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宰相制度的废除
- 共81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罝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辑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述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不敢动。
——《明史·刑法志》
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汉、宋、明三朝官制的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朝的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的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宋、明三朝监察制度的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
(2)增设了特务机构。
(3)同:特务统治。异:前期特务机构控制在皇帝手中,后期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前期监督官吏,防止其图谋不轨,后者镇压人民,形成社会恐怖。特点: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4)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吏腐败;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二 据元史记载,元代开始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并要定期觐见皇帝及述职。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材料四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当时中央还采取了哪些监督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永乐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四段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包括了皇帝和三省长官的意见。
(2)一是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二是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朱元璋废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明确宣布成为定制,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但也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明永乐帝设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由官位较低的官员担任。
(4)主要特点是:权利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二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2)材料二中明太祖对秦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罢相”的原因及其实质。
正确答案
(1 )包含的意见:皇帝和三省大臣的意见。特点: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2)不正确。原因:秦朝亡于暴政,而非建立丞相制度。原因:吸取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实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2)不正确。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者、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2)机构: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
(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本原因:皇权专制。
(4)军机处的没置,进一步加强了专制制度。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