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观点可以解释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所以才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
故选:B.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差值越高,种群密度增加得越快,A错误;
B、我国南方森林由于冬天温度比较低,所以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夏天弱,B正确;
C、生态农业的建立,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最大限度的流向人类,但是不能改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错误.
故选:B.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能量流动时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A错误;
B、能量由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错误;
C、生态系统可以自动调节,因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稳定,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D正确.
故选:CD.
如图甲所示是某生物实习小组的同学制作的生态缸,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在生态缸中配置了河水、河泥、水草、软体动物(植食性)、肉食性小鱼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该生态缸内的生物成分除了生产者、消费者,还有河泥、河水中的______,生态缸应放置在光、线良好之处,但要避免阳光直射,这不仅满足其对光照的需求,还可以避免水温______而影响生态缸中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
(2)图乙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请将题中所给的生物填写到对应的营养级中.
(3)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是 10%,肉食性小鱼增加体重 0.02 千克,大约需要消耗水草______千克.
(4)在环境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30 天后发现生态缸中水草的部分叶片变黄了,鱼出现死亡,此现象说明该生态缸较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弱,其原因是______.
( 5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方式是______调节.
正确答案
分解者
升高
2
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负反馈
解析
解:(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应放置在光、线良好之处,但要避免阳光直射,这不仅满足其对光照的需求,还可以避免水温升高而影响生态缸中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A是第一营养级,B是第二营养级,C是第三营养级.如图所示.
(3)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是10%,肉食性小鱼增加体重0.02 千克,大约需要消耗水草0.02÷10%÷10%=2千克.
(4)在环境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30 天后发现生态缸中水草的部分叶片变黄了,鱼出现死亡,此现象说明该生态缸较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弱,其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升高
(2)
(3)2
(4)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5)负反馈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若E生物种群含有的总能量为5.8×109KJ,B生物种群含有的总能量为1.3×108KJ,理论上A生物种群含有的总能量至少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干分析可知,要求理论上A生物种群含有的总能量至少是多少应该用最小传递效率10%进行计算.从图中可以看出,E的能量传递有三条途径,但只有两条途径能传递到A.所以C和D获得的总能量为5.8×109×10%-1.3×108=4.5×108(kJ),所以A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4.5×108×10%=4.5×107(kJ).
故选:C.
有人想同时养鼠和水貂、用鼠喂水貂,再用剥去皮的水貂喂鼠,这样是否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使用(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用鼠喂水貂,再用剥去皮的水貂喂鼠的过程中,摄入的能量只有一部分同化,并且同化的能量还要通过呼吸作用的方式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因此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故选:C.
图A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B图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生物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据图回答.
(1)如设种群Q1、Q2的个体数为N1、N2,平均每个个体所占的能量为W1、W2,那么,N1、N2、W1、W2之间的关系可用一个表达式表达为______
(2)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用B图中的英文字母表示).
(3)B图中的b1和d1分别表示______.
(4)若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万千焦,但其中118722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且b+d为20万千焦.请回答:Q1同化的能量最多为______,若b1与 d1均为6万千焦,e1为15万千焦,则Q1、Q2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如设种群Q1、Q2的个体数为N1、N2,平均每个个体所占的能量为W1、W2,那么W1.N1>W2.N2.
(2)流入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b+c+d+e.(3)某一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c、c1、c2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则b、b1、b2和d、d1、d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即B图中的b1和d1分别表示未被Q2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若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万千焦,但其中118722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则P=118872-118722=50万千焦,且b+d为20万千焦,则Q1同化的能量最多为30万千焦;若b1与d1均为6万千焦,e1为15万千焦,则Q2同化的能量=30-6-6-15=3万千焦,Q1、Q2能量传递效率为=10%.
故答案为:
(1)W1.N1>W2.N2
(2)b+c+d+e
(3)未被Q2利用的能量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30万千焦 10%
解析
解:(1)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如设种群Q1、Q2的个体数为N1、N2,平均每个个体所占的能量为W1、W2,那么W1.N1>W2.N2.
(2)流入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b+c+d+e.(3)某一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c、c1、c2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则b、b1、b2和d、d1、d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即B图中的b1和d1分别表示未被Q2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若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万千焦,但其中118722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则P=118872-118722=50万千焦,且b+d为20万千焦,则Q1同化的能量最多为30万千焦;若b1与d1均为6万千焦,e1为15万千焦,则Q2同化的能量=30-6-6-15=3万千焦,Q1、Q2能量传递效率为=10%.
故答案为:
(1)W1.N1>W2.N2
(2)b+c+d+e
(3)未被Q2利用的能量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30万千焦 10%
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的观点可以理解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所以才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
故选:D.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中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A正确;
B、①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①远远小于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③为②的10%~20%,C正确;
D、②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除了③流向分解者、④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呼吸消耗和未被利用,所以②>③+④,D正确.
故选:ACD.
如图1表示含有大量绿藻、水草、芦苇、香莲等新型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图2中a~d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相对值.
(1)根据图1回答问题:
①该池塘中的芦苇、香莲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水草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结构.
②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______;人占有______个营养级.
③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
④如果鱼类大量死亡,分解者的数量变化情况是______.
(2)若图2中c1=a2+b2+c2+d2,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用字母表示).c2表示什么含义?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生物群落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就是指分层现象,植物分层现象能够充分利用光照等环境资源.
②香莲和芦蒿都属于挺水植物,生活于同一生态位,因此它们的竞争关系最激烈.人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占有第二、三、四营养级,所以共有3个营养级.
③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该演替是在原生物群落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故为次生演替.
④如果池塘鱼类大量死亡,池塘中分解者的数量先增加,当分解者增加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生存环境限制及种内斗争的加剧,导致分解者的数量又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2)能量传递效率等于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所含能量的比值.藻类的总能量为a1+b1+c1+d1,由于c1=a2+b2+c2+d2,所以鲢鱼同化的能量为c1,所以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1÷(a1+b1+c1+d1).c2应表示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故答案为:
(1)①垂直 ②芦苇 3 ③次生演替 ④先增后减
(2)c1÷(a1+b1+c1+d1)[或(a2+b2+c2+d2)÷(a1+b1+c1+d1)]
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或者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
解析
解:(1)①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生物群落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就是指分层现象,植物分层现象能够充分利用光照等环境资源.
②香莲和芦蒿都属于挺水植物,生活于同一生态位,因此它们的竞争关系最激烈.人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占有第二、三、四营养级,所以共有3个营养级.
③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该演替是在原生物群落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故为次生演替.
④如果池塘鱼类大量死亡,池塘中分解者的数量先增加,当分解者增加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生存环境限制及种内斗争的加剧,导致分解者的数量又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2)能量传递效率等于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所含能量的比值.藻类的总能量为a1+b1+c1+d1,由于c1=a2+b2+c2+d2,所以鲢鱼同化的能量为c1,所以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1÷(a1+b1+c1+d1).c2应表示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故答案为:
(1)①垂直 ②芦苇 3 ③次生演替 ④先增后减
(2)c1÷(a1+b1+c1+d1)[或(a2+b2+c2+d2)÷(a1+b1+c1+d1)]
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或者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
一只昆虫撞上了蜘蛛网,引起了蜘蛛的注意,这时蜘蛛会爬过来,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一只昆虫撞上了蜘蛛网,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昆虫是通过感知震动,故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
故选:A.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①②③分别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随着营养级哦升高,能量越来越少,以 ①>②>③,A正确;
B、已知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②,同化的能量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③、分解者②以外,还有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所以②>③+④,B正确;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所以②为①的10%~20%、③为②的10%~20%,C正确;
D、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而①为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表示的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错误.
故选:ABC.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取代原有优势种,所以演替过程的实质是种群的种类不断变化的过程,A错误;
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B错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C正确;
D、生态系统只有保持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动态平衡,才能长期维持稳定,D错误.
故选:C.
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______.
(2)氮元素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______两类生物大分子.
(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______.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__.
(5)______号山谷溪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______,产生化学诱变因子.
(6)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在生命群落当中,环境当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植物、微生物.
(2)由化合物的组成分析,氮元素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含氮的有机物和蛋白质.
(3)不同的季节生物的新陈代谢会有变化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导致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砍掉树木以后,总结原因:硝酸盐的含量急剧升高得两个原因,一个是产生,一个是吸收.即分解增多了.砍掉树木以后,这个树木里边含的蛋白质分解成硝酸根离子流失进水,导致水中硝酸盐增长.树木生长时硝酸盐可以被植物吸收合成蛋白质,现在树木砍掉了,原有硝酸盐现在吸收减少进入水中.(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产生化学诱变因子.
(6)氮元素生物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要明确生物群落输出不是在这个生态系统里,要脱离这个生态系统的.输出途径:①生成氮气--通过反硝化细菌变成氮气后,脱离生物链就不能被生物所吸收;②雨水冲刷--雨水冲刷就到无机环境当中.一般会因想不到雨水冲刷而导致失分.
(7)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说明植物可以同化无机环境中的N元素;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说明植被还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故答案为:
(1)植物和微生物
(2)蛋白质,核酸
(3)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①丧失了植被对硝酸盐的吸收 ②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
(5)2(原因:硝酸盐含量过高) 亚硝酸盐
(6)涵养水源,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
解析
解:(1)在生命群落当中,环境当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植物、微生物.
(2)由化合物的组成分析,氮元素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含氮的有机物和蛋白质.
(3)不同的季节生物的新陈代谢会有变化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导致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砍掉树木以后,总结原因:硝酸盐的含量急剧升高得两个原因,一个是产生,一个是吸收.即分解增多了.砍掉树木以后,这个树木里边含的蛋白质分解成硝酸根离子流失进水,导致水中硝酸盐增长.树木生长时硝酸盐可以被植物吸收合成蛋白质,现在树木砍掉了,原有硝酸盐现在吸收减少进入水中.(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产生化学诱变因子.
(6)氮元素生物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要明确生物群落输出不是在这个生态系统里,要脱离这个生态系统的.输出途径:①生成氮气--通过反硝化细菌变成氮气后,脱离生物链就不能被生物所吸收;②雨水冲刷--雨水冲刷就到无机环境当中.一般会因想不到雨水冲刷而导致失分.
(7)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说明植物可以同化无机环境中的N元素;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说明植被还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故答案为:
(1)植物和微生物
(2)蛋白质,核酸
(3)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①丧失了植被对硝酸盐的吸收 ②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
(5)2(原因:硝酸盐含量过高) 亚硝酸盐
(6)涵养水源,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
(2015秋•宿迁期末)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物质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图可知,图中的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A错误;
B、图中的②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①表示其呼吸作用,B错误;
C、碳在绿色植物和大气之间的循环是以CO2形式进行的,C错误;
D、碳在绿色植物和甲之间的循环是以CO2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D正确.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