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请分析回答:

(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株/m2

(2)如图表示小组同学根据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λ值变化曲线.分析可知,在3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数量______

(3)草原中的一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食物关系:草→鼠→蛇→鹰,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蛇属于______.假设单位时间内草固定了105kJ的能量,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蛇至少可获得______ kJ的能量.在草原中,当鼠数量增加时,蛇数量也会增多,这样,鼠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由此体现出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______调节,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正确答案

解:(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其平均值.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在3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在第20年;第20~30年间,λ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基本不变.

(3)在食物链草→鼠→蛇→鹰中,草属于生产者,鼠属于初级消费者,蛇属于次级消费者,鹰属于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当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时,蛇获得的能量最少,所以单位时间内草固定了105kJ的能量,蛇至少可获得105×10%×10%=103kJ的能量.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普遍存在着反馈调节,所以在草原中,当鼠数量增加时,蛇数量也会增多,这样,鼠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     

(2)20  保持稳定

(3)次级消费者  103 (负)反馈

解析

解:(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其平均值.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在3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在第20年;第20~30年间,λ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基本不变.

(3)在食物链草→鼠→蛇→鹰中,草属于生产者,鼠属于初级消费者,蛇属于次级消费者,鹰属于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当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时,蛇获得的能量最少,所以单位时间内草固定了105kJ的能量,蛇至少可获得105×10%×10%=103kJ的能量.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普遍存在着反馈调节,所以在草原中,当鼠数量增加时,蛇数量也会增多,这样,鼠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     

(2)20  保持稳定

(3)次级消费者  103 (负)反馈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9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50只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39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39:13,N=150只,因此该灰苍鼠种群数量大约150只.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捕获50只鸟,其中黄鹂10只,做标志后均放回自然界,第二年捕获了50只鸟,其中有标志的黄鹂4只,没有标志的黄鹂8只,则此地区黄鹂的种群个体数大约为(  )

A15

B30

C45

D75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根据题干分析,黄鹂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10=(8+4):4,计算得出N=30只.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标志重捕法叙述错误的是(  )

A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要相等

B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C适用于体型较大,活动范围广,运动能力弱的生物

D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条件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要相等,被捕过的不容易再捕到,则种群中的个体数偏大,A正确;

B、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正确;

C、适用于体型较大,活动范围广,运动能力强的动物,C错误;

D、标志不能过分醒目,不改变生物的种间关系,D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鲫鱼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_

(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______小时.

(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 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田块(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①依数据作图,并据图分析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______只/平方米.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线上的生物个体,一般计数相邻两边的,所以图示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

(2)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200=160:10,得X=3200.

(3)计数酵母菌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因为酵母菌分裂一次,其数量就变为原来2倍,设4h内分裂n次,得方程:50×2n=80×10,得n=4.酵母菌分裂一次的平均时间为4h÷4=1h.

(4)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只/m2.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则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

故答案为:

(1)8株    

(2)3200尾     

(3)抽样检测  1

(4)①3 ②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解析

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线上的生物个体,一般计数相邻两边的,所以图示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

(2)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200=160:10,得X=3200.

(3)计数酵母菌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因为酵母菌分裂一次,其数量就变为原来2倍,设4h内分裂n次,得方程:50×2n=80×10,得n=4.酵母菌分裂一次的平均时间为4h÷4=1h.

(4)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只/m2.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则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

故答案为:

(1)8株    

(2)3200尾     

(3)抽样检测  1

(4)①3 ②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科学方法是生物学研究的精髓之一.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大小应为1m×1m

B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尽量防止标志物脱落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可以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种群的数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A错误;

B、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尽量防止标志物脱落,否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正确;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两条相邻的两边的菌体,C错误;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可以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种群的数量,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1为广东某湿地公园的平面图(阴影郎分表示公园)

(1)若需调查该公园内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最应采用______取样法.

(2)调查发现.该湿地公园主要河道沿途有许多生活污水的排污口(图中黑点所示),则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进一步调查发现,在轻度污染的条件下公园中的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在此过程中,公园中群落演替的类型是______

(3)某研究小组从该湿地公园的4个不同位置选取水样,用于培养菖蒲(公园中的一种湿地植物),并测定了培养前后4处水样(分别标号为A,B,C,D)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后如图2所示(BOD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要的氧量):

①实验中的因变量有______

②推测有机物污染程度级严重的是______水样.

③实验后4处水样中的含氮无机盐总量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

④若需实地研究该湿地公园的污水处理能力.应分别对______的水质进行监测和分析.

(4)生态学专家提醒:决不能因为该湿地公园具有污水处理能力而向公园中大肆排放污水,否则必将导致该湿地公圆生态系统的破坏.因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若需调查该公园内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该公园为狭长地带,故应采用等距取样法.

(2)该湿地公园主要河道沿途有许多生活污水的排污口,则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轻度污染的条件下公园中的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在此过程中,公园中群落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

(3)①实验中的因变量有含氮无机盐总量和BOD.

②据图2分析可知,有机物污染程度级严重的是B水样.

③实验后4处水样中的含氮无机盐总量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其原因最可能是(含氮无机盐)被菖蒲吸收.

④若需实地研究该湿地公园的污水处理能力,应分别对进水口(或“排污口”)和出水口(或“河道出水口”)的水质进行监测和分析.

(4)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决不能因为该湿地公园具有污水处理能力而向公园中大肆排放污水,否则必将导致该湿地公圆生态系统的破坏.

故答案为:

(1)等距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次生演替

(3)①含氮无机盐总量和BOD

②B

③(含氮无机盐)被菖蒲吸收

④进水口(或“排污口”)和出水口(或“河道出水口”)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析

解:(1)若需调查该公园内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该公园为狭长地带,故应采用等距取样法.

(2)该湿地公园主要河道沿途有许多生活污水的排污口,则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轻度污染的条件下公园中的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在此过程中,公园中群落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

(3)①实验中的因变量有含氮无机盐总量和BOD.

②据图2分析可知,有机物污染程度级严重的是B水样.

③实验后4处水样中的含氮无机盐总量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其原因最可能是(含氮无机盐)被菖蒲吸收.

④若需实地研究该湿地公园的污水处理能力,应分别对进水口(或“排污口”)和出水口(或“河道出水口”)的水质进行监测和分析.

(4)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决不能因为该湿地公园具有污水处理能力而向公园中大肆排放污水,否则必将导致该湿地公圆生态系统的破坏.

故答案为:

(1)等距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次生演替

(3)①含氮无机盐总量和BOD

②B

③(含氮无机盐)被菖蒲吸收

④进水口(或“排污口”)和出水口(或“河道出水口”)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 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因此N=

(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

故答案为:

(1)N= 

(2)144 高 

(3)

解析

解:(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因此N=

(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

故答案为:

(1)N= 

(2)144 高 

(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只.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

(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一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一中的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灭鼠时如果仅使老鼠数量降至B点,可能效果适得其反,所以灭鼠的同时还应该______

②图二的研究结果给我们的提示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2=36:4,N=288只.

(2)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因而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大.

(3)限制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存条件,如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天敌对种群的限制等.当鼠群数量降低到B点,老鼠种群的增长率达最大,所以降低环境容纳量是比较合理的做法.

②图二的研究结果说明适度放牧可以促进草的分蘖,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但不能超载放牧,即不能超过B点.

故答案为:

(1)288       

(2)大

(3)①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使环境容纳量(K值)降低

②适度放牧可以促进草的分蘖,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但不能超载放牧

解析

解:(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2=36:4,N=288只.

(2)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因而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大.

(3)限制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存条件,如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天敌对种群的限制等.当鼠群数量降低到B点,老鼠种群的增长率达最大,所以降低环境容纳量是比较合理的做法.

②图二的研究结果说明适度放牧可以促进草的分蘖,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但不能超载放牧,即不能超过B点.

故答案为:

(1)288       

(2)大

(3)①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使环境容纳量(K值)降低

②适度放牧可以促进草的分蘖,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但不能超载放牧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计数比较困难,A错误;

B、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B错误;

C、取样调查的关键做到随机取样,多次取样求平均值,C正确;

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以下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碘液对水绵和颤藻染色,可见水绵细胞内有染色较深,形状固定的结构

B做牛蛙脊髓反射实验时,剪去蛙的头背部是为了消除脑对脊髓反射的控制

C叶绿体色素在纸层析过程中扩散速度最快的是胡萝卜素

D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将颤藻和水绵细胞用碘液染色后,可发现颤藻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说明颤藻属于原核生物;水绵细胞内可见到染色较深、形状固定的结构,说明水绵属于真核细胞,A正确;

B、做牛蛙脊髓反射实验时,剪去蛙的头背部是为了消除脑对脊髓反射的控制,即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

C、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扩散的速度不同,其中胡萝卜素在纸层析过程中扩散速度最快,C正确;

D、样方法一般用来调查种群密度,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常用的方法是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数法,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B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要非常醒目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A正确;

B、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得则该鹿群约有(M×n)÷m只,B正确;

C、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C正确;

D、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过分醒目可能增大被捕食的概率,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绿色大米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某研究小组对其进行了相关调查.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______法,选取样本的关键_____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

(2)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小型蛙引入稻田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  型;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

(3)水稻收获后,耕翻后的稻田中播种了冬小麦,11月下旬又是一片绿油油的,这属于______演替.

正确答案

解:(1)田螺活动范围小,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掺杂主观因素;种群的种群密度是各个样方密度的平均值,因此根据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6+19+16+20+16+15)÷6=17只/m2

(2)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到t2时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所以呈“S”型曲线.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N,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水稻收获后,耕翻后的稻田中播种了冬小麦,11月下旬又是一片绿油油的,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样方    随机取样    17只/m2     

(2)S    N     增长型    

(3)次生

解析

解:(1)田螺活动范围小,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掺杂主观因素;种群的种群密度是各个样方密度的平均值,因此根据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6+19+16+20+16+15)÷6=17只/m2

(2)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到t2时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所以呈“S”型曲线.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N,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水稻收获后,耕翻后的稻田中播种了冬小麦,11月下旬又是一片绿油油的,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样方    随机取样    17只/m2     

(2)S    N     增长型    

(3)次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沙打旺,一种优质牧草,抗旱、耐盐碱、耐瘠薄.某地为治理荒山,大面积种植沙打旺后任其自然生长.如图是连续多年对沙打旺种群的研究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过程中常采用______方法估算种群密度,该方法的关键是______

(2)0~2年内沙打旺种群增长曲线近于______型增长.若自然环境无明显变化,2~8年,λ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第______年起,沙打旺达到种群的K值.第6年的沙打旺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型.

(3)欲预测12年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应统计种群的______

(4)数年后,鼠害猖獗,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沙打旺是优质牧草,属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所以常采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该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0~2年内沙打旺种群增长率λ≈2,说明数量快速增长,其曲线近于J型增长.若自然环境无明显变化,2~8年,λ下降,其变化的原因是种群数量增多,种内竞争加剧.第8年起,λ=1,说明种群数量不再增多,沙打旺达到种群的K值.第6年时,λ=1.5,所以沙打旺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欲预测12年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应统计种群的年龄组成.

(4)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40×30)÷15=80只,由于调查是在1hm2范围内进行的,因此该种群密度是8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在公式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

(1)样方   随机取样   

(2)J   种内竞争加剧    捕食者增多   8   增长

(3)年龄组成  

(4)80    偏大

解析

解:(1)由于沙打旺是优质牧草,属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所以常采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该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0~2年内沙打旺种群增长率λ≈2,说明数量快速增长,其曲线近于J型增长.若自然环境无明显变化,2~8年,λ下降,其变化的原因是种群数量增多,种内竞争加剧.第8年起,λ=1,说明种群数量不再增多,沙打旺达到种群的K值.第6年时,λ=1.5,所以沙打旺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欲预测12年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应统计种群的年龄组成.

(4)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40×30)÷15=80只,由于调查是在1hm2范围内进行的,因此该种群密度是8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在公式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

(1)样方   随机取样   

(2)J   种内竞争加剧    捕食者增多   8   增长

(3)年龄组成  

(4)80    偏大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则下列数字最接近K值的是(  )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