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运动
- 共13201题
读“某季节某日地球上部分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表”,完成下列要求。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
(2)当太阳直射180°经线时,请在下图中画出该日此刻夜半球(用阴影表示)的范围。(图中虚线为南北极圈)(2分) 此时国际标准时间是
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的范围是 (2分)
(3)(4分)该日,当太阳直射西10区的中央经线时,与北京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图中780的子夜太阳高度为 。
正确答案
(1)23°26′N (1分)
(2)见下图
(2分)
国际标准时间0:00(1分)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各纬度(2分)
(3)300以东至1800 (2分) 子夜高度11026,(2分)
试题分析:
第(1)题,根据“地球上部分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表”,并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判断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
第(2)题,当太阳直射180°经线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北极圈内为极昼,该日此刻夜半球(用阴影表示)的范围如下图所示,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0时区区时,为0点,因为180度经线是12点。夏至日这天,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第(3)题,夏至日,当太阳直射西10区的中央经线时,西经150度为12点,东经30度为0点,与北京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东经300以东至1800。夏至日这天,0时经线与北极圈的交点对应太阳高度为0度,则780N的子夜太阳高度为(780—66°34′)=11026,。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熟练掌握光照图的判读技巧,会从隐含的文字、光照图中挖掘地理信息。
读材料一和表二、三,回答下列问题。(14 分)
材料一:太阳升落于地平面的方位随季节、纬度而异,日出、日落点偏角是指日出、日落点分别相对于正东和正西的偏角。
(l)据表二可归纳出同一地点不同日期的日出点和日落点偏角,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是: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都是偏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都是偏 ,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越 。(6分)
(2)据表三可归纳同一日期的不同纬度地点日出、日落点偏角的变化规律是:同一日期随纬度的增加,向北或向南偏角逐渐 ;春秋分两日,各纬度日出、日落点偏角均为 。(4分)
(3)湖北省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观测了该地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 OA 和正午的影子 OB 之间夹角∠ AOB 的变化情况,在 6 月份观测到∠ AOB的变化规律是 。( 4分)
正确答案
(1)北;南;大(6分) (2)增大;0。(4分)
(3)先变大再变小(2分);且夏至日最大(2分)
试题分析:(1)直接根据表示数据,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即春分日到秋分日之间,则北京的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均偏北。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即从秋分日到春分日时,则北京的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均偏南。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即夏至日和冬至日较其他节气相比,其偏角越大。(2)直接根据表三数据归纳,同一日期,纬度越高,则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越大。春秋分日,日出日落方向为正东和正西,即偏角为0°。(3)结合第(1)小题结论,同一地点,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日出点和日落点的偏角最大,故在6月22日,∠ AOB最大,故在6月份应观测到∠ AOB先变大,在变小。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根据表格资源认真归纳分析即可解题,答案即完全在题干的信息中。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完成下列各题。(每空2分,共20分)
(1) 此图中阳光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是 ,图中D点的地方时为 时,AB是 (填“晨”或“昏”)线。
(2)这一天,连州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是 。
(3)图中A地的昼长为 小时,E地的昼长为 小时,地方时 时日出。
(4)图中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
正确答案
(1)23°26′N 120°W 60°E 6 晨
(2)昼长夜短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3) 12 4 10
(4)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运用。一般可从图中获得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自转方向、时间信息等等。根据本图的晨昏线特征: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为极昼,判断时间为夏至日。
(1)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为23.5°N,太阳直射点的经线为图示B点所在经线,根据与180°经线的关系计算为120°W;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即A点所在经线,与B点所在经线相对,故为60°E;D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AB即将进入昼半球,判断为晨线。
(2)图示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北半球都是昼长夜短,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
(3)A点出现极昼,昼长24小时,E点图示的日出时间为10点,故计算昼长为4小时;(4)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7分)下表为某季节某日地球上部分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节气为北半球的 。(1分)
(2)当太阳直射180°经线时,请在图中画出此刻夜半球(用阴影表示)的范围。(虚线为南北极圈)(1分)
(3)此时地方时与北京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1分)
(4)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分)
E. 北京的小学生正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5)若该日甲地(20°N,50°E)的昼长为13时14分,则乙地(20°S,130°W)的昼长为 ,
日出时间是当地地方时 。(2分)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和晨昏线的综合分析。(1)根据90°N正午太阳高度为23.5°,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5°N,故判断为北半球的夏至日。(2)夏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是极昼,南极圈内为极夜,由于太阳直射180°经线,故切点为0°和180°.(2)此时180°为12时,则北京时间为8时,与北京所在同一日期从0时开始,计算为0°,即0°向东到180°范围。(4)此时为夏至日,90°N的正午日影朝南,A错误;东北林海雪原的主要观赏时节为冬季,C错误。(5)甲乙两地南北半球相反,纬度相同,故甲地的昼长与乙地夜长相等。结合昼长10小时46分,故日出时间=12:00-1/2昼长。
图1和图2表示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图1 图2
图3
(1)图1所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 该日正午时分杭州(30°N)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见图3)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______,且此夹角一年中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 。
(3)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日,Q、P两地的夜长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M地昼长为________。
(5) Q地对跖点是 并在下图中画出此日Q地对跖点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用折线)
正确答案
(1)21°S,105°W (2分)
(2)39°;(1分)46°52′(1分)
(3)从南纬21°向南北两侧递减 (1分)
(4)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1分) 16小时(1分)
(5)69°S,75°E(1分)如下图。(2分)(标出42°…1分)画出折线1分。)
试题分析:
(1)太阳直射点和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之和是90度,有图可知,北半球出现极夜的纬度是北纬69度,所以90-69=21,又因北半球的出现极夜,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所以是南纬21度,经度是据图可得,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所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1°S,105°W。
(2)由第一小题得知,太阳直射在21°S,根据公式可以算出该日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39度,由此可以得出,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之间最合适的夹角为39度;由此进一步可以推出夹角一年中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46°52′。
(3)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为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此时太阳直射21°S,所以越往北黑夜越长,故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M地昼长要先算出M地所在经线的时间为4点,说明M地此时为4点钟日出,故昼长为16小时。
(5)对跖点(也称对趾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二者的经度相差180°;纬度值相等,而南北半球相反。故Q点的对趾点为69°S,75°E;此日Q地对跖点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为该地刚好出现极昼,0点钟日出,0点钟日落,12点正午太阳高度为42度。据此画出图即可。
(28分)美国、墨西哥和古巴三国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美国、墨西哥和古巴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2008年美国、墨西哥和古巴主要农产品构成。
(1)2012年6月8日,三个国家的首都,白昼最短的是_________,正午日影最长的是_____________。(4分)
(2)从图中判断墨西哥小城市的分布特点是_ __________;该国的主要地势特征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据材料二,粮食作物比重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 ,大量出口水果和蔬菜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4分)
(4)古巴利用本国丰富的农产品发展起来的支柱工业是________,试分析该国该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6分)
(5)墨西哥的的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于墨西哥城,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8分)
正确答案
(1)墨西哥城(2分),华盛顿 (2分)
(2)沿河沿海分布(2分), 西高东低(2分), 河流自西流向东(2分)
(3)美国(2分),墨西哥(2分)
(4)蔗糖工业(2分), ①地处低纬(或热带),水热条件好(2分);②土壤肥沃(2分)。
(5)措施:①加强城市规划,大力发展中小城市;②实施产业转移;③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④建设卫星城市;⑤引导人口外迁;⑥扶持周边地区发展。(第①②③项为必答点,答对1点得2分,其它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满分8分。)
试题分析:
(1)2012年6月8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并向北运动,北半球三个国家的首都,纬度最低首都(墨西哥城)的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午日影最长。
(2)从图9中判断墨西哥小城市是沿河沿海分布,根据河流的走向,可知自西流向东流,地势为西高东低。
(3)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据材料二,粮食作物比重最大的国家是美国,水果和蔬菜比重最大的是墨西哥,可知大量出口水果和蔬菜的国家是墨西哥。
(4)古巴蔗糖比重最大,利用本国丰富的农产品蔗糖发展起来的支柱工业是蔗糖工业,甘蔗属于热带经济作物,墨西哥处于低纬度,水热条件好,土壤较肥沃。
(5)根据题干中指明的存在问题“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于墨西哥城,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加强城市规划,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实施产业转移,扶持周边地区发展,建设卫星城市,引导人口外迁。
读下面“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的经度为_____;此半球为______(南、北)半球。
(2)A、B、C三处中线速度最大的一处为__________;C点线速度约为A点线速度的_________。
(3)图中C转到D需_______小时。
(4)B点位于C点的_______方向。
正确答案
(1)10°E;北
(2)A ;一半。
(3)2。
(4)东南方向。
试题分析:
第(1)题,由图可知:A处的经度与20°W相差30°,西端经线为20°W,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原理得出A处的经度为10°E。图中纬度度数向北呈增加趋势,可知此半球为北半球。
第(2)题,地球上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A、B、C三处中A的纬度位置最低,所以A处的线速度最大。C点的纬度位置为60°N,根据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所以C点线速度约为A点线速度的一半。
第(3)题,C、D两点跨经度为30º,故要转两个小时。
第(4)题,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图中沿纬线自左至右;通过以上判断可知B、C两点方位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即可轻松作答。解答本题需明确以下几点:(1)A点所在经线与B点所在经线的夹角为30º,据此可知A点经度为10ºE;(2)A、B、C三地纬度最低的为A地(0º),故线速度最大,南北纬60º纬线上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1/2;(3)C、D两点夹角为30º,故要转两小时。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间的计算等相关知识点。
图25中ABC为昏线,且与极圈相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C点的昼长为 小时,D点的日出时间为 时,昼长为 小时,此时,B点的时刻为 时。
(2)在图26中画出此时晨昏线,并用 表示出夜半球。
正确答案
(1)0 9 6 18
(2)如右图,晨昏线、夜半球各2分
(1)ABC为昏线,且与极圈相切,南极圈内是极夜现象,南极圈上昼长是0小时。D点日落是15时,则日出是9时;昼长是6小时。B点是赤道上日落始终是18时。
(2)根据自转方向看是北半球,北极圈是极昼现象,晨昏线平分赤道。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A、E、C、F四位置表示地球上的二分二至日,完成下列要求。
(1)在B、D两点中,地球绕日公转至______点附近时,速度最快;公转至______点附近为7月初。
(2)当地球运动至A点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_;运动至F点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状
况是_______________,此后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F分别是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中的______日和______日。
正确答案
(1)B;D
(2)昼最短夜最长;昼夜平分(或昼夜等长);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3)春分;秋分
下图为某两日昼半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6分)
(1)请在图中画出太阳的直射光线。(6分)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6分)
(3)描述甲图中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纬度差异。(7分)
(4)写出乙图中北京的日期和时间(北京时间)。(8分)
(5)简述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②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9分)
正确答案
(1)图略。要求:与地心在同一条直线上,甲图、乙图各一条直射光线,分别指向两个直射点。
(2)A
(3)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12月23日2时。
(5)甲图中,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小值,此日后,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到9月23日前后,②地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大值,然后由最大值逐渐减小,到乙图所示时刻,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小值。
(1)绘制太阳的直射光线,首先要明确太阳直射光线的延长线一定经过地心;其次要明确甲、乙两幅图的时间,从甲图可以看出北极圈内全部为昼,因此甲图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的昼半球,乙图南极圈内全部为昼,因此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昼半球。
(2)甲图表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①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要比②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大,因此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于①地和②地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图示时间①地旗杆的影子要比②地的长。乙图表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京昼短夜长,当地应当是东南日出、西南日落。从甲图到乙图,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先是变慢,在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最慢,然后逐渐加快。①地和③地经度相同,但①地地方时为12:00,③地地方时为0:00。
(3)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于夜,而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乙图表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日期是12月22日;根据图中0°经线的位置判断出90°W的时间是12月22日12时;北京时间采用的是120°E的地方时,要比90°W的时间早14小时,因此北京时间是12月23日2时。(5)从甲图到乙图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②地位于赤道上,因此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再变小。秋分日最大,达到90°,夏至日和冬至日最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