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了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区域中此种鼠的种群数量约为68×=306只

B该调查方法为样方法,也可用于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C草原上鼠与牛羊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过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可估算出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306只,A正确;

B、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不适宜采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B错误;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都取食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C正确;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因此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所有动物的种群密度

B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采用抽样检测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

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标志重捕法适宜用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土壤小动物个小、活动范围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正确;

C、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正确;

D、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D正确.

故选:A.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A、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常用方式是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A正确;

B、调查古树木和蝗虫幼虫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羊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

C、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C正确;

D、假设种群数量为N,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M,重捕的n个,其中被标记的m个,则该鹿群约有(M×n)÷m只,D正确.

故选:AC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咸阳校级月考)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未标记30头,标记过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

A.30           B.32           C.96       D.128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 (多选)

A.没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没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

据图分析: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的数目为______ 头.

A.a×8n-1          B.a×8n+1

C.a×8n            D.a×8n-2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丙中的曲线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解得N=96个,故选C.

(2)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故选ABCD.

(3)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故草原的田鼠种群增长更快,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该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其中雌鼠有头,由于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l,因此亲代产生的子代数为×16=8a,即第二代数目为8a,因此第n代的数目为a×8n-1.故选:A.

(5)由于笼子的大小是一定的,这就限制了种群的K值,因此该种群将呈现为“S”型曲线,即为图中的曲线C.

故答案为:

(1)C   

(2)ABCD    

(3)乙    稳定型        甲   增长型

(4)A       

(5)C

解析

解:(1)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解得N=96个,故选C.

(2)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故选ABCD.

(3)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故草原的田鼠种群增长更快,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该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其中雌鼠有头,由于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l,因此亲代产生的子代数为×16=8a,即第二代数目为8a,因此第n代的数目为a×8n-1.故选:A.

(5)由于笼子的大小是一定的,这就限制了种群的K值,因此该种群将呈现为“S”型曲线,即为图中的曲线C.

故答案为:

(1)C   

(2)ABCD    

(3)乙    稳定型        甲   增长型

(4)A       

(5)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五点取样的方法,调查学校周围一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表是所获得的一组数据,据此可估算出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  )

A3株/m2

B4.2株/m2

C5株/m2

D6株/m2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分析表格可知该兴趣小组用五点取样的方法取得的5个样方的密度分别是3株/m2、5株/m2、4株/m2、6株/m2、3株/m2,所以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3+5+4+6+3)÷5=4.2株/m2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农场面积约28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实验小组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不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50只/hm2

C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D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错误;

B、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利用公式100:X=2:280,得X=14000只,进而计算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000÷280=50只/hm2,B正确;

C、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含能量最多,C错误;

D、群落的丰富度与该群落物种数目成正比,而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使得种群密度下降,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宁波木犀是一种常绿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植物资源.其生长适应性强,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高.分子水平研究表明,宁波木犀和桂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同属于木犀属,因此常有人将宁波木犀当作野生桂花来利用而被大肆采挖,造成了宁波木樨野生资源数量急剧减少.

(1)图为不同区域宁波木樨海拔垂直分布格局,由图1可知,宁波木樨垂直分布区域最广的是______省.下列最可能与造成如图分布格局无关的因素是______

A.降水B.气温C.光照D.土壤

(2)调查发现,同一区域不同海拔的宁波木犀种群之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有______

(3)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宁波木犀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属于______保护.为使其后代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最有效的繁殖方法是______

A.种子繁殖B.嫁接C.扦插D.植物组织培养

(4)调查某一区域内植物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图2中ABCD所示为各种不同的取样方法,图中黑点表示被统计的宁波木犀,其中对取样的统计方法正确的有______(多选).

(5)研究者借助PCR技术对黄山、金华和南京地区的宁波木犀种群和桂花种群之间进行了遗传相似性研究,并绘制了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图(如图3),由此推断______亲缘关系最近.

A.黄山和金华的宁波木犀

B.黄山和南京的宁波木犀

C.金华和南京的宁波木犀

D.南京的宁波木犀和桂花.

正确答案

解:(1)分析图1可知,宁波木樨垂直分布区域最广的是湖北省.根据题意,宁波木樨生长适应性强,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高,故最可能与造成如图分布格局无关的因素是D土壤.

(2)调查发现,同一区域不同海拔的宁波木犀种群之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3)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为使其后代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最有效的繁殖方法是A种子繁殖(有性生殖).

(4)调查某一区域内植物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图2中ABCD所示为各种不同的取样方法,图中黑点表示被统计的宁波木犀,其中对取样的统计方法正确的有ABC.

(5)根据图3遗传距离的聚类图可知,黄山和金华的宁波木犀亲缘关系最近,故选:A.

故答案为:

(1)湖北   D

(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3)就地   A

(4)ABC

(5)A

解析

解:(1)分析图1可知,宁波木樨垂直分布区域最广的是湖北省.根据题意,宁波木樨生长适应性强,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高,故最可能与造成如图分布格局无关的因素是D土壤.

(2)调查发现,同一区域不同海拔的宁波木犀种群之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3)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为使其后代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最有效的繁殖方法是A种子繁殖(有性生殖).

(4)调查某一区域内植物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图2中ABCD所示为各种不同的取样方法,图中黑点表示被统计的宁波木犀,其中对取样的统计方法正确的有ABC.

(5)根据图3遗传距离的聚类图可知,黄山和金华的宁波木犀亲缘关系最近,故选:A.

故答案为:

(1)湖北   D

(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3)就地   A

(4)ABC

(5)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长爪沙鼠是某草原鼠害的主要物种.若用灭鼠剂防治,长爪沙鼠种群数量会迅速恢复.为了提高防治的有效性,科研人员研究了不育剂EP-1对当地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影响.3月初在试验区投放不育剂饵料,对照区为自然状态;3月一10月间定期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和幼体(0-1月龄)比例,研究期间长爪沙鼠迁入迁出情况不明显,忽略不计.其中幼体比例统计结果如图:

(1)调查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时,在0.5hm2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6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40只中有20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捕获过的长爪沙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因此估算值偏______

(2)雌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机制.EP-1含有雌性激素,可反馈作用于______(器官),使雌性长爪沙鼠血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显著降低.

(3)与对照区相比,试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______(“推迟”或“提早”)、出生率总体水平______.(“升高”或“降低”)

(4)长爪沙鼠喜居于干旱沙质土壤地区,常见于荒漠草原,其体内______激素水平一般较高,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______的结果.

正确答案

解:(1)设0.5 hm2的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数量为X,根据标志重捕法,可得比例式:X/60=40/20,X=120,故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为240只/hm2.捕获过的长爪沙鼠难以再次被捕获,会导致重捕到有标志的鼠数量少于20,导致X增大,即估算值偏大.

(2)雌性激素可反馈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导致垂体减少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也导致下丘脑减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从而导致卵巢减少雌性激素和卵细胞的生成,抑制其生殖.

(3)试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为9月,对照区为5月,故试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较晚,且其幼体(0-1月龄)比例偏低,导致出生率总体水平偏低.

(4)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缺水,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该地区长爪沙鼠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含量较高,能够促进对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水的重吸收,保持体内细胞外液的正常渗透压.

故答案为:

(1)240   大  

(2)下丘脑、垂体 

(3)推迟    降低

(4)抗利尿(激素)  自然选择

解析

解:(1)设0.5 hm2的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数量为X,根据标志重捕法,可得比例式:X/60=40/20,X=120,故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为240只/hm2.捕获过的长爪沙鼠难以再次被捕获,会导致重捕到有标志的鼠数量少于20,导致X增大,即估算值偏大.

(2)雌性激素可反馈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导致垂体减少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也导致下丘脑减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从而导致卵巢减少雌性激素和卵细胞的生成,抑制其生殖.

(3)试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为9月,对照区为5月,故试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较晚,且其幼体(0-1月龄)比例偏低,导致出生率总体水平偏低.

(4)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缺水,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该地区长爪沙鼠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含量较高,能够促进对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水的重吸收,保持体内细胞外液的正常渗透压.

故答案为:

(1)240   大  

(2)下丘脑、垂体 

(3)推迟    降低

(4)抗利尿(激素)  自然选择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正确的说法是(  )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 只/km2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解:A、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条件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A正确;

B、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因此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

C、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C正确;

D、4km2区域中刺猬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0×40÷5=400,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100只/km2,D错误.

故选:AB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调查某种植物的甲乙两种性状的频率,发现甲性状占50%,余者为乙性状.再分别取两性状足够样本让其自交,发现50%乙性状的子代产生甲性状,而甲性状的子代未发现乙性状.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甲性状相对于乙性状为隐性

B采用样方法调查这两种性状所占比例,即可推断基因型比例

C乙性状个体子代中出现甲性状是性状分离现象

D该种群杂合子占25%,且甲性状的基因频率高于乙性状的基因频率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根据题意,50%乙性状的个体自交,子代产生甲性状,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由此确定乙性状为显性,甲性状为隐性,故A正确;

B、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有两种情况,故B错误;

C、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乙性状属于显性性状,自交后代产生甲性状属于性状分离,故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开始群体中乙性状即显性占50%,隐性占50%,但是自交时发现50%乙性状发生性状分离,即乙性状中一半是杂合子,即种群中杂合子占25%,则显性纯合子也占25%,隐性纯合子占50%,隐性基因的频率=50%+25%/2=62.5%,故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000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m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

A15000

B16250

C17500

D70000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需取各样方的平均值,因此,这块草坪中草药株数约为:(12+15+14+17+12)÷5÷4×5000=17500.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方面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地蚯蚓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B“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相对稳定的增长曲线

C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D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亿以内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调查某地蚯蚓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A错误;

B、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B正确;

C、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所以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C正确;

D、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亿以内,D正确.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hm2

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

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40=100只/hm2,A错误;

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正确;

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仓鼠的种群密度,C错误;

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目的与材料(或原理)匹配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调查车前草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A正确;

B、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中碳的去路,即C02→C3→(CH2O),B正确;

C、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C正确;

D、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在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而人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衡水期末)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正确步骤是(  )

①随机选取一个该种群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①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参入主观意识,且选取的样方大小要相同,①正确;

②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选取种群分布比较密集地块,且样方大小要相同,②错误;

③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平均值,不能以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③错误;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最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正确.

故选:B.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