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的检测
- 共5040题
H2、CO、CO2和CH4都是中学化学常见的气体. 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上述4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了确认气体X的组成,同学们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气体燃烧装置中能提供足量的氧气保证可燃性气体充分燃烧,甲烷燃烧的产物为CO2和H2O)
小资料: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和NaOH,能吸收CO2和水蒸气.
(1)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
(2)装置C盛放的试剂是______(填序号),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填序号).
a.烧碱溶液 b.浓硫酸
(3)若取1.6g气体X进行实验(假设每步反应都完全),发现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装置C增重1.8g,装置D增重2.2g.通过计算回答:燃烧生成CO2______mol,H2O______mol
说明1.6g气体X中含有碳元素______g,含有氢元素______g.是否含有氧元素?______(填“是”或“否”).
正确答案
解:(1)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装置A的作用是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CO2;装置B中药品是碱石灰,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和NaOH,可作干燥剂,能吸收气体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CO2;吸收气体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2)装置C盛放的试剂应为浓硫酸,目的是通过是否增重测定H元素的有无,装置D中盛放的试剂是烧碱溶液,目的是通过是否增重测定C元素的有无.先经过烧碱溶液时会带出水蒸气到浓硫酸中,影响水的测定结果,所以装置C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D中盛放的试剂是烧碱溶液,
故答案为:b;a;
(3)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气体中不含CO2;装置C增重1.8 g,含H元素的质量为1.8g×=0.2g;装置D增重2.2 g,同理可知含C元素0.6g;气体X1.6 g中含H元素0.2g、含C元素0.6g,应含O元素0.8g,很明显,气体X1.6g中含有CO,且质量为1.4g,物质的量为0.05mol,刚好为C、O元素质量之和,由此可知没有CH4,气体X中还含有0.2gH2,
故答案为:0.05;0.1;0.6;0.2;是.
解析
解:(1)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装置A的作用是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CO2;装置B中药品是碱石灰,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和NaOH,可作干燥剂,能吸收气体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CO2;吸收气体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2)装置C盛放的试剂应为浓硫酸,目的是通过是否增重测定H元素的有无,装置D中盛放的试剂是烧碱溶液,目的是通过是否增重测定C元素的有无.先经过烧碱溶液时会带出水蒸气到浓硫酸中,影响水的测定结果,所以装置C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D中盛放的试剂是烧碱溶液,
故答案为:b;a;
(3)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气体中不含CO2;装置C增重1.8 g,含H元素的质量为1.8g×=0.2g;装置D增重2.2 g,同理可知含C元素0.6g;气体X1.6 g中含H元素0.2g、含C元素0.6g,应含O元素0.8g,很明显,气体X1.6g中含有CO,且质量为1.4g,物质的量为0.05mol,刚好为C、O元素质量之和,由此可知没有CH4,气体X中还含有0.2gH2,
故答案为:0.05;0.1;0.6;0.2;是.
有一无色混合气体可能是由HCl、NO、NO2、CO2、NH3、H2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将此气体通过盛有浓H2SO4时的洗气瓶时,气体体积减小.继续通过装有过氧化钠的干燥管,发现从出气口出来的气体显红棕色,再将该气体全部通入盛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发现最后试管里仍为一满试管液体.由此可推知原气体中一定存在______,一定不存在______,由最终结果可知原气体中______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根据气体的性质和浓硫酸的酸性、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结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气体的成分.
其中混合气体中氨气具有碱性、氢气有还原性、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氯化氢具有酸性.
注意题中典型的实验现象:无色混合气体,说明没有二氧化氮气体;
通过浓H2SO4时,气体体积减小,说明有氨气;
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有氨气存在,就说明没有氯化氢气体;
通过过氧化钠后,气体呈红棕色,说明原混合气体中有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原混合气体中没有氧气,所以混合气体中有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的二氧化碳;
最后混合气体通入盛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发现最后试管里仍为一满试管液体,说明氧气和一氧化氮恰好全部转化为硝酸且没有氢气.4NO+3 O2+2H2O=4HNO3,一氧化氮与氧气的体积比为4:3,2Na2O2+2CO2=2Na2CO3+O2 生成3体积的氧气需要6体积的二氧化碳,所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为4:6=2:3.
故答案为:NH3、NO、CO2;NO2、HCl、H2;NO、CO2; 2:3.
解析
解:根据气体的性质和浓硫酸的酸性、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结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气体的成分.
其中混合气体中氨气具有碱性、氢气有还原性、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氯化氢具有酸性.
注意题中典型的实验现象:无色混合气体,说明没有二氧化氮气体;
通过浓H2SO4时,气体体积减小,说明有氨气;
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有氨气存在,就说明没有氯化氢气体;
通过过氧化钠后,气体呈红棕色,说明原混合气体中有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原混合气体中没有氧气,所以混合气体中有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的二氧化碳;
最后混合气体通入盛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发现最后试管里仍为一满试管液体,说明氧气和一氧化氮恰好全部转化为硝酸且没有氢气.4NO+3 O2+2H2O=4HNO3,一氧化氮与氧气的体积比为4:3,2Na2O2+2CO2=2Na2CO3+O2 生成3体积的氧气需要6体积的二氧化碳,所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为4:6=2:3.
故答案为:NH3、NO、CO2;NO2、HCl、H2;NO、CO2; 2:3.
I.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见图)产生了兴趣.他拟定“探究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四分之一其余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探究分两步进行.
(1)测量鳔内气体的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
A: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
B:在水下刺破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如图).
你认为其中测量结果不准确的一种方法是______,(选填A或B)与理由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探究鳔内气体的成分.现有两集气瓶的鳔内气体,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II. 实验室常用H2O2分解法制取O2.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______,定性比较得出结论.但有同学说这个结论不合理,他认为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
(2)定量分析:如图乙所示,实验时均以生成40mL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 的因素均已忽略.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二氧化碳溶于水以及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B;C02+H2O=H2CO3;
(2)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燃着的木条放入瓶中木条可以继续燃烧;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是:
II.(1)该反应中产生气体,所以可根据生成气泡的快慢判断,故答案为: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
氯化铁和硫酸铜中阴阳离子都不同,无法判断是阴离子起作用还是阳离子起作用,故答案为:阴离子不相同,无法排除阴离子的干扰;
(2)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出一小段,松手后看其是否回到原位,该反应是通过生成气体的反应速率分析判断的,所以根据v=判知,需要测量的数据是产生4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故答案为: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出一小段,松手后看其是否回到原位;收集4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解析
解:(1)二氧化碳溶于水以及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B;C02+H2O=H2CO3;
(2)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燃着的木条放入瓶中木条可以继续燃烧;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是:
II.(1)该反应中产生气体,所以可根据生成气泡的快慢判断,故答案为: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
氯化铁和硫酸铜中阴阳离子都不同,无法判断是阴离子起作用还是阳离子起作用,故答案为:阴离子不相同,无法排除阴离子的干扰;
(2)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出一小段,松手后看其是否回到原位,该反应是通过生成气体的反应速率分析判断的,所以根据v=判知,需要测量的数据是产生4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故答案为: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出一小段,松手后看其是否回到原位;收集4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可能含有N2、HCl、CO、CO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灼热的氧化铜,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气体体积没有变化;再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气体体积减少;最后通过灼热的铜网,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体积又减少,并有剩余气体.若上述反应均完全,则对混合气体成份的判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无变化,气体若含有CO、HCl,通过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后全部转化为CO2;
再通过Na2O2,气体体积明显减小,Na2O2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氧气,使气体体积明显减小,与过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气体可能为原混合气体中的,有可能为CO与CuO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还有可能为HCl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的;
最后通过灼热的铜网,体积又减少,并有剩余气体,说明一定有N2,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N2,可能有HCl、CO、CO2中至少含有一种,
A.一定有氮气,不能确定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故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一定有N2,且HCl、CO、CO2中至少含有一种,故B正确;
C.HCl、CO、CO2中至少含有一种,不是全部含有,故C错误;
D.可以含有氯化氢气体,故D错误;
故选B.
现有失去标签的A、B、C、D、E五个集气瓶,分别充满O2、Cl2、H2、HCl、HBr五种气体中的一种,其中C是黄绿色,A、C混和见光爆炸,C、D混和在瓶壁上出现橙红色小液滴,E遇潮湿空气出现白雾,则: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 (均填化学式)
正确答案
H2
O2
Cl2
HBr
HCl
解析
解:由C是黄绿色,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所以C是氯气;
A、C混和见光爆炸,能和氯气反应的气体有H2、HBr,但氯气和HBr发生置换反应不爆炸,所以A为氢气;
C、D混和在瓶壁上出现橙红色小液滴,氯气和HBr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橙红色物质溴,所以D是HBr;
E遇潮湿空气出现白雾,氯化氢遇水蒸气后能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E是氯化氢:
根据以上分析知,剩余的气体B是氧气.
故答案为:H2 ;O2;Cl2;HBr;HCl.
水蒸气中常含有部分(H2O)2,需确定(H2O)2的存在可采用的方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物质也能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1L水蒸气冷凝后与足量金属钠反应,若混有该物质,由于(H2O)2也能生成氢气,且一分子(H2O)2生成2分子氢气,所以产生氢气体积多,故A正确;
B、该物质也能被浓硫酸吸收,若1L水蒸气通过浓硫酸后,由于相对H2O而言,(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所以分子数目相同时,浓硫酸增重的质量大,说明存在该物质,故B正确;
C、该物质的pH也等于7,无论该物质是否存在,pH都等于7,故C错误;
D、该物质的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仍为1:2,无论是否存在,氢氧原子个数比不变,故D错误;
故选AB.
已知2Cu(NO3)22CuO+4NO2↑+O2↑;已知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不能复燃,但伸进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中,木条能复燃,分析说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2Cu(NO3)22CuO+4NO2↑+O2↑,该反应中氧气占总气体体积的四分之一.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基本相同,若NO2不支持燃烧,则木条不会复燃,根据实验现象知,二氧化氮支持燃烧,即二氧化氮具有氧化性,故选A.
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混有氯气可采用的方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化氢、和氯气通入酚酞溶液均无明显显现,故A错误;
B.氯化氢、和氯气遇到干燥的有色布条均无明显显现,故B错误;
C.氯化氢通入硝酸银溶液产生不溶性白色硝酸银沉淀,氯气通入硝酸银溶液,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盐酸也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C错误;
D.氯化氢遇到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无明显现象;氯气和碘化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2KI+Cl2=2KCl+I2 ,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故D正确;
故选D.
某种混合气体,可能含有N2、HCl、CO.把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都没有变化;再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气体体积减小;最后通过灼热的铜丝,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小,但还有气体剩余.以下对混合气体组分的判断中,正确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无变化,气体若含有CO、HCl在此全部转化为CO2.再通过Na2O2,气体体积明显减小,Na2O2一定是吸收了前面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氧气,使气体体积明显减小;最后通过灼热的铜网,体积又减少,并有剩余气体,说明一定有N2.所有混合气体中一定有N2,可能有HCl、CO中至少含有一种.
故选B.
下列实验有关推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使湿润的KI淀粉试剂变蓝的气体不一定是Cl2,溴蒸气、臭氧、二氧化氮都能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故A错误;
B.将氟气通入含有少量氯化钠的氟化钠溶液中,由于氟气很活泼,氟气先和水反应生成氧气,所以氟气不能和氯化钠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气,故B错误;
C.碘离子不稳定,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生成碘单质,碘溶于水而使溶液呈黄色,故C正确;
D.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所以BaCl2、稀HNO3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故D错误;
故选C.
a、b、c、d四个集气瓶中装有Cl2、H2、HCl、HBr中的一种气体,若a、d两瓶气体混合见光爆炸,a、b两瓶气体混合瓶壁出现暗红色小液滴,则c瓶装的气体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d两瓶气体混合见光爆炸,必为H2和Cl2,而a、b两瓶气体混合瓶壁出现暗红色小液滴(液溴),必为Cl2和HBr(发生反应Cl2+2HBr═2HCl+Br2),则a为Cl2,所以d为H2、b为HBr,剩下的c中必盛有HCl,
故选B.
仅用如图所示装置,检验木炭和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SO2和CO2.在下列表格中填写对应的药品和实验现象.
正确答案
解:木炭和浓硫酸反应中,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碳为二氧化碳,本身被还原为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2SO4(浓)2SO2↑+CO2↑+2H2O;所以图示装置中混合气体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图示装置中只有A、B两个洗气瓶,需检验两种气体,所以需图示装置中A图应先检验其中一种,且能除去其中一种气体,
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A装置不能装澄清石灰水,但二者中只有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且能除去二氧化硫,反应方程式为:2KMnO4+5SO2+2H2O═K2SO4+2MnSO4+2H2SO4,所以A中装高锰酸钾溶液,现象为紫红色的酸性KMnO4溶液褪色;
此时,经过B装置只有一种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高锰酸钾;紫红色的酸性KMnO4溶液褪色;氢氧化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解:木炭和浓硫酸反应中,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碳为二氧化碳,本身被还原为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2SO4(浓)2SO2↑+CO2↑+2H2O;所以图示装置中混合气体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图示装置中只有A、B两个洗气瓶,需检验两种气体,所以需图示装置中A图应先检验其中一种,且能除去其中一种气体,
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A装置不能装澄清石灰水,但二者中只有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且能除去二氧化硫,反应方程式为:2KMnO4+5SO2+2H2O═K2SO4+2MnSO4+2H2SO4,所以A中装高锰酸钾溶液,现象为紫红色的酸性KMnO4溶液褪色;
此时,经过B装置只有一种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高锰酸钾;紫红色的酸性KMnO4溶液褪色;氢氧化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某无色混和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O(水蒸气)、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如下处理(假定每次处理都反应完全):①通过碱石灰时,气体体积变小;②通过赤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③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④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溶液变得浑浊.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和气体中(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通过碱石灰时,气体体积变小;碱石灰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体积减小证明至少有其中一种,而且通过碱石灰后全部吸收;
②通过赤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可能有CO还原氧化铜,也可能是氢气还原氧化铜,也可能是两者都有;
③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证明有水生成,而这部分水来源于氢气还原氧化铜时生成,所以必须有氢气;
④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溶液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来源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所以必须有一氧化碳.
综上分析:混合气体中定含有CO、H2,至少含有H2O、CO2中的一种,
故选D.
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 中的两种或多种气体.现将此无色透明的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对于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气体无色,则说明不含有Cl2和NO2气体,故C错误,此无色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一定含有SO2,故B、D错误,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说明含有气体NO,则一定没有O2,
故选A.
按如图的装置持续通入X气体并在支管P处点燃,实验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Y可能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题图可知,反应过程中应有两个现象:一是通过石灰水要变浑浊,应有CO2出现;二是从试管出来的气体能点燃,
A.氢气可以燃烧,氢气燃烧生成水,加热碳酸钠时碳酸钠不分解,没有二氧化碳产生,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A错误;
B.如果X是CO,Y是碳酸钠,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但碳酸钠不分解,所以没有二氧化碳产生,则不符合实验现象,故B错误;
C.一氧化碳和氧化铜能够反应能生成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剩余的CO可点燃,符号题中描述的现象,故C正确;
D.氢气燃烧放出热量,氢气和氧化铁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铁和水,由于没有二氧化碳生成,故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