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校同学在不过河情况下利用铁塔及其影子的长度测算太阳高度。在12月22日正午测得太阳高度为β;过一段时间又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α,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地区位于________半球。

若β = 68°,此时北京时间为23日0:20,则该铁塔所处的经度是________________,纬度是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65°W;45°26′S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为68°,可以计算出当地纬度为45°26′S。北京时间为23日0:20,即东经120度地方时为0点20分时,该地此时为正午12点,两地时间差为11时40分,经度差为175度,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推出该地经度为65°W。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打A,错误的打B。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小题1:认识地球各个圈层在地理环境中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去探询和揭示大自然的无尽奥秘。

小题2: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我国传统的一件romantic的事,牛郎星和织女星都是离我们很近的行星。

小题3:淮安处于北温带,所以一年四季都没有太阳直射。

小题4:地球与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等共同组成太阳系。

小题5:黄道面与赤道面夹角为0°时,江苏的四季更加分明。

小题6:秋分日时,太阳直射于赤道上。

小题7:极地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

小题8:沉积岩能很好地反映地球历史,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小题9:石灰岩受岩浆烘烤发生变质作用可形成大理岩。

小题10:外力作用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正确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A

小题5:B

小题6:A

小题7:B

小题8:A

小题9:A

小题10:A

试题分析:

小题1:认识地球各个圈层在地理环境中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去探询和揭示大自然的无尽奥秘,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小题2:牛郎星和织女星远在银河系,是离我们很遥远的行星。

小题3:淮安处于北温带,所以一年四季都没有太阳直射,正确。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小题4:本题考查太阳系成员。地球与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等共同组成太阳系,正确。

小题5:黄道面与赤道面夹角为0°时,江苏的四季更加分明,不对。黄赤交角为0度,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全球没有四季更替。

小题6:秋分日时,太阳直射于赤道上,正确。这一天全球昼夜平分。

小题7:极地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不对。极地地区,常冬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

小题8:沉积岩能很好地反映地球历史,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对。沉积岩有两大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小题9:石灰岩受岩浆烘烤发生变质作用可形成大理岩。

小题10: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点评:本题组题目难度较小,属于对常规知识点的考查,学生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的地理规律就不会判断错误。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春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正确答案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为: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6,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4分)

(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12分)

(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8分)

(4)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6分)

正确答案

(1)66.50N及其以北地区

原因:黄赤交角为23.50,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消失

(2)甲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小   西临大西洋,盛

行西风,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迎风坡,暖流经过

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少,集中在夏季,气温年较差较大  背风坡,

海域面积小,海洋水汽较少

(3)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状排列。湖泊主要位于河流中上游

(4)主要分布在波的尼亚湾沿岸地区

理由:主要城市分布在海湾沿岸地区,铁路和公路环绕海湾分布;众多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

读图,注意经纬线、海陆轮廓、地形、河流、交通线等要素。理清极昼极夜与极圈的关系、冰川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地形河流交通线气候等对人类活动分布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图中相邻经线间的经度差相等,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画出至少三条太阳光线(包括达太阳直射点的那条)。并用“﹡”标出太阳直射点。

⑵标出A点的自转方向,并计算A点的昼长应为_________为小时。

⑶D点昼长_________小时。

(4)A、B、C三点最先看到日出的是_________。太阳高度H、H分别怎样(大于0、小于0、等于0)?

(5)与A点同时看到日出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光线略(2分);(2)自转方向A→D(2分),16(2分);(3)16(2分)

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1)阳光总与晨昏线相垂直,故结合图示的晨昏线可画出阳光,过地心的阳光与地球球面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2)地球自转呈自西向东方向运动,图示A点的日出时间为4时,故计算昼长约为16小时。(3)D点与A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故昼长相等。(4)直接根据图示可判断,B点已经日出,而A点正位于日出,C还还没有日出,故B点最先看到日出。图示A点位于晨昏线上,故太阳高度为0,B点位于昼半球,故太阳高度大于0.(5)图示E点与A点同位于晨线上,故同时看到日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校同学在不过河情况下利用铁塔及其影子的长度测算太阳高度。在12月22日正午测得太阳高度为β;过一段时间又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α,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从Q—R,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方向移动。

该地区所处的风带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海洋是____________洋。

正确答案

盛行西风带;太平洋

Q直射南回归线,之后直射点向北移动。

该地纬度为45°26′S,位于南纬40到60度之间的中纬西风带。65°W与45°26′S交叉点附近应该在南美洲中纬度大陆东侧的大西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光照图,完成下题(12分):

(1)此时正值       (北半球节气),太阳直射点在      纬线上。自这一天后,太阳直射点将向     (南或北)方向移动。(6分)

(2)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       纬线向南北两侧降低。(2分)

(3)A点的夜长为     小时。(2分)

(4)D点在A 点的    方向。(2分)

正确答案

(1)冬至日  南回归线   北 (6分)

(2)南回归线 (2分)

(3)20小时 (2分)

(4)东南方 (2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图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说明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自这一天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动 。

(2)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正午太阳高度是从南回归线向两侧的高纬 、低纬递减。

(3)图示为昏线,与赤道交点是18点,根据等份关系,可以判断A点日落时间是14点。根据昼长计算公式,日落时间减去12时,再乘以2,便是昼长时间,可以算出A昼长是4小时,所以夜长结果是20小时。

(4)图中D点在A点的方向,可以选没纬线走,再沿着纬线走,两个方向合盐业,就是所在的方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7分)。

(1)在左图地球公转轨道AB之间用箭头表示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地球从左图中A点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                           

(3)右图所示节气时,地球公转至左图中A、B、C、D的        点附近,此时,宿迁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            (最大、最小)值,宿迁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          (最大、最小)值。该节气后,太阳直射点向         (南、北)移动。

(4)当地球从A运行到C过程中,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偏     (南、北)。

正确答案

(1)略

(2)365日6时9分10秒

(3)B,  最大, 最大, 南

(4)北   

试题分析:

(1)沿逆时针方向画出。

(2)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

(3)根据左图可以判断,A点为春分日,B点为夏至日,C点为秋分日,D点为冬至日。右图太阳光照图显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现象,为夏至日。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此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4)当地球从A点运行到C点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偏北。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读下面“极点日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A在D的________方。

(2)图中B点是_______月_______日_______时,D点地方时为_______时。

(3) 这一天A、B、C三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_______点,白昼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点,与B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的另一条纬线的纬度是_______。

(4)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

(5)此时,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的几分之几?

正确答案

(1) 正西

(2) 12    22    15   9

(3)   C      A       19.5° N

(4)23.5°S    90°E

(5)3/4

试题解析:

(1)同一纬线判断东西方向,图中A、D在同一纬线故只能判断正东正西,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两地之间的经度差(两点之间的劣弧),判断A在D的正西方向。

(2)图中地球顺时针,故为南极上空;再者,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12.22的冬至日。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根据图中信息,即C点的地方时为12时,此而依据时差的计算原则确定B点为19点,D为9点(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3)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据上题,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12.22的冬至日,A(0°)、B(66°34′S)、C(23°26′S),结合H=90-纬度差(所求点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同减异加),故A正午太阳高度角66°34′;B正午太阳高度角46°52′;C正午太阳高度角90°。依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和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判断,另一条纬线的度数是19°42′ N。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图中A点在赤道,即昼长最短。

(4)据(1)题,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12.22的冬至日。且直射点经度地方时为12时,即直射点为C点,结合图中给出的0°及经度判断规律,C点经度为90°E,坐标为(23°26′S,90°E)。

(5)考查日界线,判断日期,即找出0时经线和180°经线。据上题,90°E为12点,故对应的经线90°W为0点,即和北京同日的方位是90°W向东到180°,占全球的三分之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至图中A、B、C、D四位置时,对应的节气分别是:

A               B               C           D             

(2)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                  (2分)

(3)地球公转从D到A过程中,秦皇岛昼长变化情况是:                     。(2分)

(4)地球公转从A到B过程中,公转速度变化情况是                        。(2分)

正确答案

(1)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2)由南回归线向两侧的逐渐递减

(3)昼变长 

(4)先变慢,后变快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A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则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C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判断为冬至日;结合地球公转方向判断,B为秋分日,D为春分日。(2)结合上题结论,C位置表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上,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3)从D到A为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4)从A到B即夏至日到秋分日,中间经过远日点,故公转速度先变慢,再变快。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地球运动的基础性试题,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公转轨道图上,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二分二至日;②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判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根据地球公转轨道上与近日点、远日点的位置关系判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对于地球运动的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对解题基本方法和规律的整理和归纳。

下一知识点 : 地球的圈层结构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球的运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