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 共1749题
人体的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据分析可知,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是人体的渴觉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丘脑还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同时还是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升降.
故选:D.
人体在特殊情况下,会产生针对自身细胞表面某些受体的抗体.如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产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但该抗体不能发挥乙酰胆碱的作用(如甲图所示).“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乙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根据甲图分析:在正常人体内,兴奋到达神经-肌肉突触时,储存在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就被释放到______中,与受体结合后使______兴奋,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乙酰胆碱受体与______结合后,导致乙酰胆碱受体被胞吞并分解和未胞吞的受体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使乙酰胆碱受体数量______和功能部分丧失,表现为重症肌无力.
(2)根据乙图分析: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Y激素的分泌量______,X激素的分泌量______.由此判断,Graves氏病患者的体温往往比正常人______.
(3)在“重症肌无力”与“Graves氏病”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都是______,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由上述分析可知,参与人体的稳态调节的调节方式有______.
正确答案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神经递质在细胞内合成以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到达神经-肌肉突触时,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兴奋,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导致乙酰胆碱受体被胞吞并分解和未胞吞的受体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从而使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
(2)根据乙图分析X激素为甲状腺激素,Y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Y激素的分泌量减少,X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因此机体代谢旺盛,体温往往比正常人高;但体温仍维持稳定,所以自身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都是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都能作为抗原,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人体的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
答案:
(1)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抗体 减少
(2)减少 增加 高
(3)抗原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解析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神经递质在细胞内合成以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到达神经-肌肉突触时,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兴奋,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导致乙酰胆碱受体被胞吞并分解和未胞吞的受体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从而使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
(2)根据乙图分析X激素为甲状腺激素,Y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Y激素的分泌量减少,X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因此机体代谢旺盛,体温往往比正常人高;但体温仍维持稳定,所以自身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都是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都能作为抗原,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人体的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
答案:
(1)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抗体 减少
(2)减少 增加 高
(3)抗原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人体的血压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当某人因外伤而急性失血时,首先出现的代偿反应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当某人因外伤而急性失血时,交感神经系统立即兴奋,在失血30秒内出现并引起:①大多数器官的阻力血管收缩;②容量血管收缩;③心率明显加快.
故选:C.
如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物质乙是一种糖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______功能.
(2)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甲的分泌量会减少;如果用物质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丙的分泌量______,原因是______.
(3)物质乙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______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______.
(4)若刺激图中A点,电表指针偏转的情况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2)物质乙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实质上是一种蛋白质类物质,在动物内可被消化分解,故如果用物质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没有明显变化,因为物质乙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
(3)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首先被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识别,这说明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若刺激图中A点,细胞膜表面的电位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然后再恢复静息电位,电表指针偏转的情况是从零位向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再向相反的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
故答案为:
(1)内分泌
(2)没有明显变化 物质乙(糖蛋白)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
(3)受体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从零位向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再向相反的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
解析
解:(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2)物质乙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实质上是一种蛋白质类物质,在动物内可被消化分解,故如果用物质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没有明显变化,因为物质乙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
(3)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首先被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识别,这说明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若刺激图中A点,细胞膜表面的电位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然后再恢复静息电位,电表指针偏转的情况是从零位向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再向相反的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
故答案为:
(1)内分泌
(2)没有明显变化 物质乙(糖蛋白)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
(3)受体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从零位向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再向相反的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
稳态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图甲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图乙为人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活性物质通常是指______;
(2)由甲图可知:神经末梢可通过______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3)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通过信息分子,如______(最少两项)等,在体液中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信息交流;途径二:如精子与卵细胞之间通过______实现信息交流;
(4)在寒冷环境中,图乙中②的分泌量增加的同时,_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共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量.②的靶细胞是______.
(5)图乙中______细胞受损容易引发糖尿病,糖尿病人往往伴随多尿现象,其直接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免疫活性物质通常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2)突触前膜可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3)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两种:①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②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如吞噬细胞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4)在寒冷环境中,图②甲状腺激素和b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送到全身,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
(5)胰岛A细胞、B细胞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容易引发糖尿病,而尿中葡萄糖过多,导致渗透压升高,妨碍了原尿的重吸收.
故答案为:
(1)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2)释放神经递质
(3)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CO2、H+细胞间的接触
(4)b 全身所有细胞
(5)胰岛B 尿中葡萄糖过多,导致渗透压升高,妨碍了原尿的重吸收
解析
解:(1)免疫活性物质通常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2)突触前膜可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3)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两种:①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②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如吞噬细胞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4)在寒冷环境中,图②甲状腺激素和b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送到全身,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
(5)胰岛A细胞、B细胞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容易引发糖尿病,而尿中葡萄糖过多,导致渗透压升高,妨碍了原尿的重吸收.
故答案为:
(1)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2)释放神经递质
(3)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CO2、H+细胞间的接触
(4)b 全身所有细胞
(5)胰岛B 尿中葡萄糖过多,导致渗透压升高,妨碍了原尿的重吸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