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属于能量的输入过程,A错误;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和散失过程,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正确;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还是能量的输入过程,D错误.
故选:C.
肉类和鸡蛋的价格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的观点看,这是由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的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因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消耗的也多,成本也越高.故肉类和鸡蛋的价格要比粮食和蔬菜高.
故选:C.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对农业生态系统科学规划,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改变传递效率,B错误;
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释放碳,所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摄取的碳的速率大于动物呼吸作用释放碳的速率,C错误;
D、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D正确.
故选:D.
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分析可知,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主要通过______进入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000kJ,那么图中第三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______.
(3)在草→兔→狼中,草的“绿色”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的作用是______.
(4)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____点时,表示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______环境阻力实现.
(5)当种群密度从A~E时,种群中成年个体平均重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6)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正确答案
解:(1)由图甲可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储存在生物群落.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图中“→”表示能量流动方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
(2)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000kJ,根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图中第三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1000×10%×10%=)10~(1000×20%×20%=)40 kJ.
(3)在草→兔→狼中,草的“绿色”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净增长量=出生率-死亡率,由图可知,C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当E点时出生率=死亡率,达到K值.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当环境阻力变小时,K值会增大.
(5)当种群密度从A-E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S”曲线增长,当种群数量小于1/2K时,增长率逐渐增加,当种群数量大于1/2K时,种内斗争增大,增长率降低.种群中成年个体平均重量的变化趋势是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
(6)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生产者的种类丰富和数量增多,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故答案为:
(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生物代谢产生的部分能量不能被再利用)
(2)10~40 kJ
(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C E 减小
(5)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
(6)大于
解析
解:(1)由图甲可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储存在生物群落.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图中“→”表示能量流动方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
(2)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000kJ,根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图中第三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1000×10%×10%=)10~(1000×20%×20%=)40 kJ.
(3)在草→兔→狼中,草的“绿色”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净增长量=出生率-死亡率,由图可知,C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当E点时出生率=死亡率,达到K值.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当环境阻力变小时,K值会增大.
(5)当种群密度从A-E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S”曲线增长,当种群数量小于1/2K时,增长率逐渐增加,当种群数量大于1/2K时,种内斗争增大,增长率降低.种群中成年个体平均重量的变化趋势是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
(6)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生产者的种类丰富和数量增多,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故答案为:
(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生物代谢产生的部分能量不能被再利用)
(2)10~40 kJ
(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C E 减小
(5)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
(6)大于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A错误;
B、甲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错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而反复利用,D正确.
故选:D.
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数字为同化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若要调查A中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
(3)C和D生物的数量动态变化说明______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可以防治害虫,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______.防治害虫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6)用图中有关字母写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图: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65+70)÷900=15%.已知A为生产者,是植物,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可以防治害虫,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防治害虫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6)由题意分析已知图中生产者为A;B、C为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D为分解者,分解者是不包括在食物网内的,所以食物网如下构建:
故答案是:
(1)15% 样方法
(2)CO2
(3)负反馈调节
(4)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关系
(5)物质循环再生
(6)
解析
解:(1)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65+70)÷900=15%.已知A为生产者,是植物,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可以防治害虫,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防治害虫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6)由题意分析已知图中生产者为A;B、C为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D为分解者,分解者是不包括在食物网内的,所以食物网如下构建:
故答案是:
(1)15% 样方法
(2)CO2
(3)负反馈调节
(4)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关系
(5)物质循环再生
(6)
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______过程,②表示的是______关系,过程③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中完成的.④表示的是______作用.
(3)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但由于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代谢中产生的______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的特点.
(4)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______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答出一项即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光合作用过程,②表示的是捕食关系,过程③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线粒体中完成的.④表示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或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3)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代谢中产生的热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或单向逐级递减)的特点.
(4)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温室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减少CO2的排放量.
故答案为:
(1)CO2 含碳有机物
(2)光合作用 捕食 线粒体 分解者的分解(或分解者的呼吸)
(3)能量流动 热 逐级递减(或单向逐级递减)
(4)温室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减少CO2的排放量
解析
解:(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光合作用过程,②表示的是捕食关系,过程③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线粒体中完成的.④表示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或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3)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代谢中产生的热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或单向逐级递减)的特点.
(4)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温室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减少CO2的排放量.
故答案为:
(1)CO2 含碳有机物
(2)光合作用 捕食 线粒体 分解者的分解(或分解者的呼吸)
(3)能量流动 热 逐级递减(或单向逐级递减)
(4)温室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减少CO2的排放量
(2015秋•廊坊校级月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甲所固定的能量是乙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以及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和,A错误;
B、据图分析,甲同化的能量=175+875+200=1250,则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200÷1250=,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30÷200=
,丙增加1kg,则需要消耗A=1÷
÷
=41.6kg,B正确;
C、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乙营养级含有的能量一定多于丙营养级,但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丙,C错误;
D、若乙的数量越多,则丙获得的能量也越多,D错误.
故选:B.
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若a代表兔摄入的食物,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则b、c可分别代表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若a代表光,A代表叶绿体类囊体膜,则b、c可分别代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B正确.
C、若a为渗透压升高,A为下丘脑调节中枢,则b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加,c可代表产生渴觉,C正确.
D、若a为抗原刺激,A代表人体B细胞,则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A.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相对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净光合作用量=生产者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可用④-①表示,A正确;
B、分解者能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排泄物及遗体残骸,因此②的量减小,不能说明该生态系统消费者死亡率降低,B错误;
C、消费者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不可用③表示,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一年中积累有机物的量可用④-①-②-③表示,D错误.
故选:A.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其他选项为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
故选:D.
如图表示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流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CO2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A错误;
B、有机物中的碳可以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返回无机环境,B错误;
C、图中A与葡萄糖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A为肝脏中合成的肝糖原,而葡萄糖可以合成B,B却不能分解成葡萄糖,说明B是肌糖原,在肌肉中合成,C正确;
D、某种植食性动物体重若要增加1千克,按照传递效率20%计算,则其消耗的植物至少为1÷20%=5千克,D错误.
故选:C.
回答与生态系统有关的问题.
(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_____ 中的能量.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鼠的种群密度,若标记的鼠有部分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
(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一种害虫靠吸取农作物的汁液为食,它们的种间关系为______.利用性外激素扰乱害虫的雌雄交配,这属于______防治.经控制后的害虫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农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害虫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害虫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在生态农业中,收获的作物秸秆可以做饲料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______.能否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某动物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仍属于上一个营养级被分解利用的能量.因此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草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因此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为:,若标记的鼠有部分被捕食,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并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偏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
(2)某种害虫靠吸取农作物的汁液为食,可见该害虫与农作物之间为寄生关系.防治害虫的方法有化学防治(如农业)、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利用性外激素扰乱害虫的雌雄交配,这属于生物防治.由以上分析可知,曲线Ⅰ表示将害虫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害虫密度控制在B点时的收益最大.
(3)在生态农业中,收获的作物秸秆可以做饲料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故答案为:
(1)草食动物粪便 出生率和死亡率 高 随机取样
(2)寄生 生物ⅠB
(3)利用率 不能
解析
解:(1)某动物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仍属于上一个营养级被分解利用的能量.因此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草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因此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为:,若标记的鼠有部分被捕食,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并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偏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
(2)某种害虫靠吸取农作物的汁液为食,可见该害虫与农作物之间为寄生关系.防治害虫的方法有化学防治(如农业)、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利用性外激素扰乱害虫的雌雄交配,这属于生物防治.由以上分析可知,曲线Ⅰ表示将害虫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害虫密度控制在B点时的收益最大.
(3)在生态农业中,收获的作物秸秆可以做饲料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故答案为:
(1)草食动物粪便 出生率和死亡率 高 随机取样
(2)寄生 生物ⅠB
(3)利用率 不能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A正确;
B、图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B正确;
C、①②③表示碳循环过程,而物质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C正确;
D、无机环境中的CO2除来自生物呼吸作用外,还可能来自化石燃料等的燃烧,D错误.
故选:ABC.
如图示生物圈中部分物质的循环.A、B、C、D构成生物群落,第①~⑨号箭头表示循环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若此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则:
(1)①过程表示______,②过程表示______,限制我国西北地区①过程总量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以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营养级之间以______形式传递.
(3)写出图中的营养结构______.
(4)指出如图作为碳循环图解的不完整之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已知 A是生产者,①过程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过程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在我国西北地区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以CO2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营养级之间以有机碳形式传递.
(3)由图形分析已知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初级和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分解者是不进入食物网的,所以图中的营养结构为:.
(4)图中缺少了B、C的呼吸作用箭头,即B、C应都有箭号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故答案是;
(1)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水
(2)CO2 有机碳
(3)
(4)B、C应都有箭号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解析
解:(1)已知 A是生产者,①过程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过程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在我国西北地区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以CO2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营养级之间以有机碳形式传递.
(3)由图形分析已知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初级和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分解者是不进入食物网的,所以图中的营养结构为:.
(4)图中缺少了B、C的呼吸作用箭头,即B、C应都有箭号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故答案是;
(1)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水
(2)CO2 有机碳
(3)
(4)B、C应都有箭号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