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社会作用
- 共2163题
针对南昌市春节、清明节期间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南昌晚报》组织了一次社会讨论。
材料一 支持的人认为:
“放炮虽然是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但它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当时地广人稀,人们居住以平房为主,冬季的农田空旷,因此不舍造成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今天,我们的城市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燃放烟花爆竹必然会污染环境。”
“放炮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还可能导致伤人、火灾的发生。”
“燃放电子炮、社区演节目,贴对联、挂灯笼也挺有年味。……
反对春节禁炮的人认为: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燃放鞭炮是千年以来的传统,应该允许放炮,否则就没有过年的气氛了。”
“空气污染不是禁几天炮就能好转的。”
“有人担心安全问题,这应该增强安全意识,不能因噎废食。”
(1)对于春节禁炮,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2分)
(2)针对上述分歧,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12分)
正确答案
(1)赞成禁炮。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燃放鞭炮是农耕社会的产物,适合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今天是工业化时代,燃放烟花爆竹已经不适合当今的经济社会状况。(4分)②文化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反作用。燃放鞭炮可能带来伤人、火灾等危险事件的发生,还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4分)③文化不能墨守陈规,应该不断创新。庆祝春节的习俗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创新。( 4分)
反对禁炮。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庆祝春节需要有喜庆的氛围,燃放鞭炮是最有年味的庆祝活动,所以不应该禁止。(4分)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通过燃放鞭炮可以充分表达我们的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4分)③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春节燃放鞭炮作为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应该很好继承。(4分)(如果学生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实践、受到的教育等不同,所以对春节是否应该禁炮的态度不同。(3分)②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或“价值判断影响价值选择”)。人们对春节是否应该禁炮的不同态度正是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作出的选择。(3分)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对于春节是否应该禁炮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3分)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该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春节是否禁炮应该作出既符合规律又合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择。(3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为辨析题,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不论是赞成还是反对,要求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出理由。对于春节禁炮,如果赞成,可以从其落后的一面回答,比如当前这种文化已经不适应我国的社会状况、文化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反作用、文化不能墨守陈规,应该不断创新等知识回答是。如果反对,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民族节日、传统习俗的作用上回答。
(2)本题考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面对这些分歧,首先从原因上分析,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是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的表现;体现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而对于这些分歧,我们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加以判断。
(25分)材料一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材料二 孔子学院被誉为21世纪传播中华文化的“新丝绸之路”。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至2011年11月,全球已有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个孔子学堂,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达1亿人。目前还有76个国家的400多个机构强烈要求申办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材料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传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1)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理解。(9 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的多样性和我们的中华文化角度分析为什么孔子学院能够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6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8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3分)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3分)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分)
(2)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使其对国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3分)
②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也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3分)
(3)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民族文化创新。(2分)
②“走出去”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分)
③在利用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2分)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贸易增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2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为话题,进行设题考查。直击现实生活热点,就有较高的含金量。
(1)考生在回答本问时,首先要明确设问中的知识限定是“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设问指向是谈谈你对材料一的理解。首先要对文化的作用进行分析,我们知道文化的作用分为对社会的作用和对个人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说明文化是一种力量;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体现了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说明文化影响人,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生。只要紧扣文化的作用,这一题就不会跑题。
(2)考生在回答本问时依然首先要明确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的多样性和我们的中华文化”角度;设问的指向是为什么孔子学院能够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使其对国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这是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分析的;从文化的多样性的角度可以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的交流既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也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3)考生在回答本题时要明确的是本题的指向是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属于措施类的题目。考生可以首先结合材料的第一点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提出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其次考生可以根据第二点“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提出在利用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的措施;再次是根据“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贸易增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依据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最后要说明的是走出去是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9分)为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某地B镇举行了一次农民赛歌会,受到农民的欢迎。下面是该镇甲乙两位农民观众跟采访记者的谈话。
甲:“我们收入不多,不敢奢望观看高雅艺术的演出。我们平时文化生活单调,往往
靠喝酒、打牌、看电视消磨时间,有时能看场免费的大戏心里就很高兴。”
乙:“现在唱的基本都是一些老歌,即使是新创作的歌曲,专门反映我们农民生活的
实在太少。”
结合材料中农民观众的谈话,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谈谈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9分)
正确答案
(1)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
(2)要加强农村精神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3)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农村基层,加强文化创新,提供更多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审清设问的角度,是从“怎样做”角度设问。关键词有“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解题的切入点在“农民观众的谈话”。其次要结合材料,找到材料中问题所在。根据农民甲的谈话,得出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经济,农村文化事业还有待完善。根据乙的谈话可以得出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在北非中东国家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动荡(西方媒体称之为“阿拉伯之春”)。在政治乱局发展过程中,反政府力量往往借助“脸谱”、“推特”、“谷歌”等网络媒体进行宣传、联络、策动。西方国家也自觉主动利用新兴媒体引导一些国家内部的政治变化。2011年8月初,英国发生严重骚乱,其中许多人被控在骚乱期间利用脸谱、推特和黑莓通信服务煽动暴乱而被司法部门逮捕。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并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作用。(6分)
正确答案
(1)网络具有全球同时、双向互动等特点,作为现代传播媒体,能够最大程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各种信息,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2分)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以推行强权政治。推动文化发展,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2分)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2分)
试题分析:网络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另一个活动空间,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其作用和渗透力还将不断扩大。目前,对网络文化褒贬不一。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极端性和大众性等三大特征。我们要具体分析网络文化的利弊。本题要正确作答,首先要注意审题,此题包括两个小问,一是网络文化的优势,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作用。在第二问中要注意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逻辑联系。首先要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入手,其次要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角度阐述。
材料一 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显著。3301个、4057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零门槛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 的文化素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1)分析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4分)
材料二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文化教育与媒体支出540.54亿元,增长9.3%。逐步解决文化事业费支出比重过低的问题,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这些财政支出将优先用于支持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保障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大国家重点文物和大遗址保护力度,加强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从文化生活角度,论述财政支持上述文化建设项目的意义。(6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产业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公共文化项目,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文化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共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每要点1分,共4分)
(2)①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文化影响人来自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有利于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2分)
②重点文物和大遗址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保护国家重点文物和大遗址可以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夯实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2分)
③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我们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加强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2分)
试题分析:(1)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乡镇综合文化站,体现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体现了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材料中的文化建设项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有利于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二是重点文物和大遗址,这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三是加强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