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
- 共360题
.图13是“青藏高原隆起前后东亚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模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4分)
(1)甲、乙两图中表示1月份的是______图。(2分)
(2)青藏高原隆起前N地的风向为________,高原隆起后N地的风向为_______。(4分)
(3)高原隆起使M地在图示月份的气候特征出现什么变化? (4分)
(4)试分析“5·12”汶川特大地震与青藏高原隆起之间的关联性。(4分)
正确答案
. (共14分)
(1)甲(2分)
(2)西南风(偏西风)(2分) 东南风(偏南风)(2分)
(3)气温降低(2分) 降水量减少(2分)
(4)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并向东挤压;高原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断层;汶川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一个断裂带上;地壳运动的能量不断积累,在汶川剧烈释放,形成强震。(4分)
(1)1月份大陆形成了高压中心,海洋形成了低压中心,所以甲图为冬季(2)N地所在的图为夏季图,在高原隆起前,通过等压线图画一下风向看为西南风,隆起之后,同样画一下等压线,可以发现为东南风(3)隆起之后M地受高压中心影响大,所以气温会降低,降水会减少(4)高原隆升后,并向东挤压;高原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断层;汶川地震位于高原东缘的一个断裂带上;使能量不断积累,汶川剧烈释放
正确答案
(1)D (2)D (3)D、E、C
D、E两处位于河流的中游,D为凸岸,E为凹岸,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所以出现浅滩和淘沙、淘金处是D处。聚落最为密集的地区一般出现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处。
读图6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 说出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各曲线的名称:(4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2) 比较④曲线中ABE三处,说明其数值高低形成的原因。(3分)
(3) BCD三处分别是④②①三线的最高值,比较其形成的原因。(3分)
(4) F处盐度数值较低,简要说明其成因。(4分)
正确答案
(1)平均盐度分布曲线 平均蒸发量分布曲线 平均温度分布曲线 年降水量分布曲线
(2)A处位于副热带,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小 B处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降水量大 E处位于温带,多气旋雨和锋面雨,降水较多。
(3)B处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故而降水量大;C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加之降水少,多晴朗天气,故蒸发量大;D处位于副热带海区,受副高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故而盐度高。
(4)F处位于北半球温带海区,多气旋雨和锋面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加之有大量陆地径流汇入,故盐度较低。
判断各种地理要素分布曲线图,注意对比之间不同的地方,找到各自的突出的地方(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就容易区别。
(1)首先认真看懂读,注意纵坐标分左右两侧共表达四种含义,平均盐度在副热带海区最高,平均蒸发量也是在副热带海区最高但在高纬度地区很低,平均温度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年降水量总体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但在副热带海区降水量偏低。
(2)④曲线是A年降水量分布曲线,A处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小,BE两处受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大。
(3)B处受赤道低压控制,全年盛行上升气流,全年多对流雨,故而降水量大;C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加之降水少,多晴朗天气,故蒸发量大;D处位于副热带海区,受副高控制,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故而盐度高。
(4)F处位于北半球温带海区,多气旋雨和锋面雨,降水量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加之有陆地径流的大量淡水汇入,故盐度较低。
读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小题1:比较A、B两地(年平均)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并简要分析主要原因。
小题2:说明B地的自然带名称并分析成因。
小题3:C河是图示区域最大的河流,简述该河的水文特征。
正确答案
小题1:A地气温日较差大于B地。因为A地降水比B地少,晴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弱,日较差大;A地以荒漠为主,B地以森林为主,下垫面性质不同,A地吸热和放热快,所以昼夜温差大。
小题2:B地为热带雨林带,成因:东南信风带来海洋湿润水汽遇到山脉阻挡形成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地处低纬,全年高温多雨
小题3:该河为赞比西河,河流水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略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探究课题 探究非洲西海岸洋流形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材料准备
探究过程
(1)结合上表,描述沿19°S水温的分布规律。(2分)
(2)M海域所在纬度带为__________,该地一年太阳直射__________次,(2分)
(3)该地区位于__________气压带与_________气压带之间,盛行风向为_________,受此风的影响,海水会发生运动,在图甲上画出该海域海水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示意图。(4分)
探究结论
(4)根据前面的探究,判断该洋流的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并在图乙中,画出该洋流的流动方向。(2分)
拓展运用
(5)分析该洋流对沿岸气候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有何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离海岸距离越远,海水表面的温度越高。
(2)低纬 2
(3)赤道低副热带高 东南风 略
(4)寒流 图略
(5)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沙漠气候向低纬延伸;上升流使鱼类饵料丰富,吸引鱼类,形成大渔场。
略
读景观图,分析判断下列问题:(20分)
(1)景观图中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植被特点是稀少、矮小、耐旱,土壤特点是: ,水文特点是: 。
(2)这里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 ,光照强,夜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较弱,因为这里 。
(3)此处昼夜温差 ,物理风化剧烈, 侵蚀显著。
(4)若该景观图所表示区域位置在0º经线,北纬20º纬线,东经30º经线,北纬25º纬线所围的区域,则它的形成与 气压带有关,如果景观图表示的是我国新疆南部,其景观形成受 因素影响。如果景观表示的是南美秘鲁沿海地区,它的形成与离岸风和 因素有关。
正确答案
(1)干燥 有机质含量低,贫瘠 地表水缺乏
(2)小 云量少 (3)大 风力
(4)副热带高 海陆位置 寒流
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安徽省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二:安徽省是我国主要产棉省区之一,“十一五”期间全省棉花年平均种植面积为36.67万公顷,年均生产棉花35万吨,形成了淮北、沿江和江淮三大棉区,其中淮北棉区种植面积逐渐缩小。
材料三:淮北市是一座坐落在皖北地区,缘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能源城市。
(1)分析流水作用在皖南和皖北地区的主要差异及主要地貌类型,并分析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简述皖北地区商品棉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
(3)“缘煤而建、因煤而兴”的淮北市正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请你为淮北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正确答案
(1)皖南地区流水作用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主要形成沟谷等流水侵蚀地貌。原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皖北地区流水作用以堆积作用为主,主要形成冲积平原等流水沉积地貌。原因:地形以平原为主。
(2)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易受寒潮影响,产生低温冻害;地势低平,易产生土壤盐碱化等。
(3)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善投资环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1)结合图中河流和等高线信息,并调动区域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2)皖北地区商品棉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和地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主要从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美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描述亚洲地形、气候、河流特征。
正确答案
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中高周低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多大江大河;内流区面积广大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记忆考查题,区域的位置、地形决定了气候特征,地形气候特征又直接影响到河流的水文特征。如正是由于多山,所以气候复杂多样。由于地势中高周低,所以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8 为北美1 月(实线)、7 月(虚线)等温线(单位:℃)图。
(1 )图示区域内一月南北温差______(大小、小于)七月,试说明原因。
(2 )图中①地气温年较差约为_____℃,②地气温年较差约为______℃,试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 )图中③地为_____________(地形区),该地形区起伏和缓,试简
述其成因。
材料二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美国的人口、工业的空间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东北部地区人
口比重由56% 下降到40% ,工业产值由超过70% 下降到不足48% ,而南部和西部人口比重
由44% 上升到60% ,工业产值由不足30% 上升到52% 以上。
(4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美国人口、工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
正确答案
36 .
(1 )大于;原因是:一月,太阳直射南半球,该区域北部太阳高度小于南部,白昼时间也短于南部,使北部得到的太阳辐射比南部小,同时,一月该区域常有极地南下寒冷空气,北部受其影响大于南部。所以一月南北温差大。
(2 )24 ℃~36 ℃4 ℃~16 ℃①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大陆性强,冬季寒冷,夏季高温,所以气温年较差大;②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海洋性强,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所以气温年较差小。
(3 )阿巴拉契亚山脉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长期经受外力(流
水、冰川)侵蚀作用,所以,山脉起伏和缓。
(4 )美国东北部地区以传统工业为主,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出现衰退,使东北部地区工厂开工不足或倒闭,就业机会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东北部地区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新兴企业不愿到这里落户,因此,东北部地区人口、工业在全国的比重下降。同时,西部和南部地区由于石油等资源的发现与开发,气候温暖,环境污染小(环境优美),以及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企业到南部和西部地区落户。因此,南部和西部人口、工业产值比重提高。
(1)读等值线的数值比较可知。南北温差大,影响因素主要从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入手比较。在加上当地收到的大气环流,角度说清既可。
(2)气温年较差同样是读出7月和1月的气温值。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影响因素可从下垫面入手,比较两地的气候特征极其形成原因。
(3)主要考察区域定位。冰川作用,起伏和缓。
(4)抓住空间分布,和变化的特征。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出现衰退,使东北部地区工厂开工不足或倒闭,就业机会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东北部地区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新兴企业不愿到这里落户,因此,东北部地区人口、工业在全国的比重下降。同时,西部和南部地区由于石油等资源的发现与开发,气候温暖,环境污染小(环境优美),以及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企业到南部和西部地区落户。因此,南部和西部人口、工业产值比重提高。
下图为“1271—1295年马可·波罗东行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东行途中经过A、B、C三地,试比较A、C两地的气候差异。(6分)
(2)马可·波罗乘船返回途中, E处位于 板块和 板块的_______(消亡/生长)边界附近。根据图示路线,马可·波罗从C乘船途径DEF回到欧洲,时间选择在______(冬/夏)半年最佳。(4分)
(3)F海峡表层洋流的流动方向为___________,该洋流从成因来看应该属于___________。(2分)
(4)B地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其气候形成的主导因子是___________。(2分)
(5)途经的F处比E处的海水盐度 (高/低),简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5分)
正确答案
(1) A地为地中海气候,B地为温带季风气候(2分)A地冬季气温较B地高,降水较B地多(2分)A地夏季降水较B地少,A地全年降水较B地少(2分)
(2) 亚欧印度洋消亡冬(4分)
(3) 自阿拉伯海流向波斯湾或者自南向北流(1分)密度流(1分)
(4) 温带大陆性气候 海陆位置(2分) 高(1分)
F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2分),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烈(2分)
略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下图是“我国某河流水文站的气候直方图和河流流量过程图”,回答:
1.该水文站位于我国______地区,属于________气候类型,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7、8两月的降水量约为__________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
3.该地4月份的峰值流量为______立方米/秒,造成此峰值流量的主要补给为______________,它对农业生产的有利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该地最大流量出现在________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条件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东北;温带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400 C
3.120 积雪融水补给 缓解春旱 7月 7月降水最多,雨水补给
4.有利条件:夏季高温,雨热同期,冬季积雪有利缓解春旱;平原广大,耕地广阔,地势平坦,有利大规模机械化耕作;黑土肥沃;河流众多,灌溉便利;地多人少,人均耕地多。不利条件: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复种指数低,一年一熟;地势低平,沼泽面积较大。
由气候资料图可以推知为温带季风气候,再根据该地区河流出现了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便可判定为我国的东北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条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读“森林与环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森林的环境效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外,森林对城市环境有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对农业生产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3)有人称森林为地球上“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你能列举实例说出森林的“肺功能”吗?
(4)绿色植物是靠光合作用成为捕捉太阳能,生产有机物质的机器,请写出光合作用的简单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说出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来自反应过程中的哪种物质?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净化空气 降低风速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2)吸烟滞尘 降低噪声 美化环境 防风固沙 保护农田
(3)吸收二氧化碳、有害气体等,释放出氧气、水分等。
(4)6CO2+6H20→C6H12O6+6O2↑ 水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到,森林与大气之间的交换主要表现为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以及降低风速;与水体之间的交换主要表现为促进雨水下渗,拦截地表径流;与土壤之间的交换主要表现为吸收营养物质,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水土。在城市中,森林还能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农业上,森林能降低风速,保护农田免受大风和沙化危害。至于森林的“肺功能”,主要体现在光合作用上,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能促进水分的循环。
“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于是匈奴人定都于此,取名统万城。直到15个世纪前,它处于山环水绕之地,水草肥美,牛羊成群,地理环境相对优越。而现在则是荒漠连天,就像远去的楼兰古国,处于沙漠的掩埋之中。读统万城遗址分布图,回答问题 (10分)
(1)统万城遗址位于现 和 (省市自治区名称)之间。(2分)
(2) 图中河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1分)
(3) 统万城从繁荣到消亡主要是 (生态问题)(1分)危害的影响。简述该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6分)
正确答案
(1)陕西 内蒙古
(2)流水侵蚀
(3)荒漠化
主要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植被稀疏;土质疏松等。
人为原因:过度垦荒;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战争等。
略
读我国某地相关要素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3分)
(1)若该地取得如图正午太阳高度时为广州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期,则该地的纬度度数为 ,试判断下面关于该地的描述最可能正确的是( )(4分)
(2)简要说明说明图中河谷的形成原因。(4分)
(3)M坡最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是什么?据图概括其形成的可能原因。(5分)
正确答案
(1)36°34′N B (4分)
(2)岩层断裂并且错位,流水沿着断裂线下切侵蚀形成河谷(4分)
(3)滑坡 原因:坡度大,缺乏植被的保护。 (5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