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33.曹墓之争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

  

  问题:

  (1)此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人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两项与曹操有关的史实。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

正确答案

(1)答案1:基于历史事实的回答。

赤壁之战、屯田

(2)对史料性质的分析;

答案1:区分了证据的来源或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

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

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

答案2:基本抄材料。

对考证方法的分析;

答案1:从文献与考古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

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

答案2:缺少相互印证或一致性的含义。

文献记载复杂

(3)答案1:完整回答史家“三长”

史学家应具备史材、史实、史识

答案2:回答不完整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识

史学家应具备科学方法、理论

道德品行层面:答案1:准确写出“史德”这一关键词。

史学工作者应具有职业道德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2.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X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1.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契丹、金、北宋、元

B北宋、契丹、  金、元

C北宋、金、契丹、元

D契丹、北宋、金、元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35.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

  (1)按示例填写表格。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正确答案

(1)

①世卿世禄制;

②推举制;

③考试成绩。

(2)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    

论据答案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       

组织   答案1:叙述连贯成结构。  答案2;叙述较连贯。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37.开国议政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正确答案

(1)A水平1: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水平1: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

(2)水平1: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水平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程朱理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东汉应劭的《风俗演义》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五世公的官员在担任广汉太守时,举故旧段辽叔“才操卤钝”的儿子为官,进而让段家成为当地屡世公卿的大族。像五世公这样不管道德舆论,也无视经学、文法、政事能力,凭个人意志选拔官员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这种官场乱相的原因是

A选官制度较为粗糙和原始

B九品中正制赋予世家大族特权

C门阀势力破坏了君主专制

D贵族世袭制残余较多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选官制度被公器私用,沦为世家大族仕进的工具,说明东汉时期的察举制较为粗糙原始,缺乏公平、公正,故选A。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B错;C项是结果,排除;察举本身即对世袭的突破,材料论述的是官员察举选拔的随意,D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的演变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体现出东汉时察举制的畸形发展导致的政治乱象。B项时间不符,C项与材料设问不符,D项不合史实,A项体现出依靠血缘宗族关系或门第出身来选拔官吏的原始性特点,符合材料信息,故为正确答案。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中的时间定位不准而误选A项。

教师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于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是高考中的考察重点,复习时应该格外重视。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7.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信息的核心是“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强调的是其高于现实的意义。这样,就可排除A、C、D。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科举制

解题思路

先弄清材料主旨,在对比选项选择。

易错点

先入为主,以所学知识取代材料主旨。

教师点评

看似简单,一不注意就会先入为主。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6.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

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

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在唐朝科举制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大的影响,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错在“不能选拔优秀人才”,可以排除;B项说法错在“垄断”,材料信息只能反映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所占的比例,可以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旨在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采取排除法解题即可。

易错点

B项说法具有较大迷惑性。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东汉应劭的《风俗演义》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五世公的官员在担任广汉太守时,举故旧段辽叔“才操卤钝”的儿子为官,进而让段家成为当地屡世公卿的大族。像五世公这样不管道德舆论,也无视经学、文法、政事能力,凭个人意志选拔官员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这种官场乱相的原因是

A选官制度较为粗糙和原始

B九品中正制赋予世家大族特权

C门阀势力破坏了君主专制

D贵族世袭制残余较多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举……为官”“凭个人意志选拔官员”这些都可以看出题目主旨是考查选官制度,因而就可以排除C、D俩项。而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后才实行的制度,故B排除。汉朝实行察举制,标准不好把握随意性大,在选官制度中不算先进和成熟的,故选A。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解题思路

从材料可知,本题考查的是选官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汉朝实行的是察举制,有相当的随意性。故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

易错点

没有读懂材料主旨,想当然的认为是说的世袭制,错选C。

教师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答案深化了教材对察举的认识,是一个亮点。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正确答案

A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2.某个学者说:“4世纪时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己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己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了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作者强调的是

A大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

B自然经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公平公正选拔官吏关系国家存亡

D商品经济逐利导致罗马的分裂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选项强调大一统思想的价值无关材料内容。B选项表述片面自然经济一方面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的经济根源,但它也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不一定就能直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选项史实本身错误,罗马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崩溃。

考查方向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科举制历史意义

解题思路

关注材料信息,材料结尾句“如果……”强调了才能选官的价值,联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知识,可知与科举制有关,回忆科举制意义相关知识储备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易错点

未能有效把握材料关键信息

教师点评

本题属于中西对比类练习的基础题型,考查主干知识的合理评价,难度中低等。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8.这种密折治国术为什么独独盛行于雍正时期?雍正和别的君主相比,有着非同寻常的资质:一是精力过人,普天之下无事不想过问和插手,在这种雄主的手下,官员可别指望有什么隐私,妻妾争风的家丑不过夜就被雍正知道了。二是多疑忌刻,雍正最忌官僚结党,而这类实质为“小报告”的密折正是防范臣下欺蒙的利器。材料中的密折制度表明(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B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

C雍正皇帝精力旺盛,才智过人

D官员的各种行为都被皇帝所掌控

正确答案

A

解析

知识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8.这种密折治国术为什么独独盛行于雍正时期?雍正和别的君主相比,有着非同寻常的资质:一是精力过人,普天之下无事不想过问和插手,在这种雄主的手下,官员可别指望有什么隐私,妻妾争风的家丑不过夜就被雍正知道了。二是多疑忌刻,雍正最忌官僚结党,而这类实质为“小报告”的密折正是防范臣下欺蒙的利器。材料中的密折制度表明(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B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

C雍正皇帝精力旺盛,才智过人

D官员的各种行为都被皇帝所掌控

正确答案

A

解析

知识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5.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 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   )

A队形操练

B武艺训练

C阵法演练

D习惯养成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下一知识点 : 古代中国的经济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