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大林模式特点和评价
- 共273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从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
(2)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3)略,言之有理即可。
(共26分)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曾使西方陷入长久的梦魇,而当时的苏联却“风景这边独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决定以一个野心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来代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其)目标就是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
与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和经历大萧条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中央计划经济具有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的能力,使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
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几十年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前苏联)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材料三 (罗斯福)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新政)代表了一种应付经济危机的大胆的人道主义方法;它也保持和重新肯定了美国对其民主制度的信心——而且是在民主政体在其他地方摇摇欲坠或受到威胁的时候做到这一点的。
——(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深刻教训。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这句话的理解。(12分)
(2)据说罗斯福新政亦曾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在经济举措方面与苏联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深远影响。(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给我们的启示。(4分)
正确答案
(1)(共12分)苏联是以压缩消费和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的,由此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管理方式单一落后、农业长期贫困、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社会矛盾尖锐。(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在西方经济持久萧条的背景下,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短时期内迅速实现工业化,其国际影响扩大,令西方震惊、羡慕;但这些是以忽视轻工业和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并且表现出对人民生命和利益的漠视;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敌视;很多人对苏联这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做法持有疑虑,等等。(6分。分成就和影响、缺陷、敌视或看法等方面。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该题两问总分合计不超过12分)
(2)(共10分)不同之处:罗斯福新政以立法方式进行(或开始社会改革立法);关注农业、促进消费;注重民生或建立社会保障体制等。(6分。每点各2分。答扩大就业或坚持市场经济等可酌情给分。)
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政府开始实现向福利政府的职能转变;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4分。基本答2点即可。该题两小问总分合计不超过10分。)
(3)(4分)发展经济应注重国民经济比例的综合平衡;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如答经济结构应合理或注重提高人民福利等亦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4分)
试题分析:
(1)苏联工业化的教训,可根据材料一、二,从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和工农业关系两方面概括。理解“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可分“蔑视、恐惧”和“羡慕”两方面去把握,羡慕的原因是双方经济形势、成果的对比,“蔑视、恐惧”的原因在于意识形态的对抗、两种经济模式的差异。(2)将材料三中罗斯福的举措“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加以对比,可得出两种经济的不同之处。由材料三中“政府干预经济……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保持和重新肯定了美国对其民主制度的信心”,可归纳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3)结合第(1)(2)问,吸取苏联经济建设教训,借鉴罗斯福新政可取之处,即是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我们)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三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实际上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苏联工业化存在着哪些严重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工业化途径周期过长;苏联受到资本主义的包围,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增强国防力量。
(2)忽视轻工业发展,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牺牲农民利益,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保证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20分)
年份
产品项目
1913年
1928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方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佳方案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追加数
实际完成数(1932年)
煤(万吨)
2910
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
920
1160
1900
2200
2100
生铁(万吨)
420
338
800
1000
1700
616
钢(万吨)
420
430
930
1040
592
汽车(万台)
0.07
10
20
2.93
拖拉机(万台)
0.13
5.5
17
4.89
铁路(万千米)
5.85
7.69
8.8
9
8.18
棉织品(亿米)
25.82
26.78
57
62
26.94
说明:1928年,苏联公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两个方案,即初步方案和最佳方案(也称最高方案)。1930年,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对五年计划的几项重要指标作了修改。“一五”计划原定1933年9月底完成。1932年底,苏联宣布提前完成。
回答:
(1)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两个方案和后来的实际完成情况看,哪个方案更符合实际?
(2)从图表可以看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
(3)联共(布)十六大追加的产品指标完成情况怎样?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1)初步方案。
(2)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但发展不平衡,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发展较慢。
(3)联共(布)追加的指标远没有完成。这说明在联共(布)十六大上出现了盲目追求发展高速度、高指标的冒进倾向。
回答第(1)问时,把表格中的最后三行数字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与实际完成最接近的就是符合实际的方案。回答第(2)问,首先要把“一五”计划完成后的工业发展情况同1913年的数字作比较,同时还要把表格中的有关内容分为重工业、轻工业两类来分别看待。回答第(3)问,比较简单,经过数字比较可以得出结论。从材料最后两行的数字对比就不难看出十六大追加的数字完成的情况。这种状况说明的问题,要上升到苏共的指导思想变化的高度去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