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数量______,乙昆虫天敌数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可知,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因此X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无机环境和生物.题中看到乙昆虫在夜晚活动,并且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能驱赶乙昆虫,因此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利用乙昆虫在蜘蛛网上产生的振幅,因此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

(3)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故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故答案为: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        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物理信息

(3)增加         减少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可知,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因此X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无机环境和生物.题中看到乙昆虫在夜晚活动,并且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能驱赶乙昆虫,因此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利用乙昆虫在蜘蛛网上产生的振幅,因此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

(3)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故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故答案为: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        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物理信息

(3)增加         减少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能量流动的特点来看,E捕食生物B和C最为经济

B生物G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它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C生物H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它的数量较其他生物更为稳定

D太阳能经由生物A和B的光合作用而输入到生态系统中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食物链越短,消耗的能量越少,所以E捕食生物A和B最为经济,A错误;

B、生物G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它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即第二、第四和第六营养级,B错误;

C、生物H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第三、第五和第七营养级),由于其食物来源只有G一种,且其获得的能量较少,因此它的数量较其他生物最不稳定,C错误;

D、太阳能经由生产者(生物A和B)的光合作用而输入到生态系统中,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C蝗虫和老鼠在不同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若老鼠全部死亡消失,对狼的影响比对猫头鹰显著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食物链的起点是草,终点是不被其他营养级捕食的生物,则食物链5条;故A错误.

B、食物网中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生物群落还应该包括分解者;故B错误.

C、蝗虫和老鼠都位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故C正确.

D、猫头鹰的食物来源只有老师,狼的食物来源有浣熊、鹿和老鼠,若老鼠全部死亡消失,对狼的影响比对猫头鹰小;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

正确答案

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物理信息

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可知,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因此X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无机环境和生物.题中看到乙昆虫在夜晚活动,并且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能驱赶乙昆虫,因此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利用乙昆虫在蜘蛛网上产生的振幅,因此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

(3)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故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故答案为: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物理信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一个自然群落中的一条普通食物链的顺序是(  )

A自养生物→食草动物→异养生物

B自养生物→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

C异养生物→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

D自养生物→次级消费者→异养生物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然后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菌大都是分解者,还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C生产者不一定含有色素,可以是原核或真核生物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细菌大都是分解者,还可以是生产者(硝化细菌)或消费者(寄生菌),A正确;

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都是分解者,不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错误;

C、生产者不一定含有色素,如硝化细菌,因而可以是原核或真核生物,C正确;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秃鹫、蜣螂、蚯蚓等动物也是分解者;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蓝藻是生产者,人体内的结核杆菌是消费者,D正确.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扁担塘是位于长江中游的一个湖泊,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

(1)传统渔业只重视水草→草食性鱼这一条食物链.实践中发现,放养的草食性鱼高强度的摄食使水草量急剧下降,最终会导致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这个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为了使渔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应增加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______,调整食物链(网)结构,调整后的结构如图.此食物网中虾类和底栖动物的关系是______.对于该湖泊的鱼类和河蟹产量来说,水草和______极为重要.

(2)科研人员针对底栖动物中的优势种铜锈环棱螺的能量收支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如表.

铜锈环棱螺的能量来源是食物中的______能,它同化的能量为______kJ•m-2•a-1

(3)铜锈环棱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中包含了机体在摄食、消化、吸收等过程中引起的热能散失.科研人员在测定这部分能量时,首先将实验螺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48h的饥饿处理,然后取相同的______(填“白色瓶”或“棕色瓶”)分别标号,进行如下处理,密闭后置于光下.(“+”代表放入,“-”表示不放入)

为了排除水生植物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需另设置一组对照,对照组的处理应包括______(选填表中实验处理的标号).实验3h后待A瓶中的螺饱食后再测定各瓶溶氧量,可得铜锈环棱螺在饱食和饥饿状态下的代谢率.然后科研人员除去A瓶中的水生植物,给A、B瓶更换预处理湖水,每隔3h测定一次溶氧量并计算代谢率,直到A、B两瓶铜锈环棱螺的代谢率______时终止.通过计算得出机体在摄食、消化、吸收等过程中所散失的能量值.

正确答案

解:(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属于群落的演替;增加生物多样性,可让渔业可持续发展.食物链(网)结构可知,虾类和底栖动物同吃水草,底栖动物又被虾类捕食,故虾类和底栖动物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在食物网中鱼类和河蟹都直接或间接以水草和底栖动物为食,对于该湖泊的鱼类和河蟹产量来说,水草和底栖动物极为重要.

(2)铜锈环棱螺的能量来源是食物中的化学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都属于同化量,故同化量为15+231=246 KJ•m•a.

(3)选择棕色瓶的原因是避光,避免里面的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影响溶氧量;排除水生植物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需另设置一组对照,对照组的处理应只加入湖水和水生植物.与A组对比.隔3h测定一次溶氧量并计算代谢率,直到A、B两瓶铜锈环棱螺的代谢率相等时为止.通过计算饱食和饥饿状态下的代谢率的差值,来计算机体在摄食、消化、吸收等过程中所散失的能量值.

故答案为:(1)演替    多样性     捕食和竞争       底栖动物

(2)化学   246

(3)棕色瓶      ①③几乎相等

解析

解:(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属于群落的演替;增加生物多样性,可让渔业可持续发展.食物链(网)结构可知,虾类和底栖动物同吃水草,底栖动物又被虾类捕食,故虾类和底栖动物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在食物网中鱼类和河蟹都直接或间接以水草和底栖动物为食,对于该湖泊的鱼类和河蟹产量来说,水草和底栖动物极为重要.

(2)铜锈环棱螺的能量来源是食物中的化学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都属于同化量,故同化量为15+231=246 KJ•m•a.

(3)选择棕色瓶的原因是避光,避免里面的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影响溶氧量;排除水生植物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需另设置一组对照,对照组的处理应只加入湖水和水生植物.与A组对比.隔3h测定一次溶氧量并计算代谢率,直到A、B两瓶铜锈环棱螺的代谢率相等时为止.通过计算饱食和饥饿状态下的代谢率的差值,来计算机体在摄食、消化、吸收等过程中所散失的能量值.

故答案为:(1)演替    多样性     捕食和竞争       底栖动物

(2)化学   246

(3)棕色瓶      ①③几乎相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07年的800余只.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B该食物网中,野生朱鹮与鱼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

D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野生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A正确;

B、该食物网中,野生朱鹮与鱼类之间有着共同食物贝类,朱鹮以鱼类为食,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B正确;

C、保护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方式是就地保护,C正确;

D、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远小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

(1)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来看,图3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____________.图1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由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

(4)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3.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X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正确答案

解:(1)图3是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图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1中,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

(2)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的总能量为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0%.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b,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a×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1-a)×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b×a×20%+b×(1-a)×20%×20%=X因此b=kJ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太阳能   热能

(2)营养级Ⅱ所同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4)

解析

解:(1)图3是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图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1中,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

(2)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的总能量为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0%.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b,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a×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1-a)×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b×a×20%+b×(1-a)×20%×20%=X因此b=kJ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太阳能   热能

(2)营养级Ⅱ所同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4)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回答下列I、II小题.

I.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立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II.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 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

(1)一只纯合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全为红眼.

①亲代雌果绳的基因型为______,F1代雌果蝇能产生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

②将F1代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所得F2代粉红眼果蝇中雌雄比例为______,在F2代红眼雌果蝇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

(2)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 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纯合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代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出现.

①T、t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

②F2代雄果蝇中共有______种基因型,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

③用带荧光标记的B、b基因共有的特异序列作探针,与F2代雄果蝇的细胞装片中各细胞内染色体上B、b基因杂交,通过观察荧光点的个数可确定细胞中B、b基因的数目,从而判断该果蝇是否可育.在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若观察到______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可育;若观察到______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不育.

正确答案

解:Ⅰ(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Ⅱ(1)①根据题设条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B、b仅位于X染色体上)可以推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可以推知红眼基因型有AXBY、AXBX,粉红眼基因型为aaXBX,aaXBY,白眼基因型为AXbXb、aaXbXb、AXbY、aaXbY.由于纯合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全为红眼,可以推知: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代基因为:AaXBY、AaXBXb.产生配子有4种AXB 、aXB、AXb、aXb.F2代雌果蝇基因型有6种,AAXBXB、,AAXBXb、AAXbXb 、AaXBXB、AaXBXb、AaXbXb

②F1代随机交配,Aa×Aa→AA()、Aa()、aa().XBY×XBXb→XBXb、XBXB、XBY、XbY产生粉红眼则是aa()与 XBXb、XBXB、XBY组合,其中雌性占、雄性占,雌雄性别比例为2:1,F2代红眼雌果蝇中纯合体(AAXBXB)有:(AA)×(XBXB)→,则杂合体概率为:1-=.   

(2)①B、b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可推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同时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F2代雌雄比例为3:5,可以推知T、t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F1代的基因型为Tt,如下图:

亲本基因为TT×tt,纯合红眼雌果蝇(AA XBXB)与一只白眼雄果蝇(AXbY、aaXbY)杂交,所得F1代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aaXBX,aaXBY)出现,可以推知F1代的基因型为AAXB Y、AAXBXb,进一步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

②则F2代雄果蝇的基因型有8种:TtAAXBY、TTAAXBY、TtAAXBXb、ttAAXBXb、ttAAXBY、TTAAXbY、TtAAXbY、TTAAXbY.不含Y染色体的是出现性反转的,在雄性中占

③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基因已复制加倍,出现性反转的雄性个体不可育,其基因型仍为雌性,含4个基因,若可育,因为Y染色体上不含基因,故只有两个基因,出现两个荧光点.

故答案为:

I.(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    能量流动

II.(1)①aaXBXB     4

②2:1  

(2)①常   ttAAXbY ②8       ③2   4

解析

解:Ⅰ(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Ⅱ(1)①根据题设条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B、b仅位于X染色体上)可以推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可以推知红眼基因型有AXBY、AXBX,粉红眼基因型为aaXBX,aaXBY,白眼基因型为AXbXb、aaXbXb、AXbY、aaXbY.由于纯合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全为红眼,可以推知: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代基因为:AaXBY、AaXBXb.产生配子有4种AXB 、aXB、AXb、aXb.F2代雌果蝇基因型有6种,AAXBXB、,AAXBXb、AAXbXb 、AaXBXB、AaXBXb、AaXbXb

②F1代随机交配,Aa×Aa→AA()、Aa()、aa().XBY×XBXb→XBXb、XBXB、XBY、XbY产生粉红眼则是aa()与 XBXb、XBXB、XBY组合,其中雌性占、雄性占,雌雄性别比例为2:1,F2代红眼雌果蝇中纯合体(AAXBXB)有:(AA)×(XBXB)→,则杂合体概率为:1-=.   

(2)①B、b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可推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同时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F2代雌雄比例为3:5,可以推知T、t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F1代的基因型为Tt,如下图:

亲本基因为TT×tt,纯合红眼雌果蝇(AA XBXB)与一只白眼雄果蝇(AXbY、aaXbY)杂交,所得F1代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aaXBX,aaXBY)出现,可以推知F1代的基因型为AAXB Y、AAXBXb,进一步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

②则F2代雄果蝇的基因型有8种:TtAAXBY、TTAAXBY、TtAAXBXb、ttAAXBXb、ttAAXBY、TTAAXbY、TtAAXbY、TTAAXbY.不含Y染色体的是出现性反转的,在雄性中占

③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基因已复制加倍,出现性反转的雄性个体不可育,其基因型仍为雌性,含4个基因,若可育,因为Y染色体上不含基因,故只有两个基因,出现两个荧光点.

故答案为:

I.(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    能量流动

II.(1)①aaXBXB     4

②2:1  

(2)①常   ttAAXbY ②8       ③2   4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生态系统没有标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B图中生物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坏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

C种群b数量的增长会导致种群a的增长,而种群a数量的增长又会抑制b数量的增加,这是负反馈调节机制

D若该系统中种群c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种群d含的能量为1.3×108kJ,则种群至少约含5.5×104kJ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要构成生态系统图中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A正确;

B、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图中生物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坏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B正确;

C、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种群b数量的增长会导致种群a的增长,而种群a数量的增长又会抑制b数量的增加,这是负反馈调节机制,C正确;

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的22量为(5.8×109-1.3×108÷10%)×10%)×10%=4.5×107kJ,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食虫鸟属于______消费者,兔处于第______营养级.

(2)图中的兔和草食昆虫两者是______关系.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该食物网中未体现的成分是______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5)已知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______千克.

正确答案

解:(1)该生态系统中,食虫鸟属于次级消费者,兔处于第二营养级.

(2)兔和草食昆虫竞争草.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通过草→兔→猫头鹰,这条食物链猫头鹰需要消耗的生产者的量为:10×÷10%÷10%=500;通过草→草食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猫头鹰需要消耗的生产者的量为:10×÷10%÷10%÷10%=5000.所以共需生产者的量为:500+5000=5500千克.

故答案为:

(1)次级消费者    二 

(2)竞争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5500

解析

解:(1)该生态系统中,食虫鸟属于次级消费者,兔处于第二营养级.

(2)兔和草食昆虫竞争草.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通过草→兔→猫头鹰,这条食物链猫头鹰需要消耗的生产者的量为:10×÷10%÷10%=500;通过草→草食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猫头鹰需要消耗的生产者的量为:10×÷10%÷10%÷10%=5000.所以共需生产者的量为:500+5000=5500千克.

故答案为:

(1)次级消费者    二 

(2)竞争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5500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①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

③E和F不处于同一营养级;

④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

A有一种说法错误

B有两种说法错误

C有三种说法错误

D以上说法都错误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①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该图中还含有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因此不能表示一个生物群落,①错误; 

②图中B、C和F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②错误; 

③E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F处于第二营养级,可见两者不处于同一营养级,③正确; 

④D是E的食物,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④正确.

综合以上可知,①和②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关于菲尔德斯半岛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研究资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______

(2)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______开始,能量流动的渠道是______,次级消费者是______(生物名称),贼鸥与企鹅的关系是______

(3)如图表示这一过程中该生态系统所含有机物的变化(横坐标表示时间),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菲尔德斯半岛某生态系统图,可看出该生态系统的动植物均能流向微生物和贼鸥,故分解者是微生物和贼鸥.

(2)该生态系统中,念珠藻属于生产者,其固定太阳能沿着食物链及食物网流动,初级消费者是鱼、帽贝、磷虾,次级消费者是企鹅、海豹、黑背鸥、贼鸥;贼鸥与企鹅的关系是捕食,同时共同竞争食物鱼.

(3)冰川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是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灭绝了的地方,若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是由冰川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演替过程是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过程,达到成熟阶段,生态系统的结构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有机物的总量也趋于稳定,故选:A.

故答案为:

(1)微生物和贼鸥   

(2)念珠藻固定太阳能   食物链及食物网    企鹅、海豹、黑背鸥、贼鸥     捕食与竞争    

(3)A

解析

解:(1)由菲尔德斯半岛某生态系统图,可看出该生态系统的动植物均能流向微生物和贼鸥,故分解者是微生物和贼鸥.

(2)该生态系统中,念珠藻属于生产者,其固定太阳能沿着食物链及食物网流动,初级消费者是鱼、帽贝、磷虾,次级消费者是企鹅、海豹、黑背鸥、贼鸥;贼鸥与企鹅的关系是捕食,同时共同竞争食物鱼.

(3)冰川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是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灭绝了的地方,若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是由冰川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演替过程是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过程,达到成熟阶段,生态系统的结构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有机物的总量也趋于稳定,故选:A.

故答案为:

(1)微生物和贼鸥   

(2)念珠藻固定太阳能   食物链及食物网    企鹅、海豹、黑背鸥、贼鸥     捕食与竞争    

(3)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甲、乙两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的______(填字母)可构成生物群落,碳元素在其中是以______传递的.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______(填字母).

(3)湖泊中,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______

(4)水蚤吃藻类,而河蚌吃小球藻和水蚤,河蚌属于第______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______营养级.

(5)若河蚌从小球藻中获得的能量,从水蚤中获得的能量为,则河蚌增加10g体重,最少需要小球藻______ g.

(6)该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图丙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单位:103kJ•m-2•a-1).

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用于植食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值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乙中的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可构成生物群落,碳元素在其中是以有机物传递的.

(2)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根据图乙信息可知A是大气二氧化碳库,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AD.

(3)湖泊中,河蚌捕食水蚤,水蚤与河蚌都以小球藻为食,故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捕食、竞争.

(4)由藻类→水蚤→河蚌,小球藻→河蚌可得,河蚌属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水蚤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小球藻同化的能量,故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一营养级小球藻同化的能量.

(5)若河蚌从小球藻中获得的能量,从水蚤中获得的能量为,则河蚌增加10g体重,最少(按照能量传递效应20%计算)需要小球藻=10×÷20%+10×÷20%÷20%=130g.

(6)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0.25÷(0.25+0.05+5.1+2.1)=3.33%.用于植食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值是(14+2-4)×103kJ•m-2•a-1=1.2×104kJ•m-2•a-1

故答案为:

(1)B、C、D    有机物 

(2)A、D

(3)捕食、竞争

(4)二、三    一

(5)130 

(6)3.33%                    1.2×104kJ•m-2•a-1

解析

解:(1)图乙中的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可构成生物群落,碳元素在其中是以有机物传递的.

(2)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根据图乙信息可知A是大气二氧化碳库,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AD.

(3)湖泊中,河蚌捕食水蚤,水蚤与河蚌都以小球藻为食,故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捕食、竞争.

(4)由藻类→水蚤→河蚌,小球藻→河蚌可得,河蚌属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水蚤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小球藻同化的能量,故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一营养级小球藻同化的能量.

(5)若河蚌从小球藻中获得的能量,从水蚤中获得的能量为,则河蚌增加10g体重,最少(按照能量传递效应20%计算)需要小球藻=10×÷20%+10×÷20%÷20%=130g.

(6)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0.25÷(0.25+0.05+5.1+2.1)=3.33%.用于植食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值是(14+2-4)×103kJ•m-2•a-1=1.2×104kJ•m-2•a-1

故答案为:

(1)B、C、D    有机物 

(2)A、D

(3)捕食、竞争

(4)二、三    一

(5)130 

(6)3.33%                    1.2×104kJ•m-2•a-1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环境的保护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