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划过夜空的一道闪电,其光芒四射,泽被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假如你是“辛亥革命”课题研究小组的一名成员,做研究如下:

(1)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的含义是什么?(2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学习: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根据材料,它是如何规定立法、行政与司法权的?它体现了什么原则?(4分)

(3)评价一场革命的成败和历史地位,你认为应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2分)请你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实说明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任选其一)(4分)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是指以1911年武昌起义为起点的全国范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分)

(2)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或掌握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3分)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1分)

(3)衡量革命的成败,主要看其是否解决了革命的政权问题;评价其历史地位,主要看其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2分)

评价:(4分)

成功的:它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或:失败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制度遭到破坏,没有真正实现;军阀之间彼此割据混战;帝国主义更加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的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三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材料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1分)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1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2分)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2分)

(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分)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2分)

正确答案

(1)世界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1分)②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分)③、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分)

(2)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2分)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2分)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该联合苏俄。(2分)

(3)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2分)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1903年在美国发表表演说:“革命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我们必须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后,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更可怜。这等亡国君主就好像泥塑木偶像一样抛到粪缸里,看他们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找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便迎来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回答:

(1)孙中山在材料一中表达了什么思想?(4分)

(2)简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革命斗争?(4分)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4分)

正确答案

(1)武装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4分)(2)建立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创立三民主义理论,领导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运动,护法运动。(4分)(3)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要绝对服从;(2分)革命后认识皇帝也是常人,解除了对皇帝的迷信。(2分)

(4)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巨变,推翻了清政府,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制订颁布《临时约法》将专制统治发展为法制社会,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发展、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一定的基础。(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 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或告之曰:“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

—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三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依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被过低估计”的原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轨迹。(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4分)

正确答案

(1)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切弊端的根源。(2分)

(2)原因: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此许多青年低估了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4分)

轨迹: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级共和国;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不懈的斗争;捉出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6分)

(3)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开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等。(任答出其中2点得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民报》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兴中会的机关刊物。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的是《民报》,1905年刊发的该报是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机关刊物,不是兴中会,所以该题目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材料三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材料四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选自哪一法律文件?它有什么意义?(2分)

(3)你如何理解“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 “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3分)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的法律是皇帝意志、君主专制统治的体现,是君主制定用以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2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分)

(3)中华民国确立了美国式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1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北洋军阀专制独裁,民主共和徒有虚名。(2分)  

(4)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分);制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1分);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可以看出,古代的法律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是君主意志的体现。(2)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看出这是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宪法性文件的颁布,对反封建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3)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学习的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原则。但是中国辛亥革命并未成功,革命的果实落在了袁世凯的手中,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4)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法治建设,建立了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1954年颁布了宪法,成为了国家的根本大法。

点评:古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近现代的法治建设明显的不同。古代的法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是为君主的统治服务的;近现代的法治建设是体现的人治到法治转变的趋势,体现了人民主权,是民主的体现,也是民主的保障。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西方国家大都是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近代政体的,这也需要掌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0月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该词由严复作词,皇室成员溥侗谱曲。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喻指恩泽),民物欣凫藻(喻指喜悦),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喻指怡然自得),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材料二 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在南京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五旗共和歌》。该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歌词是: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13年4月8日,北洋军阀政府的国会决定将《卿云歌》作为国歌,歌词为《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国会议员汪荣宝(原大清民政部左参议)在最后加上“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请侨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谱曲。

材料四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美术大师徐悲鸿的提议,以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0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建议将原来的“奏国歌”改为“唱国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巩金瓯》和《五旗共和歌》所宣扬的政治倾向的不同之处。结合史实说明其各自的意图是否得以实现。(6分)

(2)材料三中“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写入国歌说明了什么?(2分)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3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自诞生以来一直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寓义。(4分)

正确答案

(1)政治倾向及结果:《巩金瓯》宣扬皇恩浩荡,为清王朝歌功颂德,但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五旗共和歌》宣扬民主共和,世界和平,但后来辛亥革命的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6分)

(2)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

(3)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践踏我国东北三省后,又在华北大地上肆意横行,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作者为唤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奋起抗日而作。(3分)

(4)寓义:激励人民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4分)

本题以近代以中国国歌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政治的演变。第(1)问要根据《巩金瓯》和《五旗共和歌》颁布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内容作答。第(2)问根据辛亥革命的结果分析作答即可。第(3)问要抓住“1935年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一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第(4)问根据《义勇军进行曲》内容,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加以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辛亥革命史资料选》

材料二:今日共和初成,兴实业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重要之政策。——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专制阶级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与彼,其致失几,又何待言!                                  ——《孙中山资料选集》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清帝”指哪位清朝皇帝?(1分)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态度?(2分)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2分)如何评价此主张?(3分)

(3)材料三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材料三中“情势所迫”的史实依据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清帝”指宣统帝。(1分)态度: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2分)

(2)主张:实业救国。(2分)评价:对袁世凯盲目信任,对巩固共和的艰巨性认识不足。(3分)

(3)原因:革命派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妥协,国内反革命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4分)

(4)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7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文在海外倡革命十数年,所怀抱的宗旨,不外发财与利己主义。彼对于党员毫无信义,别人替彼牺牲性命,彼则攒资财,只要中国内地起一回乱事,必给他作一回锅,那不是土匪作乱,良民抗粮呢?彼亦借口革命,向华侨敛钱募饷,敲进来的金钱,尽入私产。……即如此次武汉起事……孙文早不来晚不来,单等南京大同确定,他才来到上海。……一则借此机会,在海外向华侨多多敛钱;二则恐怕大局不稳,白来送死。”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利害》,《大公报》1912年1月27日报道。

材料二:孙中山先后致函时任外交总长的唐绍仪和参众两院议员,请求民国政府偿还“中华革命军借款”“总计二百七十万元”,其中“募借华侨款一百七十万元,”“日本商人债一百万元。”写道:“民国大定,乃于九月中使人请于政府,以为是之出资者皆为共和也,共和既复而不之恤,是则在国家为寡恩,在国民为负义,故请求政府代为偿还,非徒以保个人之信用也……

——1916年孙中山《致唐绍仪请代呈政府发还中华革命军借款函》

材料三:“余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1925年孙中山《家事遗书》

材料四:“最后十三年北来(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其过津时,民众欢迎之如何热烈,津人当能记忆之。及病逝北京,移灵协和医院,与出殡碧云寺,及中央公园追悼会,全城数十万,殆全体参加,其空前盛大,尤不待论。因念中山先生一生,为平民的,为大众的,……而惟其爱民众、信民众也,故逝世之后,民众哀而慕之,十四年在北京送殡之数十万人,皆自动参加,非受人招致者也。先生生前,且不警戒,不防卫,而亦无往而不安全。今当遗体奉安,又何事戒备。北平之送灵,沿路之通过,南京之奉安,何不彻底为民众公开,许人人自由参加,而乃加以谨严之限制乎。吾人所谓感觉遗憾者,此也。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不然,崇之似愈尊,诬之实愈甚,生者无所谓,死者之不安甚矣。”

——《送灵后之感想》,《大公报》1929年5月27日报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借款?(2分)

(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四对孙中山的评价。(4分)从《大公报》前后的评价可以看出当时一般中国人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通过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具有怎样的金钱观?(4分)

(4)对于材料四中“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请结合我们纪念伟人应采取的真正态度对这一内容进行评价。(3分)

正确答案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的军费。(2分)(答到“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者其一即可给2分;答到“维护共和制度”只给1分。)

(2)材料一:孙中山假借革命进行敛财,贪生怕死之辈。(2分)材料四;孙中山是为民、爱民、信民的真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国父。(2分)反映了民众由不理解孙中山革命(2分),到理解孙中山并由衷地敬佩和爱戴的过程。(2分)

(3)孙中山先生借钱革命,不置产业,不留钱财给家人后代。(4分)

(4)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要学习中山先生爱民信民的精神,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切勿扰民。(2分)材料作者所表达观点确实有道理。(1分)(态度2分,判断1分。)

下一知识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辛亥革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