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化学多米诺实验”是利用化学反应中气体产生的压力,使多个化学反应依次发生.如图所示就是一个“化学多米诺实验”,其中A~F装置中分别盛放的物质为:A、稀硫酸;B、锌粒;C、某溶液;D、CaCO3固体;E、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F、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开始后,若E中出现红色,F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C中的物质可能是______(填名称).

(2)写出下列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及反应类型:

装置D中:______ 反应类型:______

装置F中:______ 反应类型:______

(3)如图所示的B~F装置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填装置编号).

正确答案

稀盐酸或稀硝酸

CaCO3+2H+═Ca2++H2O+CO2

复分解反应

CO2+Ca2++2OH-═CaCO3↓+H2O

复分解反应

B

解析

解:(1)反应开始后,若E中出现红色,说明有酸性气体生成;F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因为D中是碳酸钙固体,F中是澄清石灰水,所以该气体只能是二氧化碳,稀盐酸和稀硝酸都可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C中的物质可能是稀盐酸或稀硝酸,

故答案为:稀盐酸或稀硝酸;

(2)碳酸钙和酸反应生成钙离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H2O+CO2↑;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Ca2++2OH-═CaCO3↓+H2O,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CaCO3+2H+═Ca2++H2O+CO2↑;复分解反应;CO2+Ca2++2OH-═CaCO3↓+H2O;复分解反应;

(3)根据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变化判断,B、D、F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分别为:Zn+H2SO4═ZnSO4+H2、CaCO3+2H+═Ca2++H2O+CO2↑、CO2+Ca2++2OH-═CaCO3↓+H2O,所以只有B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故答案为:B.

2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请根据所提供的试剂和仪器,按要求填空:

(1)写出带有标号①的仪器的名称______

(2)若用气体发生装置A来制取O2(使用MnO2作催化剂的情况),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请标出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若用气体发生装置B来制取O23.36L(标准状况),转移电子的数目是______.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正确答案

解:(1)图中①是长颈漏斗,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

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若用气体发生装置A来制取O2(使用MnO2作催化剂的情况),所以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在该反应过程中 Cl由+5价降低到-1价,降低了6价,2个Cl转移了12个电子,氧元素从-2价上升到0价,升高了2价,6个氧转移了12个电子,1mol氧气转移4mol电子,所以用单线桥表示为:; 若用气体发生装置B来制取O23.36L(标准状况),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Vm=22.4L/mol,根据n===0.15mol,氧元素从-2价上升到0价,升高了2价,1mol氧气转移4mol电子,所以0.15molO2转移电子的数目是0.6NA;氧气是密度比空气的平均密度大的气体,需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选D装置,

故答案为:;0.6NA;D.

解析

解:(1)图中①是长颈漏斗,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

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若用气体发生装置A来制取O2(使用MnO2作催化剂的情况),所以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在该反应过程中 Cl由+5价降低到-1价,降低了6价,2个Cl转移了12个电子,氧元素从-2价上升到0价,升高了2价,6个氧转移了12个电子,1mol氧气转移4mol电子,所以用单线桥表示为:; 若用气体发生装置B来制取O23.36L(标准状况),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Vm=22.4L/mol,根据n===0.15mol,氧元素从-2价上升到0价,升高了2价,1mol氧气转移4mol电子,所以0.15molO2转移电子的数目是0.6NA;氧气是密度比空气的平均密度大的气体,需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选D装置,

故答案为:;0.6NA;D.

3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下面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玻璃仪器组成的实验装置图(根据需要可在其中加入液体或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用作干燥氨气的装置有______(填字母);

(2)既能用于收集氯气又能用于收集一氧化氮气体的装置有______(填字母);

(3)在氯气和铁反应实验中,能添加在制氯气和反应装置之间以除去氯气中氯化氢等杂质气体的装置有______(填字母);

(4)能用于乙烯与溴水反应制二溴乙烷的实验装置有______(填字母).

正确答案

D、E

B

A

A

解析

解:(1)氨气为碱性气体,常用碱性干燥剂碱石灰固体干燥,而碱石灰只能填装在D、E中,

故答案为:D、E;

(2)氯气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用A,也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用B,一氧化氮易与氧气反应2NO+O2=2NO2,一氧化氮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当,所以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所以既能用于收集氯气又能用于收集一氧化氮气体的装置只能用B,

故答案为:B;

(3)除去氯气中氯化氢等杂质气体的装置应为洗气瓶,A用作洗气瓶,装有饱和食盐水,长管进短管出,

故答案为:A;

(4)乙烯与溴水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A装置具有双孔橡皮塞,可用作乙烯与溴水反应制二溴乙烷的实验装置,乙烯从长导管进入,瓶中装有溴水,

故答案为:A;

4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是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取、干燥和收集装置.若用过氧化氢和催化剂二氧化锰制取干燥的氧气,则合理的装置组合为(  )

A①⑤⑧

B③④⑦

C②⑤⑥

D②④⑧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用H2O2制O2的反应原理为2H2O22H2O+O2↑,过氧化氢为液态,二氧化锰为粉末状,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可选②作为制取装置,干燥O2可选用④用浓硫酸的吸水性进行干燥,或用⑤装置用碱石灰进行干燥,要制取干燥的O2只能用⑥装置利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合理的装置组合为②⑤⑥,

故选C.

5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①实验室制取H2S的原理是:FeS+H2SO4=FeSO4+H2S↑;根据图中A~D的实验装置和试剂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是由双孔塞、玻璃导管及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组装起来的.

(2)请你组装一套制取SO2气体的装置,并证明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按实验装置把各导管口连接起来,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

②C装置中的溶液是______,反应后该溶液变为无色,说明SO2具有还原性;

③D容器内壁出现______现象,说明了SO2具有氧化性;

(3)D旁的烧杯盛放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装置A是由双孔塞、玻璃导管及分液漏斗、圆底烧瓶组装起来的,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2)①FeS不溶解于水,而Na2SO3可溶于水,所以制取H2S的装置用B,而制SO2的装置为A;为了证明SO2的氧化性,应该在D装置的锥形瓶中混合两气体;为了证明其还原性,可以C试剂瓶中注放氧化剂,例如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等;很明显D装置中的碱溶液起到尾气吸收的作用,所以装置连接顺序为adcefb,

故答案为:d;c;e;b(或adcfeb)

②装置C的作用为检验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可以加入具有氧化性且能够有明显现象的试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

故答案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

③装置D的作用是证明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能够与硫化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硫,装置D内壁有淡黄色固体生成,

故答案为:内壁出现淡黄色固体;

(4)硫化氢和二氧化硫都有毒,会污染大气,不能直接排放,需要使用尾气吸收装置,所以D旁的烧杯盛放的NaOH溶液的作用为吸收过量的SO2或H2S,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吸收过量的SO2或H2S,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

解:(1)装置A是由双孔塞、玻璃导管及分液漏斗、圆底烧瓶组装起来的,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2)①FeS不溶解于水,而Na2SO3可溶于水,所以制取H2S的装置用B,而制SO2的装置为A;为了证明SO2的氧化性,应该在D装置的锥形瓶中混合两气体;为了证明其还原性,可以C试剂瓶中注放氧化剂,例如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等;很明显D装置中的碱溶液起到尾气吸收的作用,所以装置连接顺序为adcefb,

故答案为:d;c;e;b(或adcfeb)

②装置C的作用为检验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可以加入具有氧化性且能够有明显现象的试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

故答案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

③装置D的作用是证明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能够与硫化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硫,装置D内壁有淡黄色固体生成,

故答案为:内壁出现淡黄色固体;

(4)硫化氢和二氧化硫都有毒,会污染大气,不能直接排放,需要使用尾气吸收装置,所以D旁的烧杯盛放的NaOH溶液的作用为吸收过量的SO2或H2S,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吸收过量的SO2或H2S,防止污染空气.

下一知识点 : 化学平衡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反应条件及设备的选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