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应条件及设备的选择
- 共189题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乙炔并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图.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电石跟水反应比较剧烈,所以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逐滴加入饱和食盐水时可控制反应物水的供给,从而控制生成乙炔的速率,故A正确;
B、酸性KMnO4溶液能氧化乙炔,因此乙炔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表现了乙炔的还原性,故B正确;
C、乙炔气体中混有的硫化氢可以被Br2氧化,对乙炔性质的检验产生干扰,所以应用硫酸铜溶液洗气,故C错误;
D、对于烃类物质而言,不饱和程度越高,则含碳量越高,火焰越明亮,冒出的烟越浓,乙炔含有碳碳三键,是不饱和程度较高的烃类物质,故D正确;
故选:C.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
请按要求填空:
(1)利用B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______(填2种).
(2)A、C、E相连后的装置可用于制取Cl2并进行相关的性质实验.
若在丙中加入适量水,即可制得氯水.将所得氯水分成两份,进行Ⅰ、Ⅱ两个实验,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如下:
请你评价实验Ⅰ、Ⅱ的结论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
(3)请利用上述A、C装置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Cl2和Br2的氧化性强弱(分别指出甲、乙、丙中盛装的试剂、实验现象及结论)______.B、D、E装置相连后,在B中盛装足量浓硝酸和铜片(放在有孔塑料板上),可制得NO2并进行有关实验.
(4)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欲用D装置验证NO2与水的反应,其操作步骤为:先关闭止水夹______,再打开止水夹______,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丁的操作是______.
(6)试管丁中的NO2与一定量的O2混合后倒插水中,试管充满水,则原试管丁中的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可能为______.(保留二位小数)
正确答案
解:(1)B装置为块状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并不用加热,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有:H2、CO2、H2S 等,故答案为:H2、CO2、H2S 等;
(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中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要进行干燥的氯气不具备漂白性的验证试验,再进行实验Ⅰ才能得到结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也能和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一定是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的酸性,故答案为:不合理,没有事先证明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不合理; 制取的氯气中含有HCl气体,HCl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
(3)验证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可根据反应Cl2+2Br-=2Cl-+Br2设计实验,在A装置中制备氯气,生成的气体通入到装有溴化钠溶液的C中,如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可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
故答案为:在甲、乙、丙中分别装入浓盐酸、二氧化锰、溴化钠溶液;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可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
(4)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铜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5)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收集于试管丁中,装置验证NO2与水的反应,要先关闭a、b,然后用微热法使试管中气体逸出,NO2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丁中,
故答案为:a、b;c;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NO2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丁中;
(6)NO2和O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 最后剩余气体可能为氧气,也可能是NO气体,设NO2和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0mol,
若剩余气体为氧气,设参加4NO2+O2+2H2O=4HNO3 反应消耗的氧气为x,则有消耗的NO2为4x,即:5x=9mol,x=1.8mol.即氧气为2.8mol,V(NO2)=7.2mol;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7.2molNO2与2.8molO2的质量之和为7.2mol×46g/mol+2.8mol×32g/mol=420.8g,平均摩尔质量=42.08g/mol,平均分子量42.08;
若剩余气体为NO气体,试管9/10充满水,则剩余1molNO,根据3NO2+H2O=2HNO3+NO,说明过量的NO2为3mol,反应4NO2+O2+2H2O=4HNO3消耗的气体总体积为7mol,设反应消耗的氧气为y,则有消耗的NO2为4y则有5y=7mol,y=1.4mol,即此时氧气为1.4mol,V(NO2)=8.6mol;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8.6molNO2与1.4molO2的质量之和为8.6mol×46g/mol+1.4mol×32g/mol=440.4g,平均摩尔质量=44.04g/mol,平均分子量44.04;
故答案为:42.08或44.04.
解析
解:(1)B装置为块状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并不用加热,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有:H2、CO2、H2S 等,故答案为:H2、CO2、H2S 等;
(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中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要进行干燥的氯气不具备漂白性的验证试验,再进行实验Ⅰ才能得到结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也能和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一定是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的酸性,故答案为:不合理,没有事先证明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不合理; 制取的氯气中含有HCl气体,HCl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
(3)验证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可根据反应Cl2+2Br-=2Cl-+Br2设计实验,在A装置中制备氯气,生成的气体通入到装有溴化钠溶液的C中,如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可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
故答案为:在甲、乙、丙中分别装入浓盐酸、二氧化锰、溴化钠溶液;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可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
(4)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铜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5)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收集于试管丁中,装置验证NO2与水的反应,要先关闭a、b,然后用微热法使试管中气体逸出,NO2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丁中,
故答案为:a、b;c;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NO2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丁中;
(6)NO2和O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 最后剩余气体可能为氧气,也可能是NO气体,设NO2和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0mol,
若剩余气体为氧气,设参加4NO2+O2+2H2O=4HNO3 反应消耗的氧气为x,则有消耗的NO2为4x,即:5x=9mol,x=1.8mol.即氧气为2.8mol,V(NO2)=7.2mol;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7.2molNO2与2.8molO2的质量之和为7.2mol×46g/mol+2.8mol×32g/mol=420.8g,平均摩尔质量=42.08g/mol,平均分子量42.08;
若剩余气体为NO气体,试管9/10充满水,则剩余1molNO,根据3NO2+H2O=2HNO3+NO,说明过量的NO2为3mol,反应4NO2+O2+2H2O=4HNO3消耗的气体总体积为7mol,设反应消耗的氧气为y,则有消耗的NO2为4y则有5y=7mol,y=1.4mol,即此时氧气为1.4mol,V(NO2)=8.6mol;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8.6molNO2与1.4molO2的质量之和为8.6mol×46g/mol+1.4mol×32g/mol=440.4g,平均摩尔质量=44.04g/mol,平均分子量44.04;
故答案为:42.08或44.04.
图中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可用下图装置制取、净化、收集的
气体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浓氨水有挥发性,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氨气,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可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制取氨气;碱石灰一般应盛放在干燥管内,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
B、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盐酸有挥发性,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有氯化氢,氯化氢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饱和的碳酸氢钠和二氧化碳不反应,所以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洗气,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正确.
C、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氮,故C错误.
D、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钠洗气,故D错误.
故选B.
如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除去CO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放______;
(2)检验:证明CO中混有CO2,装置内应盛放______;
(3)集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比空气轻的气体时,气体应从装置的______端通入(填“A”或“B”,下同);若收集比空气重的气体,则气体从______端通入.若用排水法收集O2时,瓶内应先装满水,气体从______端通人.
(4)贮气:若要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进行实验时,水应从______端通人.
(5)量气:若要测定实验室制得的少量O2的体积,则应在瓶内先装满水,再将O2从______端通入.
正确答案
浓硫酸
澄清石灰水
B
A
B
A
B
解析
解:(1)除去H2中的水蒸气,该装置只能盛装液体,则只能用浓硫酸,
故答案为:浓硫酸;
(2)二氧化碳可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溶液变浑浊,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
(3)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比空气轻的气体时,应用向下排空法收集,采用短进长出的方法,即从B端通入;若收集比空气重的气体,应该用长进短出的方法,即气体从A进入;若用排水法收集O2时,气体应短进长出,应从B端通入,
故答案为:B;A;B;
(4)若要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进行实验时,应该从长导管A加水,气体从短导管B排出,
故答案为:A;
(5)若要测定实验室制得的少量O2的体积,则应在瓶内先装满水,再将O2从短导管B进,从长导管A出,
故答案为:B.
现有以下实验装置供实验时挑选使用.
(1)利用Cu和浓硝酸反应制备NO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MnO2制取O2,根据反应原理应选用______装置(填序号,从A、B、C中选取).
(2)某同学设计下列四种制备NH3的方法,不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3)欲用石灰石和浓盐酸反应制取纯净干燥的CO2气体,将你所选的仪器按气体由左向右方向连接,连接顺序为______.
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挥发出的HCl优于用水除HCl的原因是______.
(4)某小组为了探究Ag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NO,设计了一连接顺序为D→H→I→K的实验装置.
①检验这一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
②反应开始前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
③反应结束,若H瓶中溶液体积为100mL,从中取出25.00mL溶液以酚酞作指示剂,用0.1000mol•L-1NaOH溶液进行滴定,两次滴定用去NaOH溶液的体积分别为16.98%mL和17.0.2mL,则该瓶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若实验测得NO的体积为95.2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请你通过数据说明Ag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是否有NO产生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用Cu和浓硝酸反应制备NO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MnO2制取O2,都是固体混合不需加热,故选C;
(2)A.加热时,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当混合气体达到试管口时,温度降低,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所以得不到氨气,故错误;
B.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促使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所以能得到氨气,故正确;
C.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氨气,所以能得到氨气,故正确;
D.热空气能促进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但氨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等杂质,故错误;
故选AD.
(3)石灰石和浓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是固液混合且不需加热的反应,所以反应装置选取C,浓盐酸、水具有挥发性,石灰石和浓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水蒸气,为了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应该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浓硫酸和二氧化碳不反应,所以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空气不反应,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J,所以其连接顺序是C-G-E-J,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氯化氢和碳酸氢钠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不仅除去氯化氢还能增加二氧化碳的量,所以用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
故答案为:C-G-E-J,不消耗二氧化碳,氯化氢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4)①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一般是通过压强差来产生明显的现象来判断,检验方法为:关闭活塞a、b,微热烧瓶D,H装置长导管有气泡产生,I装置长导管一段时间液面高于集气瓶内液面,说明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关闭活塞a、b,微热烧瓶D,H装置长导管有气泡产生,I装置长导管一段时间液面高于集气瓶内液面,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空气中含有氧气,能氧化一氧化氮生成二氧化氮,为防止一氧化氮被氧化,充入氮气排出装置内残留的空气,
故答案为:排尽装置内残留的空气;
③使用氢氧化钠的平均体积=(,根据氢氧化钠和硝酸的关系式得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0.068mol/L,实验测得的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
=0.00425mol,
3NO2+H2O=2HNO3+NO,二氧化氮产生的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0.5n(HNO3)=0.5×0.1L×0.0680mol/L=0.0034mol<0.00425,所以有一氧化氮生成,
故答案为:0.068mol/L;有.
解析
解:(1)用Cu和浓硝酸反应制备NO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MnO2制取O2,都是固体混合不需加热,故选C;
(2)A.加热时,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当混合气体达到试管口时,温度降低,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所以得不到氨气,故错误;
B.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促使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所以能得到氨气,故正确;
C.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氨气,所以能得到氨气,故正确;
D.热空气能促进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但氨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等杂质,故错误;
故选AD.
(3)石灰石和浓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是固液混合且不需加热的反应,所以反应装置选取C,浓盐酸、水具有挥发性,石灰石和浓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水蒸气,为了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应该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浓硫酸和二氧化碳不反应,所以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空气不反应,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J,所以其连接顺序是C-G-E-J,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氯化氢和碳酸氢钠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不仅除去氯化氢还能增加二氧化碳的量,所以用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
故答案为:C-G-E-J,不消耗二氧化碳,氯化氢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4)①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一般是通过压强差来产生明显的现象来判断,检验方法为:关闭活塞a、b,微热烧瓶D,H装置长导管有气泡产生,I装置长导管一段时间液面高于集气瓶内液面,说明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关闭活塞a、b,微热烧瓶D,H装置长导管有气泡产生,I装置长导管一段时间液面高于集气瓶内液面,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空气中含有氧气,能氧化一氧化氮生成二氧化氮,为防止一氧化氮被氧化,充入氮气排出装置内残留的空气,
故答案为:排尽装置内残留的空气;
③使用氢氧化钠的平均体积=(,根据氢氧化钠和硝酸的关系式得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0.068mol/L,实验测得的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
=0.00425mol,
3NO2+H2O=2HNO3+NO,二氧化氮产生的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0.5n(HNO3)=0.5×0.1L×0.0680mol/L=0.0034mol<0.00425,所以有一氧化氮生成,
故答案为:0.068mol/L;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