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和群落
- 共8187题
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a-b期问,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将减少,A错误;
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B正确;
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由于两者是捕食关系,相互制约的原因,C错误;
D、害虫数量减少通过反馈调节导致蜘蛛数量减少,D错误.
故选:B.
研究人员调查了25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λ值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图可知,第0年至第5年间该动物种群的λ值大于1,数量增加,为增长型,A错误;
B、第5年至第10年间该动物种群数量的λ值逐渐变为1,表明种群数量仍在增加,B正确;
C、第15年该动物种群的λ值最小,但第15年至第20年间该动物种群数量的λ值仍小于1,表明种群的数量仍在减小,C错误;
D、第20年以后λ值等于1,表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不再增长,D错误.
故选:B.
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后,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入侵”到一个新环境的初期,可能会(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新环境内的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中,由于生存空间和资源充足,没有天敌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会呈“J”型增长,①正确;
②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在我国缺乏天敌,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②正确;
③紫茎泽兰入侵,侵占大量空间而使当地生物生存受到很大威胁,即威胁到新环境内的物种多样性,③正确;
④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④错误.
故选:C.
图1表示某草原上一定区域内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K0表示野兔种群在理想状况下的环境容纳量;图2为图1中野兔所摄入能量的去路,A-D表示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问题.
(1)据甲1分析,野兔的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野兔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主要外部原因有______的限制、气候变化和存在______等.
(2)图2中未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______.如果由于人为因素发生火灾致整个草原化为一片灰烬,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原地会逐步出现一些生物,这种演替的演替属于______.
(3)图2中B表示______D属于第______营养级的能量.
(4)B比A的能量少主要是因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答:(1)根据图1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野兔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外因是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限制、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所导致的.’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乙中有消费者和分解者,故缺少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果由于人为因素发生火灾致整个草原化为一片灰烬,火灾前后草原的变化是群落演替,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废墟上又会出现一些生物,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图2中的D是野兔的摄入,即来自绿色植物(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表示野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野兔体内的能量).
(4)B比A的能量少主要是因为部分能量因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
故答案为:
(1)S 食物和生存空间 天敌(捕食者)
(2)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次生演替
(3)野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野兔体内的能量) 一
(4)部分能量因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
解析
解答:(1)根据图1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野兔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外因是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限制、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所导致的.’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乙中有消费者和分解者,故缺少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果由于人为因素发生火灾致整个草原化为一片灰烬,火灾前后草原的变化是群落演替,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废墟上又会出现一些生物,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图2中的D是野兔的摄入,即来自绿色植物(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表示野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野兔体内的能量).
(4)B比A的能量少主要是因为部分能量因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
故答案为:
(1)S 食物和生存空间 天敌(捕食者)
(2)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次生演替
(3)野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野兔体内的能量) 一
(4)部分能量因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
某科研人员在资源和空间充足的适宜场所通过对100个大草履虫的培养和研究发现,平均一个草履虫每24h能增殖2.309个新个体.为了研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设计了如下数学模型.请对该模型进行补充:
正确答案
解:本题通过草履虫的繁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步骤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项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由于酵母菌在资源和空间充足的适宜场所进行繁殖,所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且增长率为2.309,所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故答案为:
(1)提出问题
(2)提出合理的假设
(3)
(4)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解析
解:本题通过草履虫的繁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步骤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项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由于酵母菌在资源和空间充足的适宜场所进行繁殖,所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且增长率为2.309,所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故答案为:
(1)提出问题
(2)提出合理的假设
(3)
(4)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虫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阻断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逐渐加强,开放条件下容易在种群密度比较大时出现迁出现象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A正确;
B、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开始种内斗争较弱时,开放条件下容易出现外来种群迁入现象,从而使种群增长速度过快而率先达到密度峰值,B正确;
C、K值应相同,但由图示可知只有开放条件下初始密度较大的种群在达到值时开始衰退,其余都是在未达到值时就开始衰退,C错误;
D、种内斗争是指某一区域的同种个体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在种群衰退时虽然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但因棉叶被食用,其量也在减少,故种内斗争不一定减弱,D错误.
故选:AB.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故选:A.
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因为亲代成鼠数为a,并且只有雌鼠(×a)产仔,所以根据以上分析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a×8n.
故选:C.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前(A,以表示)某生物群落中各种群数量情况,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B以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后,种群a生活和适应的环境变得最小,因此数量减小;种群d生活和适应的环境变得最大,因此数量变大,所以图C中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
故选C.
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观察并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
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第三步:建构模型.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
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求算出各月的具体数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故选:D.
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对a曲线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存活率越低,说明在人工养殖或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A正确;
B、对b曲线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B正确;
C、对b曲线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所以对于群居生活的动物来说,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的繁衍,C正确;
D、对于曲线b来说,种群密度为d时,存活率最高;种群密度超过某一值后,才表现出种群密度越大,其生存斗争越剧烈,D错误.
故选:D.
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一个外来物种到一个新的环境,该种群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A错误;
B、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种群数量增长受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制约,B正确;
C、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由于对环境适应性强,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的多样性,C错误;
D、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D错误.
故选:B.
(2015秋•德州期末)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B正确;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gλt,其中λ为l.015,C正确;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故选:D.
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两个水潭(甲、乙)中,生活着同一种小型淡水鱼--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早熟,即在体重较低时就能繁殖后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题中显示两个水潭相互隔绝,因此两个水潭中的虹鳉不能构成一个种群,故A错误;
B、由于两个水潭相互隔绝,因此两个种群之间不存在迁入和迁出,并且甲和乙的天敌不同,这种捕食关系直接影响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影响虹鳉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故B错误;
C、由于两个水潭是隔绝的,并且甲中的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乙中的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因此它们不存在竞争关系,故C错误;
D、由于甲中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通过这种选择使甲水潭中虹鳉早熟个体增多,并且可以不断繁殖后代,因此种群的早熟基因的频率上升,故D正确.
故选D.
某人承包了一个鱼塘,放养了2000尾鲫鱼,在最初4个月内,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每个月鱼的数量是上一个月的2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研究鱼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设计了如下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
请对该步骤进行补充,即写出上表中①②③处的内容: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假设该池塘在捕捞时保持3万尾鲫鱼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率,理论上该池塘最多能够容纳______万尾鲫鱼生长.
(3)在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常用的估算方法是______,此方法不适宜作为土壤动物调查的估算方法.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数学模型的构建步骤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池塘捕鱼时,当种群数量在时,能够持续高产,因此K值为6万尾.
(3)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土壤小动物身体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很难与无标记个体混合均匀,因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
故答案为:
(1)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2)6
(3)标志重捕法、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与无标记个体很难充分混匀
解析
解:(1)数学模型的构建步骤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池塘捕鱼时,当种群数量在时,能够持续高产,因此K值为6万尾.
(3)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土壤小动物身体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很难与无标记个体混合均匀,因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
故答案为:
(1)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2)6
(3)标志重捕法、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与无标记个体很难充分混匀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