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片草地上所有的飞蝗可以看成一个种群

B当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和破坏时,才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C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能大于该鱼塘内植物合成的总能量

D荒漠中,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所有的飞蝗有不同种类不可以看成一个种群,A错误;

B、当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和破坏时,才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而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的初生裸地上能开始初生演替,B错误;

C、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总能量,C正确;

D、,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可以构不成一条食物链,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个营养级与第二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B第二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中的部分能量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图中d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第一个营养级与第二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00%=()×100%,A正确;

B、第二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因此第二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中的部分能量,B错误;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人工投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d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蚕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是影响养蚕效益的重要因素

B一棵桑树上有成千上万条蚕,但它们的能量关系不会构成倒金字塔

C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D图中C=A-B,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蚕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越高,养殖效益越好,因此蚕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是影响养蚕效益的重要因素,A正确;

B、一棵桑树上有成千上万条蚕,因此数量金字塔可能是倒金字塔,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它们的能量关系不会构成倒金字塔,B正确;

C、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错误;

D、图中C(净光合作用量)=A(总光合作用量)-B,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者粪便中的能量

B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一定小于①

C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D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则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A错误;

B、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则⑤可能较①小,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用相关营养级的同化量计算,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C正确;

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获得能量,且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没有能量进入下一个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果存在一条食物链为绿色植物→羊→肉食性动物→人,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约消耗植物(  )

A100千克

B125千克

C1000千克

D280千克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由于存在一条食物链为绿色植物→羊→肉食性动物→人,因此,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消耗该生态系统内的植物的量为1÷20%÷20%÷20%=125千克.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有机物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固定为含碳有机物,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是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而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A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图B是对图A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Cb和d之一,可代表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Dc1表示初级消费者所含能量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a是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因此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b+c+d+e,A正确;

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来自生产者的同化量,并且是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应属于b或d中的能量,B错误;

C、由以上分析可知,b和d之一可代表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正确;

D、c1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碳元素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动物摄食,并使得能量流入动物体内,A正确;

B、由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B正确;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学生进行,C正确;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某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能量单位为103KJ/(m2•y).请回答:

(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2)图中A表示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

(3)若图中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20%,则肉食性动物能得到的最高能量值是______KJ/(m2•y).

(4)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演替.

正确答案

解:(1)由于图中存在有机物输入的能量,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假设植食性动物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为X,则应有:14+2=0.5+4+9+X,所以X=2.5,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X÷(14+2)=15.6%,如果从肉食性动物自身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来看,假设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Y,则应有:4+Y=2.1+5.6+0.25+0.05,此时Y=4,所以能量传递效率变为4÷(14+2)=25%.

(2)根据同化量中能量的去路可知,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能量在生物体内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存在,故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若图中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20%,则生产者传递给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23+70+14+3)×20%=22,而植食性动物从有机物输入中获得能量为2,所以总能量为22+2=24,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24×20%=4.8,又因为有机物输入给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为4,则肉食性动物能得到的最高能量值是4.8+4=8.8

(4)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可知,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存,故属于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    25%

(2)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化学能

(3)8.8 

(4)群落(或次生)

解析

解:(1)由于图中存在有机物输入的能量,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假设植食性动物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为X,则应有:14+2=0.5+4+9+X,所以X=2.5,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X÷(14+2)=15.6%,如果从肉食性动物自身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来看,假设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Y,则应有:4+Y=2.1+5.6+0.25+0.05,此时Y=4,所以能量传递效率变为4÷(14+2)=25%.

(2)根据同化量中能量的去路可知,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能量在生物体内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存在,故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若图中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20%,则生产者传递给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23+70+14+3)×20%=22,而植食性动物从有机物输入中获得能量为2,所以总能量为22+2=24,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24×20%=4.8,又因为有机物输入给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为4,则肉食性动物能得到的最高能量值是4.8+4=8.8

(4)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可知,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存,故属于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    25%

(2)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化学能

(3)8.8 

(4)群落(或次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起人们重视.图1是碳循环模式图,图2是某水池中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该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哪种成分?______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______

(3)若鲫鱼的食物来自绿藻,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是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是______kJ和______kJ.

(4)假如为增加水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两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______

(5)假如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3)鲫鱼来自绿藻的能量为:200×÷10%=500kJ;鲫鱼来自轮虫的能量为:200×÷20%=500kJ.

(3)由于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遮住了光线,水草因光照减弱,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水草死亡,轮虫因缺乏食物来源也死亡.此时该水池中的食物网如下:

(5)假如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O2,动物窒息而死.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2)CO2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3)500    500  

(4)阳光   绿藻(或食物)

(5)O2

解析

解:(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3)鲫鱼来自绿藻的能量为:200×÷10%=500kJ;鲫鱼来自轮虫的能量为:200×÷20%=500kJ.

(3)由于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遮住了光线,水草因光照减弱,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水草死亡,轮虫因缺乏食物来源也死亡.此时该水池中的食物网如下:

(5)假如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O2,动物窒息而死.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2)CO2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3)500    500  

(4)阳光   绿藻(或食物)

(5)O2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假如在一个与外界隔绝、没有食物的荒岛上,给你3只鸡(其中两只为母鸡)和20kg的玉米,理论上分析,如何利用它们能使你在荒岛上生存的时间更长?(  )

A先吃掉三只鸡,然后再吃玉米

B先吃尽玉米,然后再吃鸡

C交替食用玉米和鸡

D用玉米喂养母鸡使之产蛋,吃之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在捕食过程中会有损失,所以食物链越短,能量的利用率越高.因此,先吃掉三只鸡,不让玉米中的能量流向鸡,减少能量的消耗,然后再吃玉米,获得更多的能量.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中甲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乙图表示某种鱼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A代表______.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______

(2)甲图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3)甲图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

(4)乙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 型.

正确答案

解:(1)各营养级都指向A,故A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形式存在;为保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有较高的输出,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有机物的输入也要相应增加,原因是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2)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为0.05+0.25+5.1+2.1=7.5,扣除有机物的输入5,所以从第二营养级得到能量为2.5;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为0.5+4+9+2.5=16,故甲图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

(3)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使得生产者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4)乙图中,在t1时期种群增长率最大,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故答案为:

(1)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2)15.6%

(3)一定的自动调节

(4)增长

解析

解:(1)各营养级都指向A,故A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形式存在;为保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有较高的输出,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有机物的输入也要相应增加,原因是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2)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为0.05+0.25+5.1+2.1=7.5,扣除有机物的输入5,所以从第二营养级得到能量为2.5;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为0.5+4+9+2.5=16,故甲图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

(3)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使得生产者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4)乙图中,在t1时期种群增长率最大,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故答案为:

(1)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2)15.6%

(3)一定的自动调节

(4)增长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功能仅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碳循环是指含碳化合物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C能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A错误;

B、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错误;

C、能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生态系统,C正确;

D、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并非沿着食物链传递,D错误.

故选:C.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______(判断对错)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而食物链和食物网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

故答案为: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指导农业生产.下面图1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该生态系统内几种生物的具体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表示光合作用的序号是______,碳元素在④过程中以______形式流动.该系统的基石是______(填图中字母).

(2)图2包含______条食物链.

(3)农作物的疏密会影响产量,调查大麦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法.给麦田施农家肥比使用化肥好,提高产量,主要因为增加了______(某外界因素).有的农民将大麦的秸秆投入沼气池,进行再利用.从能量流动角度看,这样做是为了______

(4)假如青蛙增重m千克,则蝗虫被捕食______千克(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20%,每条食物链为青蛙提供的食物量相同).农民设法除去狗尾草、消灭蝗虫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1中,①表示光合作用;④表示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图2包含4条食物链(大麦→蝗虫→青蛙;大麦→蝗虫→蜘蛛→青蛙;狗尾草→蝗虫→青蛙;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

(3)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因此调查大麦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给麦田施农家肥时,由于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会释放二氧化碳,使周围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将大麦的秸秆投入沼气池,进行再利用,这样可以使能量得到多级利用.

(4)假如青蛙增重m千克,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20%,每条食物链为青蛙提供的食物量相同,则蝗虫被捕食m÷20%+m÷20%÷20%=15m千克.农民设法除去狗尾草、消灭蝗虫能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①有机物       A

(2)四(或4)

(3)样方      二氧化碳浓度    能量多级利用(或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也可以是提高能量利用率)

(4)15m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解:(1)图1中,①表示光合作用;④表示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图2包含4条食物链(大麦→蝗虫→青蛙;大麦→蝗虫→蜘蛛→青蛙;狗尾草→蝗虫→青蛙;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

(3)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因此调查大麦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给麦田施农家肥时,由于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会释放二氧化碳,使周围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将大麦的秸秆投入沼气池,进行再利用,这样可以使能量得到多级利用.

(4)假如青蛙增重m千克,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20%,每条食物链为青蛙提供的食物量相同,则蝗虫被捕食m÷20%+m÷20%÷20%=15m千克.农民设法除去狗尾草、消灭蝗虫能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①有机物       A

(2)四(或4)

(3)样方      二氧化碳浓度    能量多级利用(或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也可以是提高能量利用率)

(4)15m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环境的保护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