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1)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据图回答:
①该模型属于_____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调节.
②仅从该模型分析,图1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______和______.
(2)在图2中,不存在的能量流动方向为______.次级消费者为图中的______,其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图中______(填字母),研究发现该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均有垂直结构,一般认为动物的分层与______有关,植物的垂直结构与______有关.
正确答案
数学
负反馈
N2
P2
②
C
B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光照
解析
解:(1)①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在减少,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会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增加而不增加;在N3~N4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猎物又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②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阀值以下,猎物数量种数量就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阀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即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猎物数量即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2)构成食物链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能量去路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则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即②.C为次级消费者,排除的粪便未被同化,为上一营养级B的能量.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均有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与光照有光,动物的分层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故答案为:
(1)数学 负反馈
(2)N2、P2
(3)②C B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光照
诗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所蕴含的生物科学知识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矿质营养、无机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了.从生物系统的意义上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
故选:A.
现有如图食物链: A、B、C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种群.若C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由②过程供能的比例为x,则按照最低传递效率计算,需要A的总能量y与x的关系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由于“C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由②过程供能的比例为x”,则C通过A→B→C得到的能量为ax,由于按照最低传递效率进行计算:需要A的能量为:ax÷10%÷10%=100ax;
(2)由于“C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由②过程供能的比例为x”,则C通过A→C食物链获得能量为a(1-x),由于按照最低传递效率进行计算:需要A的能量为a(1-x)÷10%=10a(1-x).所以y=100ax+10a(1-x),化简得:y=10a+90xa.
故选:C.
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表中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表格可知该生态系统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41.0KJ,第III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9KJ,所以从第Ⅱ营养级到第III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l1.28%,A正确;
B、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应该相等,该生态系统能量输出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和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501.2+79.1+13.2+0.5+221.7=815.7 kJ,B错误;
C、营养级生物之间关系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C正确;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仍然有一定的生命基础,所以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B.
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野兔、狐和狼,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其各种生物所含能量如表(能量单位:kJ•(km2•a)-1)
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可表示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这个草原生态系统共有四种生物,通过这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即兔吃草,而狼、狐吃兔,同时狼吃狐,所以兔属于初级消费者,狐属于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狐和狼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因此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可表示为.
故选:D.
某人的食物有来自植物,
来自鸡、鸭、猪等植食动物,
来自小型肉食动物.那么此人要增重1kg体重,最多消耗绿色植物(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写出三条食物链:①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5千克,消耗0.5÷0.1=5千克植物;②植物→鸡、鸭、猪等植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25千克植物;③植物→鸡、鸭、猪等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0.1=250千克植物.
所以人要增重1千克,共消耗植物5+25+250=280千克.
故选:B.
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蚯蚓是分解者,属于营腐生的动物,A错误;
B、硅藻是原核生物,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正确;
C、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属于生产者,但利用的化学能制造有机物,C错误;
D、酵母菌是分解者,属于营腐生的真菌,D错误.
故选:B.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的全部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摄入的能量=同化的能量+粪便的能量,B错误;
C、种子的萌发需要接受光信息,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属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循环范围涉及整个生物圈,D正确.
故选:D.
(2016•诏安县校级一模)如图为某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①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
(2)图中A为______营养级,B和D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和
______,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B灭绝,则短期内丙中D的数量变化是______.
(3)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通过______调节.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C生物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
正确答案
解:(1)从题目图中找到突破口,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成分,碳在甲和乙之间双向传递,所以甲乙为无机环境和生产者,而乙传递到丙,所以甲为无机环境,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形式为二氧化碳,故①生产者的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二氧化碳.
(2)A是以乙为食物的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D均以A为食物,构成竞争关系,而D也以B为食物,所以BD也存在捕食关系.若B生物灭绝,D一方面减少了竞争者,另一方面,从A到B再到D这条食物链与直接从A到D相比较,在相同的生产者提供的情况下,后者获得的能量更多,所以短时间内D的数量增加.
(3)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C生物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丁 二氧化碳
(2)第二 捕食 竞争 增加
(3)负反馈 自我调节
解析
解:(1)从题目图中找到突破口,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成分,碳在甲和乙之间双向传递,所以甲乙为无机环境和生产者,而乙传递到丙,所以甲为无机环境,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形式为二氧化碳,故①生产者的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二氧化碳.
(2)A是以乙为食物的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D均以A为食物,构成竞争关系,而D也以B为食物,所以BD也存在捕食关系.若B生物灭绝,D一方面减少了竞争者,另一方面,从A到B再到D这条食物链与直接从A到D相比较,在相同的生产者提供的情况下,后者获得的能量更多,所以短时间内D的数量增加.
(3)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C生物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丁 二氧化碳
(2)第二 捕食 竞争 增加
(3)负反馈 自我调节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过程,故A正确;
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故B正确;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流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故C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D正确.
故选:C.
(2015秋•洛阳月考)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AC之间为双箭头,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流向大气二氧化碳库,因此C是大气,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
C、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图中B是分解者,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题中要求“至少需要”,因此用20%的能量传递率计算,则至少需要A=1÷20%÷20%=25kg,D正确.
故选:D.
如图是毛白杨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毛白杨树同化的总能量为N,方框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A正确;
B、D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正确;
C、B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包括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错误;
D、毛白杨树同化的总能量为N,B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故从毛白杨树输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正确.
故选:C.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植物将大气的CO2转化成为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最后又重新回到大气中.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①正确;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不是功能,②错误;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③正确;
④植物将大气的CO2转化成为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最后又重新回到大气中,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④正确.
故选:B.
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因此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A正确;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体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B正确;
C、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故选:C.
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必须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④光合作用 ⑤呼吸作用 ⑥蒸腾作用 ⑦化能合成作用.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部分微生物,是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必须生物类群,①正确;
②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②错误;
③分解者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是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必须生物类群,③正确;
④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是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内的过程,④正确;
⑤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碳从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⑤正确;
⑥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与碳循环无关,⑥错误;
⑦化能合成作用是利用NH3氧化成亚硝酸、硝酸的过程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是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内的过程,⑦正确;
故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必须生物类群用分别是①③;
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必须生理作用分别是④⑤⑦;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