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中甲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乙图示某种鱼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A代表______;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______的形式存在;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______

(2)甲图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

(3)甲图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

4)乙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型;已知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请根据图乙在右侧方框中画出该鱼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要求标出t1、t2对应的数值.  

正确答案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15.6%

一定的自动调节

增长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A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态系统的能量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而有机物中储存的是稳定的化学能.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

(2)输入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2.1+5.1+0.25+0.05=7.5,所以从第二营养级流入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即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7.5-5=2.5;同理可以计算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2=16,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

(3)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后能恢复到原来水平.

(4)由以上分析可知:乙图种群呈S型增长.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高,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1时种群数量为,t2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该鱼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下:

故答案:(1)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2)15.6%

(3)一定的自动调节

(4)增长   如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科学家在某一生态系统中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1).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_.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______.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______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______关系,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

(3)研究发现,经济植物黑麦草能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入侵物种幼苗的长势.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

(4)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______调查初级消费者田鼠种群密度.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图中曲线表明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次生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说明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分析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培养入侵物种幼苗,因变量为入侵物种幼苗的长势,说明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该入侵物种生长的物质.

(4)调查初级消费者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由图2可知,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44x107-1.9x106)÷(1.05x109-3x108)×100%=3%.

故答案为:

(1)丰富度     减小     已形成以入侵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次生 速度和方向     

(2)竞争 种间关系

(3)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该入侵物种生长的物质

(4)标志重捕法     3%

解析

解:(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图中曲线表明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次生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说明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分析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培养入侵物种幼苗,因变量为入侵物种幼苗的长势,说明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该入侵物种生长的物质.

(4)调查初级消费者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由图2可知,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44x107-1.9x106)÷(1.05x109-3x108)×100%=3%.

故答案为:

(1)丰富度     减小     已形成以入侵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次生 速度和方向     

(2)竞争 种间关系

(3)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该入侵物种生长的物质

(4)标志重捕法     3%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研究者对某水域浮游生物群落进行调查,绘制出如图能量金字塔,据图回答:

(1)该群落生产者主要通过______从环境中获得能量,消费者则主要通过______获得能量.

(2)该群落中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很低,只有______,原因是______

(3)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______,该群落必须______,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4)调查该群落中草鱼的种群密度一般用______法,调查还发现该湖泊受到生活废水的轻微污染后,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

正确答案

光合作用

摄取食物

1.6%

浮游植物的寿命较短,大多数未被消费者取食就死亡了

递减

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

标志重捕

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解:(1)该群落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从环境中获得能量,消费者则主要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能量.

(2)该群落中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很低,为×100%=1.6%,可能原因是浮游植物的寿命较短,大多数未被消费者取食就死亡了.

(3)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所以能量越来越少,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从外界获取能量.

(4)由于草鱼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因此调查该群落中草鱼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在轻度污染后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   摄取食物

(2)1.6%   浮游植物的寿命较短,大多数未被消费者取食就死亡了

(3)递减 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

(4)标志重捕 自我调节能力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D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C从研究内容来看,甲和乙、丙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

D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甲图中D为细胞内液,B为淋巴,其中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可以与淋巴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

B、丙图中的B属于分解者,不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

C、乙表示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群落;丙包括了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C错误;

D、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表是某昆虫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昆虫的同化量是410kJ

B昆虫的粪便量属于植物同化的能量

C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储存在昆虫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为280kJ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昆虫的同化量是摄入量-粪便量=410-210=200kJ,A错误;

B、昆虫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植物同化的能量,B正确;

C、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

D、储存在昆虫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为同化量-呼吸消耗量=200-130=70kJ,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请运用生态学知识和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农业中,常常采用燃烧农作物秸秆获得灰分肥田,该做法的优点是使秸秆中无机盐较快地归还给土壤,但最大弊端是______,而且储存于秸秆有机物中的能量未得到合理利用.现代农业中,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制沼气、种蘑菇、养蚯蚓,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沼气池中微生物、蘑菇、蚯蚓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______.这种做法正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利用的是生态学中能量多级利用和______的基本原理.

(2)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采取禁伐、禁猎等措施,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野生动物资,提高许多野生种群的______,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物种______

(3)2012年,位于珠江流域上游的广西柳州柳江内,一起“食人鱼”伤人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外物种入侵的强烈关注.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入侵物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11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大约600亿元的损失.由于外入侵物种大多适应性和______都非常强,且在新环境中缺乏______制约,外物种一旦入侵成功,会对当地物种种类、种群结构、食物链结构、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一系列影响,进而威胁农业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正确答案

解:(1)燃烧农作物秸秆的最大弊端是污染空气(或污染环境);现代农业中,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制沼气、种蘑菇、养蚯蚓,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微生物、蘑菇、蚯蚓等腐生生物都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的是生态学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

(2)改善生态环境,能提高许多野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3)外入侵物种大多适应性和繁殖能力都非常强,且在新环境中缺乏天敌制约,外物种一旦入侵成功,会对当地物种种类、种群结构、食物链结构、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一系列影响,进而威胁农业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故答案为:

(1)污染空气(或污染环境)   能量利用率       分解者      物质循环再生

(2)环境容纳量(K值)    多样性

(3)繁殖能力   天敌

解析

解:(1)燃烧农作物秸秆的最大弊端是污染空气(或污染环境);现代农业中,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制沼气、种蘑菇、养蚯蚓,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微生物、蘑菇、蚯蚓等腐生生物都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的是生态学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

(2)改善生态环境,能提高许多野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3)外入侵物种大多适应性和繁殖能力都非常强,且在新环境中缺乏天敌制约,外物种一旦入侵成功,会对当地物种种类、种群结构、食物链结构、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一系列影响,进而威胁农业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故答案为:

(1)污染空气(或污染环境)   能量利用率       分解者      物质循环再生

(2)环境容纳量(K值)    多样性

(3)繁殖能力   天敌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上海世博会“零碳馆”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零碳馆”房顶植物吸收的C02将参与暗反应合成有机物

B馆区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碳在叶肉细胞内的转化途径之一为:C02→C3→( CH20)→丙酮酸→C02

D碳循环的破坏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零碳馆”房顶植物吸收的C02将参与暗反应合成有机物.A描述正确.

B、物质是看循环利用的,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B描述错误.

C、叶肉细胞中既有叶绿体,也有线粒体,通过光合作用碳的转移途径是C02→C3→( CH20),通过细胞呼吸碳的转移途径是( CH20)→丙酮酸→C02.所以C描述正确.

D、碳循环的破坏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引起“温室效应”.D描述正确.

故应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Q”是指生产者的总初级生产量

B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C第18年时该松林消费者的生物量为4×1010

D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10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因此,“能量Q”不能代表生产者的总初级生产量,A错误;

B、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B正确;

C、图中是18年间的数据,而不是第18年的数据,C错误;

D、分解者获得总能量要大于285×1010,因为分解者还获得了动物的部分能量,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几乎所有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反复循环的

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CD、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几乎所有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ACD正确;

B、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的,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邯郸校级月考)图示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用菌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达到了能量多级利用的目的

C因食物链延长,该生态系统总的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循环利用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系统的效益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食用菌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A正确;

B、该生态系统食物链有效延长,达到了能量多级利用的目的,B正确;

C、该生态系统食物链并没有延长,而是通过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错误;

D、循环利用有机废弃物,达到物质循环再生的目的,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效益,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在不考虑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主要是以太阳能的形式输入生态系统

B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在一个幼苗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量和输入量相等

D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是绿色植物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输入生态系统的,A正确;

B、据图可知,生态系统的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B错误;

C、在一个幼苗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量大于输出量,C错误;

D、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蓝藻,以及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下图的食物网中,鸟的食物中来自于草,来自于蚱蜢,蛇的食物中来自于蛙,来自于鸟,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蛇在食物网中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B蛇每同化1J能量,需要草固定700J太阳能

C与保护蛙相比,保护鸟更有利于增加草的数量

D鸟同化的能量最终都将通过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由图可知,此食物网存在3条食物链:草→鸟→蛇;草→蚱蜢→鸟→蛇;草→蚱蜢→蛙→蛇,蛇在食物网中处于第三、第四2个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

B、蛇从3条食物链获得能量,蛇每同化1J能量从草→鸟→蛇获得的草的能量为÷10%×÷10%=J,从草→蚱蜢→鸟→蛇获得的草的能量为÷10%×÷10%÷10%=J,从草→蚱蜢→蛙→蛇获得的草的能量为÷10%÷10%÷10%=500J,共需要J,B正确;

C、保护蛙比保护鸟更有利于增加草的数量,原因是鸟的食物中来自于草,C错误;

D、鸟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粪便被分解者利,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正确;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B错误;

C、E为化石燃料,若对此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C正确;

D、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D正确.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兴趣小组就水域生态系统有关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1)某水乡遍布2800多条小河道,但其中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他们在某小河道中设置了3个监测点,相关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______号监测点的水华现象最严重,依据是______.被污染水体的溶氧量都偏低,这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______

(2)从监测点取水样,调查发现,污染越严重的水样藻类的种类越少,这是在______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3)下表是他们测定的一个池塘生态系统食物网中6个种群有机物同化量的数值,其中A为生产者.

①若能量传递效率为l0%,请据表绘制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______

②如果向该池塘引入以F为专一食物的水生动物,A、B、C、D、E5个种群中密度首先下降的是______.通过加大挺水植物的栽培量可以有效地遏制池塘中A大量繁殖,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③在适宜气候的作用下,种群A的数量会逐渐增加,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检测结果可知,2号监测点藻类叶绿素a含量最高,故其水华现象最严重;由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耗氧气,被污染水体的溶氧量都偏低;

(2)污染越严重的水样藻类的种类越少,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这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3)①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生产者能量最多,A是生产者;按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计算,第二营养级能量应为500,是BC的和,所以BC处于第二营养级,同理DE为第三营养级,F是第四营养级;E和D之间都以第二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是竞争关系,F捕食E,是捕食关系,由此可以得出食物网;

②池塘引入以F为专一食物的水生动物,F的数量减少,DE的数量会增加,BC的数量会减少;加大挺水植物的栽培量可以有效地遏制A大量繁殖,挺水植物可通过遮光来影响生产者的生长和吸收无机营养;

③适宜气候的作用下,种群A的数量会逐渐增加,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故答案为:(1)2 该监测点藻类叶绿素a含量最高 分解作用

(2)群落

(3)①

②B和C 通过遮光来影响A的生长或A吸收无机盐

③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解析

解:(1)根据检测结果可知,2号监测点藻类叶绿素a含量最高,故其水华现象最严重;由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耗氧气,被污染水体的溶氧量都偏低;

(2)污染越严重的水样藻类的种类越少,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这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3)①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生产者能量最多,A是生产者;按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计算,第二营养级能量应为500,是BC的和,所以BC处于第二营养级,同理DE为第三营养级,F是第四营养级;E和D之间都以第二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是竞争关系,F捕食E,是捕食关系,由此可以得出食物网;

②池塘引入以F为专一食物的水生动物,F的数量减少,DE的数量会增加,BC的数量会减少;加大挺水植物的栽培量可以有效地遏制A大量繁殖,挺水植物可通过遮光来影响生产者的生长和吸收无机营养;

③适宜气候的作用下,种群A的数量会逐渐增加,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故答案为:(1)2 该监测点藻类叶绿素a含量最高 分解作用

(2)群落

(3)①

②B和C 通过遮光来影响A的生长或A吸收无机盐

③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对于一片草原来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A太阳能的辐射量

B生产者的同化量

C生产者的呼吸量

D生产者同化量与呼吸量的差值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不能被生产者全部固定,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同化的能量,B正确;

C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内所有生物体内的能量和它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错误.

故选:B.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环境的保护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