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山西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2012年,山西省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进入全国中游水平,GDP的占比上升到3.5%。在2012年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排序中,山西位居第六。山西省文化厅指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是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推进山西文化产业在全国崭露头角。山西文化产业的强势发展,给“煤炭山西”添加上了“文化山西”的基因。山西文化——一个比山西煤炭更富有、更有价值的“金矿”正在被开掘。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办大文化”。

正确答案

①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落后的小省区可以“办大文化”;(2分)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3分)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2分)④文化产业本身也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发展。(3分)

试题分析:该题以山西省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为材料,考查学生对所学文化生活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可以从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为什么能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建设文化强省两个方面思考。主要回答文化的作用、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2010年10月31日,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正式落下帷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直面的热点话题。

材料一: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国人的普遍关注和祈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是17.9%,到2009年这一数据已达到46.6%。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城市化率将突破50%,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人口。不过,城市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现代科技与历史文化等诸多矛盾也开始凸显。并且,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社会保障与城市管理水平也没有及时跟进。过去,人们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如今,人们则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

(1)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论意义。(4分)

材料二:为了提高城市知名度,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姜尚、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诸葛亮故里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要分析“名人故里纷争四起”的原因。(6分)

材料三:有人说,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参展的重点不是推销产品,而是展示其如何进行城镇化的理念。因此,通过上海世博会,中国应该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让城市更适合人类的生存,让人们在城镇里生活的更舒适。

(3)为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某市民拟就当前的城镇建设向有关部门(机关)提建议,请你结合政治生活相关知识为他选择合适的部门(机关)并说明理由。(至少提供三个不同的选择方向,6分)

正确答案

(1)①城市化的实践,受到不同时期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分)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使人们对其认识渐趋深刻和全面,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分)③从“人们以前对城市的向往”到“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思考,说明人类对城市化的认识在不断地向前发展。(1分)④人们对城市化不懈追求的过程,是一个人们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1分)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3分)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由经济决定,但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并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3分)

(3)①市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2分)②市政府:政府要承担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行政。(2分)③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享有决定权、监督权等。(2分)④市政协: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评卷老师注意:非选择题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均可酌情给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发展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15分)

正确答案

①这种观点过于绝对。从根本上说,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的发展,这种观点看到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是有一定的道理的。②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所以认为经济发展了,社会的文化和文明程度自然而然就提高是错误的。③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每点5分)

试题分析:“如何认识(看待、理解)”型答题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答题,其答题的要求先摆出理论依据,然后进行分析原因、影响或作用等,最后根据题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本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知识点,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尤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等知识点去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正确答案

(1)①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② 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2)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3)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河北宽城一中鲁立成解析 新课标文综政治39题从2010年开始就形成了固定的命题模式,哲学与文化知识的综合材料题。特别是今年的第(1)问和2010年课标卷的第(2)问对“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的认识如出一辙。答案也是开放式的,其实这就是个辩论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全国新课标第(3)问已经连续4年出方法论的题,分值都不大,侧重应用。今年高考新课标哲学问答题最难的就是让我们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是个观点评析题,考生答题时不太注意结合问题本身去论证这个观点,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考点定位】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的特点,认识论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市积极构建“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在现有市、镇(区)、村(社区)  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把村(社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割成更细化的网格。来自文化志愿者、文艺骨干的网格文化员,一方面积极配合实施“送戏”、“送影”、“送书”、“送展”、“送报”等“五送”工程,另一方面还向群众传递文化信息,引导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组织群众自办文化,建设群众文艺团队。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既落实了政府的“送文化”,又推动了群众为主体、政府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建文化”。

运用“文化与社会”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阐述既要“送文化”,又要“建文化”的道理。(12分)

正确答案

从“送文化”角度看: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分)

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③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2分)

从“建文化”角度看: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分)

②群众为主体、政府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建文化”有利于让基层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角,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分)

③积极投身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2分)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与社会”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既要“送文化”,又要“建文化”的道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首先明确“文化与社会”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个角度包括的具体知识点;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中关于“送文化”与“建文化”的相关表述,来确定本题实质是要求学生说明“送文化”与“建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对于“送文化”的重要意义,学生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意义等方面去分析说明;对于“建文化”的重要意义,学生可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等方面去分析说明。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文化的社会作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