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运动
- 共13201题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本题每空1分共8分)
(1)在图中A处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2)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二分的日期。
(3)当地球处于C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
连云港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
(4)目前灌南的昼夜长短状况为 ;灌南昼长夜短的时段是 。(填字母)
(5)地球在图中四点处的公转速度相比较,速度最慢的是 点。
正确答案
(1)略
(2)B表示9月23日 D表示3月21日
(3)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昼最短夜最长。
(4)昼短夜长;D-A-B
(5)A。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综合分析。
(1)地球自转的方向:围绕地轴,自西向东。
(2)根据A、C的太阳直射点位置,A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表示夏至日,C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表示冬至日,故推理B表示秋分日,9月23日,D表示春分日,3月21日。
(3)当地球处于C点时,表示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为:(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赤道上昼夜平分。
(4)灌南位于北半球,故昼短夜长,灌南昼长夜短的时段为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即春分日—秋分日。
(5)地球公转速度的规律: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故速度最慢位于夏至日A附近。
如图中的箭头指示太阳直射点位置,角α为21°,此刻北京时间为下午3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 。
(2)此时地球上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带是 。
(3)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 ,北京(40°N)正午太阳高度为 。
(4)在图上画出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此线上太阳高度为 ,该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
正确答案
(1)21°N 75°E
(2)69°S~90°S
(3)由(21°N,75°E)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71°
(4)过地心垂直于太阳光线 0° 晨线
试题分析:
(1)根据α为21°,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1°N,根据北京时间为15:00,判断地方时为12:00的经度75°E。所以直射点坐标为:(21°N,75°E)。
(2)太阳直射点位于21°N,所以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为69°,所以69°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太阳直射点位于21°N,所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21°N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H=90-(40°-21°)=71°。
(4)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过地心,垂直于太阳光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该线是晨线。
点评:极昼极夜区的描述要能够注意“及其”二字,晨昏线的判读可以采用地球的自转法,先判读地球自转的方向。
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该图所示的日期约为 ,判断依据是什么?
(2)此时,地球运行在 (填“近日点”或“远日点”)附近。
(3)弧MAN是 (填“晨”或“昏”)线。此刻,下列各地的地方时分别是:B ,C 。
(4)此时,A地的太阳高度是 。
(5)A、B两点的自转线速度大小关系是
(6)此日A点的昼长为 小时
(7)由A点向正北发射炮弹,落点将___________偏(东或西)。
正确答案
主要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断及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1)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可以得到该日为6月22日。
(2)6月22日在远日点(7月初)附近。
(3)根据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弧MAN是由黑夜进入白天,所以为晨线。B为黑夜的中央,所以为0点。A为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所以为6点,再根据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等得到B为6点。
(4)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
(5)自转线速度赤道处最大,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A大于B。
(6)A为于赤道,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
(7)由A点向正北发射炮弹,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得到落点将东偏。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甲图)及“A位置北极上空俯视放大图”(乙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地球处于A位置时为12月22日,指出乙图中表示晨线和昏线线段的字母,并补画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2)该日,M地的昼长为 小时,Q地日出地方时为 时。
(3)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该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画出P点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正确答案
(1)PM为昏线,MN为晨线。(画图:逆时针方向自转)
(2)0 9
(3)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平分。
(4)抓住四个特殊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连线(如下图)。
(1)如果地球处于A位置时为12月22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由此可判断出晨线、昏线;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
(2)M地在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Q地日落时刻为15时,可以推断出该地日出时刻为9时。(3)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据此即可描述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第(4)题,P点位于赤道,抓住四个特殊日期(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特点,连线即可。
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分布有中国纬度和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季雨林),生态效益突出。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西双版纳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西双版纳橡胶产业现状及“十二五”规划目标
(1)西双版纳地处 带,气候特征是 (3分)
(2)傣族的新年(泼水节)在4月13—15日,此期间景洪市白昼逐渐变 (长、短);夏至日,景洪和磨憨比,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是 。(2分)
(3)材料二数据表明,2010年以前西双版纳橡胶产量增加主要依靠 ,“十二五”期间橡胶增产主要依靠 ,为此,应采取的措施是 。(6分)
(4)近年来,由于过度种植橡胶,热带森林面积在减少,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原始生态林,请分析由此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治理措施。(8分)
正确答案
(1)热(1分),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2分)
(2)长 (1分),景洪 (1分)
(3)扩大橡胶种植面积(1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分),
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大科技与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 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至少两方面得4分)
(4)环境问题: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旱季缺水;引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存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答2点得2分)
治理措施:合理规划与布局,严格控制橡胶林面积;发展立体农业,改变单一种植模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环保宣传与执法。(答3点得6分)
试题解析:
(1)考查气候判断。要求学生对气候类型分布和特征的掌握。根据西双版纳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影响,全年高温,明显的干湿季。
(2)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4月13—15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不断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图中景洪和磨憨比,景洪距直射点的温度近,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3)考查农业。表中数据分析,2005—2010年,面积增加大,产量小,而2010—2015年面积增加小,产量增加大。故图中是依靠农业技术提高橡胶的产量:水利工程、培育良种、优化管理、农业技术等等。
(4)考查生态环境问题。自然植被被橡胶代替,热带雨林减少,根据热带雨林的作用分析得: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变化频繁、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针对出现的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保护区,加强原始植被的保护;政府合理管理、规划;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建立建设基金,为农民提供资金保障等等。
读“北半球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图(图18)”。若图中m、n数值相差20,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该地的纬度为 (2分)
(2)P的值为 (2分)
(3)A日期该纬度各地日出、正午和日落时,物影的朝向依次为 、 、 。(6分)
正确答案
(1)10°N(2分) (2)76.5°(2分) (3)西南、正南、东南(6分)
试题分析:(1)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纬度时故判断A为夏至日;而B表示冬至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结合图示m、n数值相差20,可计算当地的纬度为10°N。(2)结合上题分析,P为该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直接应用公式计算即可。(3)A日期为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故日出为东北方向,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天空;日落西北方向,而日影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故判断即可。
点评:以读图分析为背景,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的基本规律,难度一般。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自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A)正式出发,11月29日抵达中山站,并于2012年4月8日完成考察任务返回上海港,历时164天,航程3万余海里。图是航行路线,图是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码头(B)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
(1)考察队出发时,A此时的气候特点是 。B处的气侯类型是 ,此时的气候特点是 ,原因是 。(4分)
(2)考察船出发途经②附近时,航行速度变 ,原因是 ;经过③时很艰难,原因是 。(3分)
(3)从①→②→③体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形成的基础是 。(2分)
(4)从出发到抵达中山站期间,地球运行在图中公转轨道A、B、C、D四段中的 (填字母),此期间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 。(2分)
(5)图中甲处的节气是_______。当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范围是 ,此时威海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4分)
(6)①自然带近年来遭受人类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对全球气候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1分)
正确答案
(1)寒冷干燥 地中海气候 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4分)
(2)慢 逆流航行 地处西风带,风大浪急(3分)
(3)从赤道向两极分异 热量(2分)
(4)D 逐渐变快(2分)
(5)冬至(1分)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1分) 昼最长、夜最短;昼长于夜(2分)
(6)全球气候变暖(1分)
试题分析:第(1)题考察队出发时是11月,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而A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以此季节的气候特征是寒冷干燥;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B地最冷月的气温在00C以上,且雨热不同期,所以属于地中海气候,而此时为南半球的夏季,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是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第(2)题②附近有西澳大利亚寒流,船经过时,因逆流航行,所以船速减慢;经过③时,受西风带影响,风大浪急,航行困难。第(3)题从①→②→③是沿不同纬度而自然带有规律的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分异规律,是因热量的不同引起的。第(4)题从出发到抵达中山站是从11月3日从到11月29日,此时地球运行到地球公转轨道的D位置,向近日点移动,所以速度是变快。第(5)题图中甲处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节气是冬至。当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此时北半球都昼长夜短。第(6)题①自然带属于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全球气候变暖。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气候特点的描述,洋流的影响,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及昼夜长短。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根据地球公转图判断季节及太阳的直射位置,识记气候特点及洋流的分布,理解自然带分布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据此回答:(每空2分,共10分)
(1)A点此刻是 点。
(2)图中ABC各点中,线速度最快的是 点,物体水平运动偏转最不明显的是 点。
(3)夏至日,A、B、C三点白昼时间从长到短的排列顺序是 ;正午太阳高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正确答案
(1) 18
(2) A A
(3) BAC CAB
试题分析:
第(1)题,由图中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可以判断此时是春分或秋分;根据地球至西向东的自转方向可判断出A点所在经线是昏线即A点此刻是18:00。
第(2)题,根据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地转偏向力越往高纬越大的规律可知线速度最快的是A,物体水平运动偏转最不明显的是A。
第(3)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相反。A、B、C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为C、B、A,由于C位于南半球所以夏至日A、B、C三点白昼时间从长到短的排列顺序是BAC。正午太阳高度是北半球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所以正午太阳高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C、A、B。
点评:本题以太阳光照侧视图为背景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一般。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出太阳光照图中晨昏线的位置、把握光照图中主要时间点及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该图为南半球某日的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 在图的外围用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分)
(2)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分)
(3) 这天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 (南、北)移动,地球上的极夜范围将 (增大、缩小)。(4分)
(4) 此时北京时间为 月 日 时。(4分)
(5) 此时,全球以 和 两条经线为界,分成两个日期, 其中与北京处于相同日期的范围占全球的 分之 。(6分)
正确答案
(1)箭头为顺时针,画图略 (2)90°E,23°26′S (3)北 缩小
(4)12 22 14 (5)90°W,180° 四 三
试题分析:(1)南半球地球自转呈顺时针。(2)图示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5°S;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利用图示昼半球的平分线判断为90°E。(3)冬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由极圈逐渐缩小。(4)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故日期为12月22日,图示90°E为12时,故计算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较90°E早2个小时,故北京时间为14时。(5)全球分界两个日期的界线为180°经线和0时,利用90°E为12时,可计算0时为90°W。此时北京与东十二区位于同一日期,从90°W向东到180°,故占全球的3/4。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自转方向、时间信息等,进而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的判断等。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若A、B、C、D为二分二至点,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 当地球运行到B点时,是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为北半球的_________节气。(4分)
(2) 当地球运动到A点时,南极圈上昼长为_______小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__________值(最大、最小)。(4分)
(3)当地球运行在D点时,太阳正直射________(纬线),这一天全球各地昼长都是_______小时。(4分)
(4)从D到C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半球,正在向________(南、北)移动。(4分)
(5)从B到A,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总体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2分)
(6)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行于哪一区间?________________。(2分)
(7)若B处为120°E(昏线上),则此时伦敦(中时区)是 时。(2分)
正确答案
(1)3月21日, 春分。 (2)0,最大。
(3)赤道,12。 (4)南, 南 。
(5)昼渐长,夜渐短,在A处时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6) D到B。 (7)10时。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判断,A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C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故B位置为春分日。(2)A位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故南极圈以内地区出现极夜,故昼长为0,太阳直射点距离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为一年内最近,故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3)图示D表示秋分日,故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昼长均为12小时。(4)图示D表示秋分,C表示冬至日,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5)图示B为春分日,A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北半球,故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不断变长。(6)北半球冬半年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的半年,故从秋分D到春分B。(7)B处为春分,全球昼夜平分,故120°E为昏线即18时,中时区即0°经线的地方时,较120°E地方时晚8个小时。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比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近日点远日点位置、等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