲射有着深刻的启示。因此,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之一。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此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4分)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之一”?(6分)

正确答案

(1)制度: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等。

(2)制度:责任内阁制。意义:制约专制。

(3)袁世凯(或:北洋军阀)。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内地未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著作,强调道德伦理;中国不注重学习外国事务。

试题分析:(1)第一问根据所学史实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的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也即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转换一下即可。根据所学从主观上看是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根源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客观上可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力量强大和及其破坏阻挠方面作答。

(2)根据材料内容“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可知设置总理是为了限制总统的权力,防止总统大权独揽,破坏民主制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责任内阁制。此规定的背景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制度在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专制独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民国初期若干年根据史实可知是处于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因素要从材料中归纳,注意材料中的“首先’、句号将材料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归纳每一层次中心即可。从材料中“中国幅员辽阔”、“、、、、、、文官候选人、、、、、、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概括出三点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振兴中华”是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产物。试述这一口号出现的时代背景。(4分)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材料二中的口号出现于哪一重大运动中?(1分)简述这一运动对民主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材料三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和外交两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6分)

材料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4)据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4分)并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民族危机加剧;满清政府腐朽;救国救民意识高涨;民族民主意识增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

(2)运动:五四运动。(2分)

影响:①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②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③为党的成立提供了干部条件;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⑤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⑥爱国、救亡的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志士。(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

(3)

 

(4)特点:50、60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语言朴宴、发展经济意识浓、彩为终验性总结。(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原因:50、60年代: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左”的错误和情绪滋长;国际、国内形势紧张。(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分,每点1,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试题分析:第1问回答“振兴中华”这一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实则回答90年代的社会背景,主要有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民族民主意识发展等。第2问可根据所学回答,材料二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对民主革命的重大影响,回答五四运动的意义,可根据所学回答。第3问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和外交的重要成就,可依据教材知识进行回答。第4问据材料四,回答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五六十代的政治活动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等进行分析。分析原因可以从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失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二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材料三:

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4分)

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2分)

通过上述材料所反映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共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五族共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中共完善“中华民族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共同抗战。(4分)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2分)

(3)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4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问题的不同主张;根据材料中“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分析其民族主张的进步意义。孙中山的主张有利于中华民国的建成和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共的主张则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民族抗日。

依据材料二中“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材料三中的国家对西北大开发以来的民族地区的固定资产的投资额的不断上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3)本问考查的是我国各民族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中国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新民族主主义一面成为旧民族主主义的继续,一面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导。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但民主革命在政治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一个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的时代……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它所面对的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大规模冲击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这种汪洋大海里深藏着和复制着几千年传统留下的影响。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改制的主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两次革命后所面临的共同艰巨使命。(4分)

正确答案

(12分)(1)影响: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临时约法,推行民主共和制度;建立代议制,实行政党政治;发展近代企业;推行近代化国民教育;变革社会习俗,倡导自由平等;专制腐朽余毒存在,共和道路依然艰辛。

(8分,任意答出4点即可)

(2)继续政治改,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摆脱小农经济困境,大力发展生产力(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清除几千年来的陈腐观念和习俗,建立现代文化风尚。(4分)

试题分析:(1)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比较中国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本主张的异同,指出他们留给人们的历史启示。

正确答案

相同点:都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摆脱危机。

不同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教训:上述三派的主张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必须依据国情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立足于阶级差别,分析其共性与个性。这些派别的主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提出,只是洋务派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属于资产阶级,所要求实行的政体及手段不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一个地名的命名或其变更并非单纯来自偶然或者不自觉的语言因素,更多的是历史的折射与反应。阅读下面这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中国城市众多,但是城市的路名有很多相同之处,如红旗路、解放路、三民路、中山路等。

(1)你认为材料中哪些路名可能会被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共同使用?(2分)分别说明大陆与台湾使用这些路名的理由。(2分)

(2)你认为材料中的路名最适合大陆哪些城市使用?请分别说明理由。(6分)

正确答案

(1)共同使用:三民路、中山路。(2分)

原因:中国大陆认为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台湾认为孙中山是国父,创建同盟会,是中华民国的创立者。(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红旗路最适合北京,因为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解放路最适合南京,因为南京解放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中山路最适合中山,因为中山是孙中山的故乡;三民路最适合广州,因为广州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地。(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3分)答案开放,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同使用:三民路、中山路。原因:中国大陆认为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台湾认为孙中山是国父,创建同盟会,是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红旗路最适合北京,因为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解放路最适合南京,因为南京解放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中山路最适合中山,因为中山是孙中山的故乡;三民路最适合广州,因为广州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洲之人种胥治化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到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是革命。”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特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十供应问题。”(注:抗战爆发前,中国钢年产量为55.6万吨,而日本为635万吨。中国石油年产量为0.02万吨,而日本为39.3万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 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理解“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9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10分)

正确答案

(1)从世界背景看,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已成为世界潮流;从国内背景看,封建君主专制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从革命任务看,革命决不仅仅只是要推翻满清王朝,而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因此即使是汉族人当皇帝,也必须革命。 (每点3分,共9分)

(2)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中国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中美等国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本。(每点2分,共10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理解。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作答。

(2)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期间的“驼峰航线”开通的原因。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变成……供应问题”“苏德战争全面爆发”、图7中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的状况以及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等作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6分)

(2)试分别概述材料二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8分)

(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列举这一时期体现“沉沦”“上升”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01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11分)

正确答案

(1)提供基础: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和技术,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洋务派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为新思想的引进和传播创造了条件。(6分)

(2)含义: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同时近代化进程不断深入(6分)

(3)重大历史事件:“沉沦”有《辛丑条约》的签订、袁世凯复辟帝制、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等;“上升”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国民党和中共的成立等(4分)。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经济基础;政治: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阶级基础;(答政党建立也可) 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6分)

试题分析:(1)考查洋务运动对维新和革命的影响。可从经济、阶级、思想三方面解答。经济上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创办了近代工业,起到了诱导作用;政治上,虽然不主张变革,但是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了成为了后来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思想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关键把握时间信息“1901年到1920年”,由此可明确“沉沦”指的是中国最终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上升”是指中国不断探索斗争,最终完成反帝反封革命任务。(3)的原因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革命派的不断努力等角度分析。

下一知识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辛亥革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