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②通商口岸的开设③民主政权的建立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②“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④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礼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习。”这表明征婚者

①要求女性解放②追求文明婚礼③进行反清宣传④崇尚西方科技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清末民初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民国成立时人们对孙中山行三跪九叩之礼

B在上海观看西洋影戏

C北京市民争阅《小说林》

D南京报童沿街叫卖《申报》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据《大公报》于1922~1923年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共835人参加的一项全面调查显示,在395名已婚者中有21人为自订婚姻,占5%;在130名已订未结婚者中则有20人自订婚姻,已跃升至15%;在310名未订、未婚者中,愿自订婚姻者为273人,已升至88%。材料表明

①民国政府提倡婚姻自由

②中国人婚姻自主意识觉醒

③包办婚姻在中国仍占主流

④青年人的婚姻自主意识更强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

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人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人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外来文化被广泛地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女性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12年,中国社会的生活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

B通过发电报与家人联系

C观看国产有声电影

D利用火车运输物资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