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清末民间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衣冠作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五品依次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等,武官从一品至五品依次为麒麟、狮、豹、虎、熊等。上述服饰的作用是

[ ]

A御寒保暖

B标识身份

C装饰美化

D个性展示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

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新华网公布“西方镜头下的1850年中国”29幅图,再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场景。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军队在训练拉弓射箭

B传统纺织缝纫场景

C贵族乘火车出行

D官员按等级就座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来是康母(come)去是狗(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洋泾浜”(上海某区,外国租界所在地)英语。这种现象是:

[ ]

A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

B殖民同化政策的反应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当时上海英语教育水平很高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24年l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正确答案

B
下一知识点 :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