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 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措施:实施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意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找到了一条使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①“功大于过”说。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②“过大于功”说。它超越了苏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4)启示:实事求是;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 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恐怖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 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 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着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一方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另一方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一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怀疑主义和独立思想受到严格限制;没有出版和结社自由;对宗教持有限的宽容态度;艺术、文学、科学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作品遭到扼杀;创新性、试验性作品的作者等遭到”。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体制)。

(3)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动机: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影响: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

(4)答案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材料二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培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发展道路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工业化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其工业化有什么显著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二战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模式又有何弊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材料,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和美国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在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斯大林先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实施“五年计划”,使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显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特点:自由主义工业化或“自由放任”。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汲取经济危机的教训。

(3)原因:该模式可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弊端: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牺牲了农民利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苏联:赫鲁晓大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导致苏联解体。美国:二战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福利制度;20世纪90年代发展知识经济,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或变革所有制关系,发展“人民资本主义”;变革经营管理方式开展经营者革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5)启示:任何经济模式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应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并不断调整,防止僵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封闭的自我陶醉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问题:

(1)“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上述认识,在他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这种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和苏联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体现: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影响: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发展乡镇企业;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如,建立经济特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 但遭到否定和拒绝。

材料二  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的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现代部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经济政策?造成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列宁对农民的不满情绪是如何分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有什么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分析:农民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

(3)修正: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了市场经营和自由贸易。进步性: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斯大林模式特点和评价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