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运动
- 共13201题
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读北半球“二分二至”时的地球位置示意图,完成(1)—(6)小题。
(1)在左图上用箭头画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2分)
(2)写出节气名称。 (4分) ① ④
(3)当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它刚好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附近。(2分)
(4)当地球运行到⑤位置时,乐山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昼夜长短的变化趋
势是 。(4分)
(5)当地球位于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位置正处于下图中的 (a、b、c、d) 段。(2分)
(6)在b段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为 。(2分)
读地球光照图,回答(7)-(9)小题。
(7)该图是以_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E点地方时为___________时。(4分)
(8)图中弧MPN为晨昏线,其中MP段是_______线。(2分)
(9)此日,P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______。(2分)
正确答案
(1) 绘图略(都是逆时针方向) (2分)
(2) 夏至(2分) 春分(2分)
(3)C(2分)
(4) 昼短夜长(2分) 昼渐长,夜渐短(2分)
(5) a(2分)
(6)先变慢,后变快(2分)
(7)南(2分) 21(2分)
(8)晨线(2分)
(9)46°52′(2分)
试题分析:
(1) 地球的自转、公转方向都是逆时针方向,就是与表针的转动方向相反。
(2) 根据地轴北极的倾斜方向,靠近太阳,则北半球有直射,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①为二分二至日中的夏至。根据逆时针公转的顺序,排列春、夏、秋、冬四季,可以判断④春分。
(3)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近日点时间是1月初,刚好位于公转轨道上的③附近,C对。
(4) 当地球运行到⑤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正在向北移动。此时北半球的昼长小于夜长,昼长在逐日增加。乐山位于北半球,所以是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5)当地球位于⑥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正向 北移动。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及所在半球可以判断正处于a段。
(6)在b段过程中,是从6月22日开始的,到7月初到达远日点,速度达到最慢,然后才逐渐加快。所以在b段过程中,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7)根据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判断图示为南半球。读图判断,图中N点是赤道的交点,时刻为18点,根据图中的等份判断,一份为3个小时,所以E点的地方时为21时。
(8)读图,图中弧MPN为晨昏线,根据晨线、昏线定义,顺着自转方向,由夜半球斡旋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可以判断,图中MP段是晨线。
(9)读图可以看到,P地出现极昼现象,位于南极圈。此时时刻是0点。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南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
下图为地球日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回答下列问题。(16分)
⑴ 在图中圆外短线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及太阳光线。
⑵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半球正值____________(节气) 。
⑶ A与B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 ,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 。
(4)此时表示晨线的是 。F地的昼长为 小时
(5)此时地球上新的一天所占比例是
正确答案
⑴略
⑵23°26′S ,45°E 冬至
⑶ A,A
(4) CE, 18小时
(5)7/8
试题解析:
(1)南极上空俯视看,自转为顺时针,故在圆外短线标上箭头表示顺时针方向。根据图中昼夜分布情况,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太阳光线与地平线重合),同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与太阳光线平行。故太阳光线从右平行射入。
(2)图中,南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12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即A点所在的经线,顺自转方向(顺时针),由0°—180°,经度不断增大,故A点为45°E。综上太阳直射点为(23°26′S,45°E)。
(3)自转线速度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图中B点纬度高于A点纬度,故B点线速度小于A点的线速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有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距太阳直射点越远,H越小。此时图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而且A点距直射点近,H高于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4)晨线判断:顺自转方向看,黑夜进入白天。图中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CE为晨线,DE为昏线。根据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赤道,赤道昼夜平分故,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故D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而D、F点经度差45°,时间差3小时(东加西减),故F点地方时为21点,由于F点在昏线上,即F点的日落时间为21点,根据昼长公式,F点的昼长为18小时。
(5)计算新一天,关键学生找出日界线(0时经线,180°),180为人为规定,不动,所以学生要找出0时经线(夜半球的中中央经线),根据图中经线分布特点,0时经线为135°W,故新一天的范围135°W向东到180°。故新一天占全球范围的7/8
读某日太阳照射图。完成下列填空(13分):
(1)从南北半球看,此图所示的是 半球,图中所示地区是 季。
(2)图中AEC表示晨昏线,其中AE线是 线(晨线或昏线)。
(3)写出该图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
(4)这一天,A地昼长 小时,E地夜长 小时。
(5)当北京时间是正午12点时,图中C点是 点。
(6)此时,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
向南北递减,正午太阳高 度达到最大值的范围 。
(7)这一天南半球昼夜长短关系 。
(8)这一天后太阳直射点向 运动。(南、北)
正确答案
(1)北 夏 2分
(2)晨 1分
(3)(90°E,23°26′N) 2分
(4)12 0 2分
(5)16 1分
(6)90° 北回归线 2分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1分
(7)昼最短,夜最长 1分
(8)南 1分
试题分析:(1)图示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故判断为北半球,图示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故判断此日为夏至日,为北半球的夏季。(2)根据自转方向,顺着自转方向经过AE线,即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判断为晨线。(3)此日为夏至日,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为12时,即昼半球的平分线,图示为90°E。(4)图示A地位于赤道上,昼长为12小时。图示E地位于北极圈上,此时出现极昼,故夜长为0小时。(5)图示C点所在经线为180°,当北京时间为12时即120°E的地方时为12时,则180°的地方时较120°E早4个小时,故为16时。(6)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最北的北回归线上,故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7)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南半球昼短夜长。(8)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晨昏线图的综合性试题,常规性考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解题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比如自转方向、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太阳直射点位置、时间信息等,进而确定二分二至日、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等。
读图甲“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和图乙“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甲中AB、CD、EF表示晨昏线的是 。
(2)图甲的甲、乙、丙、丁四地中, 地的地方时是正午12时。
(3)图甲所示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乙中 位置(填序号)。
(4)太阳直射点从①向②位置移动过程中,北极圈内出现 (极昼或极夜)现象。
(5)太阳直射点从③向④位置移动过程中,北京日出时间越来越 。
正确答案
(1) AB (2)丙 (3)④
(4)极昼 (5) 晚
试题分析:
(1)读图,在日照图中,晨昏线与阳光是垂直关系,图中,AB、CD、EF三条线中,只有AB线与太阳光线垂直,所以是AB。
(2)在日照图 的侧视图中,可以根据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6点或18点。根据图中的等份,计算出哪条经线是12点,根据图甲,可以计算出是丙地。
(3)读甲图,阳光过直射点,延长线会经过圆心(球心),因此可以判断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对应着图中的数字是 ④。
(4)读乙图, 太阳直射点从①向②位置移动过程中,北半球从春分到夏至,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且极昼范围不断增大,到夏至日这一天,即移动到② 时,北极圈内极昼范围达到最大值。
(5) 读乙图,太阳直射点从③向④位置移动过程中,是从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是冬半年,昼长越来越短,日出时间越来越晚。
下图为“北京时间为10点时的太阳光照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22分)
(1)此图表示的时间是 月 日前后,南半球正值 季。A地再过 小时进入午夜。
(2)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与B地相同的纬线是 。
(3)此日,C点昼长为为 小时。日出地方时为 点
(4)E地所在经线为 ,由D向东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将向 (南或北)偏转。
(5)分别写出此时D、F二点的太阳高度。D F
(6)这一天厦门直立物体正午影子朝向是 。
正确答案
(1)12月22 日,夏季, 10小时
(2)46°52′S
(3)20小时。2点
(4)150°E,北。
(5)90°,0°
(6)北
试题解析:
(1)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时间为12月22日,而南半球为夏季。根据晨昏线判断方法,图中EFC为昏线,此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为18时,而此时,A地地方时为14时(结合图得,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与A点所在经线经度差60°时间相差4小,计算法则东加西减)。故10小时后进入午夜(24时)。
(2)太阳高度角H=90°-纬度差(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同减异加)。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赤道的H为66°34′。故另一纬度为H=90°-(X-23°26′)=66°34′,故此时,与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的纬度为46°52′S。
(3)图中EFC为昏线,此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为18时,而此时,C地地方时为22时(结合图得,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与C点所在经线经度差60°时间相差4小,计算法则东加西减)。C点在昏线上,故C点日落为22时,根据昼长公式,C点昼长为20小时,日出时间为2点。
(4)图中,E点在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而此图为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10点时的太阳光照示意图,相差2小时,经度差为30°,根据计算原则“东加西减”,E点的经度为150°E。地转偏向力规律:南左北右,赤道不偏,故D向东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将向北偏转,如图:(黑箭头为原始方向,红箭头为受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5)D点在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而且D在南回归线上,故此时D点的太阳高度角为90°,F点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
(6)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是影子朝北,故这一天厦门直立物体正午影子朝向北。
读杭州(30°N,120°E)和甲地某日太阳高度日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⑴这一天杭州的昼长为 小时;甲地的昼长为 小时;两地的时差为 小时;两地同处在白天的时间为 小时。(4分)
⑵甲地的经纬度位置是 。(2分)
⑶该日甲地日出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2分)
⑷该日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2分)
正确答案
(10分)
(1)14;12;10;3。(4分)
(2)0°,30°W。(2分)
(3)15°N,60°E。(2分)
(4)C。(2分)
试题分析:
第⑴题,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两条曲线顶点都是正午太阳高度,之间是白天,所以两地同处在白天的时间为3小时。杭州使用的是北京时间,甲地地方时为12点时,北京时间为22点,两地时差为10小时。
第⑵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通过杭州计算出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15°N,根据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75度,计算出当地纬度为0°。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北京时间为22点,可以计算出当地经度为30°W。
第⑶题,一天中直射点纬度位置不变,为15°N,只是不同经度地点顺序经过该点,直射点位置地方时为12点,当甲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为16点,可以计算出直射点经度为60°E。第⑷题,该日直射点位于15°N,下列城市中,海口位于20°N,距离直射点最近。
点评:本题组难度较大,甲地昼长的判断及甲地的正午时刻出现的时间成为解题的突破口。读出图中两曲线的交点在横坐标上的时间跨度就是它们各自的昼长,两曲线重叠部分的时间跨度就是它们同处白天的时间,两地日出点或日落点的时间跨度就是它们的时差,根据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求出直射点,甲地的纬度就是以它为中心、对称于杭州纬度的另一侧,由甲地与杭州的时差即可求出其经度。离直射点近的城市就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本题虽有难度,但区分度良好。
该图甲为“某日极点太阳照射投影图” ,图乙是“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图甲是以 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图中AD线表示晨昏线中的 线。
(2)此时A点的地方时为 点,该日B地的昼长为 小时。
(3)图甲所示日期地球处在图乙所示的 位置上(填数字),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
正确答案
(1)北、昏线(2分) (2)18、6(2分)
(3)③、从南回归线往南、往北递减;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3分)
试题分析:(1)甲图的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故判断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图示顺着自转方向,经过AD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故判断为昏线。(2)图示A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故地方时为18时。图示B点的日落时间为15点,即当地下午为12:00----15:00,故昼长为6小时。(3)甲图的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结合乙图中的太阳直射点分布的纬度位置判断,①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夏至日;③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的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故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图示的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分布特征,进一步推算节气和时间问题计算,调用课本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等内容。
读图“昼长与纬度关系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此时西安的节气是 。我国南极中山站(69°22ˊS)的昼长是_______小时。(4分)
(2)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 。(2分)
(3)此时M、K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大约是 。(2分)
(4)此日,正午日影朝向正南方的纬度范围是 。(2分)
正确答案
(1)夏至日 0 (4分)
(2)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2分)
(3)23°26ˊ (2分)
(4)23°26ˊN—66°34ˊS 和90°N(或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和北极点)(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分析:北半球昼长于夜,北极圈昼长达到24小时,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所以此时西安的节气是夏至日。我国南极中山站(69°22ˊS)的昼长是0小时。
(2)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3)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关键是计算与直射点的距离,M点有太阳直射现象。M、K纬度差为23°26ˊ。所以此时M、K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大约是23°26ˊ。
(4)北极点上所有方向都为南方,所以此日,正午日影朝向正南方的纬度范围是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和北极点。
点评:根据地球公转所处的位置不同,确定二分二至日,其中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甲)和日照图(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甲图)
(乙图)
(1)依据甲图判断,当地球位于 (用图中数字表示)区间运行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当地球位于 (用图中数字表示)区间运行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2)当地球处于③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全球昼夜长短分布情况是 。
(3)当地球处于甲图 位置时,与日照图(乙)相对应。此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在达到一年中最大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 _____。
(4)乙图中A点的地方时为 点,此日昼长为 小时。这一天无锡(3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正确答案
(共10分)
(1)④~② ①~③
(2)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全球昼夜平分
(3)②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4)4 16 83°26′
试题分析:
第(1)题,考查地球公转相关知识及其地理意义。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之间向北移动,直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回归线为止。依据甲图可知当地球位于④~②区间运行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春分时全球昼夜等长,春分直到秋分之前北半球昼长夜短。依据甲图可知当地球位于①~③区间运行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第(2)题,考查太阳高度的季节分布规律及昼夜长短变化,当地球处于③位置时也就是秋分时节,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全球昼夜平分。
第(3)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及太阳高度角的相关知识。由乙图中地球侧视图可知此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公转处于甲图的②位置。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第(4)题,考查地球侧视图相关的时间计算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问题。由乙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180°经线也就是说180°经线地方时是12:00,A点所处的经线相差120°(有地球经纬网分成6份可知每格代表经度相差30°)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A点的地方时是12-8=4此时昼长是16小时(根据乙图中白昼占据8格,每格2小时得出);这一天无锡(3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30°-23°26′)= 83°26′。
点评:本题涉及的具体考点有二分二至日的判断、昼夜长短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时间日期的计算,试题基础但综合性强,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每空2分)
小题1:该图所示节气为
小题2:图中C点所在地的经度位置是 .
C点在A点的 方向。
小题3: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相等的是________ 地方时相同的是
小题4: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
小题5:图中A B C D 四点中在春分日时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正确答案
小题1:北半球冬至日
小题2:60°W,东北
小题3:AC AB
小题4: 23°26´S 120°W
小题5:C
试题分析:
小题1:图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
小题2:根据图示本初子午线的位置,C点所在经线位于本初子午线以西60°,故经度为60°W。从南北方向看,C点位于A点以北;从东西方向上看,从A点看C点与自转方向一致,即向东。
小题3:地球角速度规律:除南北两极外,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自转线速度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故纬度相同的AC两点线速度相等。经度相同,则地方时相同。
小题4:结合本初子午线判断,A点的经度为120°W,而图示A点所在纬线为南回归线,为23°26'S。
小题5: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故日出时间均为当地时间6点,而越往东地方时越早,故越先看到日出。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晨昏线问题的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掌握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线特征,并结合经纬度分布规律和地球自转线速度、地方时的变化规律等内容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