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大林模式特点和评价
- 共273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及其作用?(4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美国: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30年代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2分)苏联:20年代: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4分)
(2)措施:①成立失业救济署。②以工代赈。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2分)作用:①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1分)②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1分)
(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2分)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的发展状况。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因为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30年代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20年代: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2)从材料二,可以明显看出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包括:①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②以工代赈。帮助建造了全国新校舍,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类似的工程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作用:①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②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这些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要全面考虑它们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是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消极作用是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经济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4)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
阅读下列图片:
1933年美国国会拨款 7 .5亿美元建造田纳西州水利工程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1)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
(2)两大工程修建的目的有何不同?
(3)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1)背景:美国:①1929年美国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②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苏联:苏联制定“一五”计划,提出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2)目的:美国是为了扩大就业机会,解除经济危机的困境;苏联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
(3)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了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苏联通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同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正确答案
(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小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
关于农业问题
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关于工业化问题
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
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书社)
材料二: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主要内容是: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材料三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共十四大报告》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3分)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活动有何成功之处?(4分)
(3)材料三表明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重大突破?(2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正确答案
(1)消灭个体农业,实现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3分)发展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2分)
(2)认识到要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4分)
(3)突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