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雅安校级月考)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组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很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KJ和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和竞争.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引起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正确答案

解:(1)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故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图中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再加上分解者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

(2)鹰占据的营养级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其得到的最低能量值,应以第四营养级为准,同时传递效率按10%计算,即10 000×(10%)3=10(kJ);其得到的最高能量值,应以第三营养级为准,同时传递效率按20%计算,即10 000×(20%)2=400(kJ);若去除蛇,鹰的营养级降低,得到的能量增多,所以鹰的数量会增加.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捕食和竞争.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故答案为:

(1)自我调节    抵抗力    分解者

(2)10    400    增加

(3)捕食

(4)升高     下丘脑    肾小管和集合管

解析

解:(1)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故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图中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再加上分解者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

(2)鹰占据的营养级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其得到的最低能量值,应以第四营养级为准,同时传递效率按10%计算,即10 000×(10%)3=10(kJ);其得到的最高能量值,应以第三营养级为准,同时传递效率按20%计算,即10 000×(20%)2=400(kJ);若去除蛇,鹰的营养级降低,得到的能量增多,所以鹰的数量会增加.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捕食和竞争.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故答案为:

(1)自我调节    抵抗力    分解者

(2)10    400    增加

(3)捕食

(4)升高     下丘脑    肾小管和集合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甲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图乙是其中的鲈鱼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太阳鱼处于______营养级,要实现池塘内物质的循环利用,还必须具备的生物成分是______

(2)在t1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鲈鱼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30条全部标记后释放,一天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记的40条、标记的10条,则在此池塘中鲈鱼种群的K值约为______条.在t1-t2时鲈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型.

(3)调查发现该池塘周围都是大片农田,没有工厂,但每年的春季水体中都会有一定的水华现象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水华现象发生一段时间就消失了,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

(4)将该池塘改造为人工鱼塘,用于养殖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等,这些鱼分布于不同的水层,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这立体养殖的好处是______.统计发现,鱼塘内的鱼产量总是大大小于鱼取食的饵料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甲中共有3条食物链,太阳鱼分别处于第四、第四、第三营养级;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0=50:10,N=150条,即在t1时鲈鱼的数量为150条,根据图乙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可知t1时为鲈鱼的数量的,则鲈鱼种群的K值约为300;在t1-t2时鲈鱼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表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故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水华现象的发生是因为水体中N、P等物质增多导致,因周围都是大片农田,没有工厂,由此推测N、P等物质来自农药、化学的使用.水华现象的消失,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导致.

(4)因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等分布于不同的水层,且食性有差别,所以立体养殖能充分利用栖息(水体)空间和食物(饵料)等,提高能量利用率.鱼获取的饵料中的能量绝大部分被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故答案为:

(1)第三、四    分解者

(2)300    增长

(3)农药、化学的使用导致水体中N、P等物质增多    自我调节能力

(4)充分利用栖息(水体)空间和食物(饵料)等,提高能量利用率    大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解析

解:(1)图甲中共有3条食物链,太阳鱼分别处于第四、第四、第三营养级;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0=50:10,N=150条,即在t1时鲈鱼的数量为150条,根据图乙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可知t1时为鲈鱼的数量的,则鲈鱼种群的K值约为300;在t1-t2时鲈鱼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表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故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水华现象的发生是因为水体中N、P等物质增多导致,因周围都是大片农田,没有工厂,由此推测N、P等物质来自农药、化学的使用.水华现象的消失,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导致.

(4)因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等分布于不同的水层,且食性有差别,所以立体养殖能充分利用栖息(水体)空间和食物(饵料)等,提高能量利用率.鱼获取的饵料中的能量绝大部分被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故答案为:

(1)第三、四    分解者

(2)300    增长

(3)农药、化学的使用导致水体中N、P等物质增多    自我调节能力

(4)充分利用栖息(水体)空间和食物(饵料)等,提高能量利用率    大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6•淮南一模)如图所示,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乙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食物网中,鹰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鹰和鼬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在该食物网中,鼬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鼠同样可以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能够______

(2)据图乙可知,______(用字母表示)是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关键.

(3)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若图乙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千焦,则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_____千焦.

正确答案

解:(1)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4条食物链传递给鹰,即植物→兔→鹰、植物→兔→鼬→鹰、植物→鼠→鹰、植物→鼠→鼬→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和第四营养级.鹰捕食鼬,为捕食关系;鹰和鼬都以鼠为食,为竞争关系,因此鹰和鼬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与竞争.在该食物网中,鼬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鼠同样可以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据图乙可知,A生产者、B分解者.

(3)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若图乙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千焦,则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m÷20%÷20%÷20%=千焦.

故答案为:

(1)第三、四营养级      捕食与竞争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A、B

(3)

解析

解:(1)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4条食物链传递给鹰,即植物→兔→鹰、植物→兔→鼬→鹰、植物→鼠→鹰、植物→鼠→鼬→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和第四营养级.鹰捕食鼬,为捕食关系;鹰和鼬都以鼠为食,为竞争关系,因此鹰和鼬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与竞争.在该食物网中,鼬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鼠同样可以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据图乙可知,A生产者、B分解者.

(3)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若图乙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千焦,则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m÷20%÷20%÷20%=千焦.

故答案为:

(1)第三、四营养级      捕食与竞争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A、B

(3)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错误;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仅仅是生物,构成的是群落,B错误;

C、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C错误;

D、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能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和霉菌不存在,那么,下列说法哪种是正确的(  )

A生物尸体极易腐烂

B草木繁盛、动物大量繁殖

C人类将免于病患

D植物的营养来源发生困难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分解者将其分解,A错误;

B、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被当作制造有机物的原料,B错误;

C、大多数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C错误;

D、细菌和霉菌作为分解者分解动植物尸体释放二氧化碳作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如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有6条捕食链

B狐与鸡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如图不能代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图中有2条食物链,A错误;

B、狐与鸡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B错误;

C、食物链中不包括细菌,C错误;

D、草原生态系统还应该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为合理利用水域资源,某调查小组对一个开放性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了初步调查,部分数据如下表:

(1)浮游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它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______

(2)浮游藻类数量少,能从一个方面反映水质状况好.调查数据分析表明:该水体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3)浮游藻类所需的矿质营养可来自细菌、真菌等生物的______,生活在水库淤泥中的细菌代谢类型主要为______

(4)该水库对游人开放一段时间后,测试发现水体已被氮、磷污染.为确定污染源是否来自游人,应检测______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

正确答案

生产者

第一营养级

自动调节(或自净化)

分解作用

异养厌氧型

入水口

解析

解:

(1)浮游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态系统四种成份中的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

(2)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实现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中负反馈调节.水质状况变好,说明水体具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是分解者,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水库淤泥中的细菌生活在无氧的环境中分解有机物,因此代谢类型主要为异养厌氧型.

(4)检测氮、磷污染源是否来自游人,就应测定入水口的含量,如入水口中的含量较高,说明不是来自游人;如入水口中的含量较低,说明来自游人.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第一营养级

(2)自动调节(或自净化)

(3)分解作用    异养厌氧型

(4)入水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人造浮岛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其中老虎与鬣狗的种间关系为______

(3)假如老虎的食物来自鼠,来自狐獴,来自鬣狗,若老虎想获得200kJ能量,则绿色植物至少应具有的能量为______kJ.

(4)为了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在0.5公顷的地块上,捕获了410只鼠,做标记后放掉,第二次又捕到503只,有205只带标记,则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公顷.若某些带标记鼠被敌害吃掉,将导致调查结果______(偏高/偏低/不变).

(5)鬣狗可以根据鼠的气味这一______信息发现并捕食鼠,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______,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正确答案

解:(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老虎捕食鬣狗,同时两者还竞争食物(鼠).

(3)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①需最多能量:按÷10%计算;②需最少能量:按÷20%计算.假如老虎的食物来自鼠,来自狐獴,来自鬣狗,若老虎想获得200kJ能量,则绿色植物至少应具有的能量为×200÷20%÷20%+×200÷20%÷20%÷20%+×200÷20%÷20%÷20%=20000kJ.

(4)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总数=第二重捕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10=503:205,N=1006只/0.5公顷,换算一下可知N=2012只/公顷.若某些带标记鼠被敌害吃掉,将会导致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少,进而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5)鬣狗可以根据鼠的气味发现并捕食鼠,其中气味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这属于化学信息,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3    捕食和竞争

(3)20000

(4)2012   偏高

(5)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解:(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老虎捕食鬣狗,同时两者还竞争食物(鼠).

(3)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①需最多能量:按÷10%计算;②需最少能量:按÷20%计算.假如老虎的食物来自鼠,来自狐獴,来自鬣狗,若老虎想获得200kJ能量,则绿色植物至少应具有的能量为×200÷20%÷20%+×200÷20%÷20%÷20%+×200÷20%÷20%÷20%=20000kJ.

(4)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总数=第二重捕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10=503:205,N=1006只/0.5公顷,换算一下可知N=2012只/公顷.若某些带标记鼠被敌害吃掉,将会导致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少,进而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5)鬣狗可以根据鼠的气味发现并捕食鼠,其中气味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这属于化学信息,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3    捕食和竞争

(3)20000

(4)2012   偏高

(5)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环保研究所搜集了4种生物的资料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并用于生态风险评估(见如表).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______.一个封闭的、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无需从外界获得物质就可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但是如果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断绝对它提供______,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若D每增重10kg至少消耗A______kg.

(3)利用表中信息在如图框中绘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简图.

(4)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______越高,生物铅、汞的浓度也越高,即有毒、有害物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富集作用.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一个封闭的、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无需从外界获得物质就可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但是如果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断绝对它提供能量,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若D每增重10kg至少消耗A=250kg.

(3)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小乔木→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即A是生产者与大气之间存在双向箭头,C为分解者.故可画出:

(4)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故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营养级越高,生物铅、汞的浓度也越高.

故答案为:(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能量

(2)有机物     250

(3)

(4)营养级(消费者级别)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一个封闭的、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无需从外界获得物质就可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但是如果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断绝对它提供能量,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若D每增重10kg至少消耗A=250kg.

(3)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小乔木→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即A是生产者与大气之间存在双向箭头,C为分解者.故可画出:

(4)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故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营养级越高,生物铅、汞的浓度也越高.

故答案为:(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能量

(2)有机物     250

(3)

(4)营养级(消费者级别)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甲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A-E代表不同生物.图乙表示某种害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森林生态系统除甲图所示的组成成分外,还包括______,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

(2)在乙图的t1,时期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______,在______时期该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获取的能量来自(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等量的人口所消耗的粮食量是原来的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为20%).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在乙图的t1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因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由以上分析可知,在t2时期,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此时该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

(3)设现在人口数量需要能量为a,则需植物为:0.5a÷20%÷20%+0.5a÷20%=15a.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则现在人口需植物为:0.2a÷20%÷20%+0.8a÷20%=9a.调整食物结构后,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9a÷15a=0.6倍.

故答案为:

(1)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增长型  t2

(3)0.6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在乙图的t1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因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由以上分析可知,在t2时期,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此时该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

(3)设现在人口数量需要能量为a,则需植物为:0.5a÷20%÷20%+0.5a÷20%=15a.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则现在人口需植物为:0.2a÷20%÷20%+0.8a÷20%=9a.调整食物结构后,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9a÷15a=0.6倍.

故答案为:

(1)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增长型  t2

(3)0.6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金字塔包括正金字塔和倒金字塔,能量金字塔通常为正金字塔形

B鹰捕食兔子后,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在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可能不存在捕食关系

D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网为主,如三叶草→蜗牛→鸫→雀鹰为腐食食物网

正确答案

A,C

解析

解:A 生态金字塔包括正金字塔和倒金字塔,能量金字塔通常为正金字塔形,数量金字塔有部分为倒金字塔,A正确;

B、鹰捕食兔子并同化后,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

C、在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可能不存在捕食关系,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C正确;

D、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捕食食物网为主,如三叶草→蜗牛→鸫→雀鹰为捕食食物链,D错误.

故选:A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B,C

解析

解:A、在该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鹰处于第三、四营养级,A错误;

B、在该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兔都处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

C、在该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鼠都处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

D、在该食物网的食物链中,蛇只处于第三营养级,D错误.

故选:BC.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1)如图1表示在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相互关系.请据图中所列关系回答.

1)湖泊中浮游植物→小鱼→大鱼的食物链,属于______关系.

2)夏天湖水深处光量减少,而湖表层浮游植物因光增强而增加,属于______关系.

3)湖水矿质营养不足,引起浮游植物数量减少,属于______关系.

4)夏天湖水深处含氧量下降,而湖中分解者活动旺盛,属于______关系.

(2)图2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1)若狼被捕杀,数量首先会减少的是______

2)若美洲狮的食物来自鹿,其余来自浣熊,则一只美洲狮体重每增加3Kg,至少需要消耗青草______Kg.

正确答案

生物间的相互

无机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反作用

无机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反作用

蝗虫 因鹿和蝗虫处于同一个营养级,是食物的竞争者

175

解析

解:(1)1)食物链中的生物是不同种生物,因此相互关系为种间关系.

2)夏天湖水深处光量减少,而湖表层浮游植物因光增强而增加的原因是光照增加,导致浮游植物增加,属于无机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浮游植物增加导致湖水深处光量减少,属于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反作用.

3)湖水矿质营养不足,引起浮游植物数量减少的原因是矿质营养不足,引起浮游植物数量减少,属于无机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4)湖中分解者活动旺盛,耗氧多,导致湖水深处含氧量下降,属于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反作用.

(2)1)狼被捕杀,浣熊和鹿的数量上升,蝗虫是浣熊的食物,且与鹿位于同一营养级,是食物的竞争者,所以,蝗虫的数量首先会减少.

2)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0%时消耗的青草最少,由食物链:青草→蝗虫→浣熊→美洲狮推出消耗的青草至少为3×÷20%÷20%÷20%=125(kg),由青草→鹿→美洲狮推出消耗青草至少为3×÷20%÷20%=50(kg),总共消耗青草125+50=175(kg).

(故答案为:

(1)1)生物间的相互

2)无机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反作用

3)无机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4)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反作用

(2)1)蝗虫   因鹿和蝗虫处于同一个营养级,是食物的竞争者

2)175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长春校级期末)关于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B图中植物的能量大约有10%~20%流入鼠

C一条蛇吞食了一只鼠,其能量传递效率远远大于10%~20%

D若突然蛇数量锐减,在系统恢复相对稳定后,鹰的数量会较之前有所下降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图中所有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不能组成一个群落,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所以图中植物的能量大约有10%~20%流入鼠和兔,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但一条蛇吞食了一只鼠,其能量传递效率远远大于10%~20%,C正确;

D、若突然蛇数量锐减,鼠的天敌减少,食物链缩短,所以在系统恢复相对稳定后,鹰的数量会较之前有所上升,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6•甘肃一模)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B使用粪便作肥料,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D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A正确;

B、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

C、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错误;

D、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环境的保护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