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大林模式特点和评价
- 共273题
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十月革命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实施余粮收集制。保障军事胜利,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921年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一定程度上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
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苏联的1936年宪法和新中国1954年宪法的相似之处是
正确答案
C
主要考查两部宪法的性质。
斯大林经济模式最本质的特点是
正确答案
A
考查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特点,其中“最本质的特点”是A,其它都是其具体表现。
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斯大林时斯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代,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史实:一方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另一方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影响:一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特点:怀疑主义和独立思想受到严格限制;没有出版和结社自由;对宗教持有限的宽容态度;艺术、文学、科学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作品遭到扼杀;创新性、试验性作品的作者等遭到“清洗”。危害: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根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体制)。
(3)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动机: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影响: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
(14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以美为代表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危机遍及各工业部门。重工业部门生产下降的幅度尤为惊人。成天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三:吉尔说“斯大林接手俄罗斯的时候还只有木犁,当他撒手人寰而去,苏联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材料四: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好多年,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1分)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2分)
(2)材料二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 (1分)分析列宁“退回”的原因(2分)
(3)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领导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开创了什么经济建设模式?(1分)举例说明这一体制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联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
(4)材料四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我国在一段时期内这种类似的“模式僵化了”产生怎样的危害?(2分)
正确答案
(1)重大事件:1929年爆发了经济危机。(1分)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存在;(2分)
(3)政策:新经济政策(1分)。原因:原有的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2分)
(4)斯大林模式;(1分) 举例:推动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使苏联在二战中能迅速集结国家所有力量打败法西斯,取得战争的胜利;二战后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答两点得2分)
⑸农村:人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城市:国有企业严重缺乏活力(2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