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的经济
- 共200题
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加两猿,可容一牛,用一人牵,旁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9.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
(2)读图6,指出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长安依次经过_______河、黄河、_______河。
(3)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
(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6)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2)隋(大)运 渭
(3)孟津以东河段属黄河下游,河道开阔,水流平稳,运粮船航行顺畅。但洪水期水流湍急,大旱时河道浅窄,大船难行,甚至停运。孟津以西至潼关河段属黄河中游,落差大,水流湍急,河道狭窄,多险滩,运粮船航行困难。
(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5)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财政资金支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等;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
(6)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及地理位置可得出结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成为定都咸阳、长安的主要因素。
(2)读图,根据图中图例的提示可推断是隋运河和渭河。
(3)此题关键是考察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是航运方面。主要抓住河水流速大小,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再加上水量的变化,说明既可。
(4)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于,洛阳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加上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洛阳成为“二京”之一。本题以三农中的农业问题为载体设置试题,从经济常识和中学常识角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指向不是很明确,回答难度大。本题不仅仅局限于材料,但是知识点较明了,就是考察我国发展农业的措施,属经济常识第四课内容,这是复习时的一个重点。
(6)指向非常明确,相对容易。本题设问简单明了,回答问题需要答出联系的主要知识点,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论证即可。
知识点
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 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正确答案
(1)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
(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知识点
1.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 ~ 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正确答案
解析
紧扣材料中“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
知识点
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40.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材料二
某大型末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图16)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图17)
材料三
表三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材料四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浓郁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过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五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推进,以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耕地,淡水等资源性约束加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农资、农机、土地和用工等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涨。同时,部分农产品卖难买贵,价格波动大,质量安全问题濒发,给农户和消费者造成了损失。
材料六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首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着跟与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机械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地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1) 精根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四,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正确答案
(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 农业经验。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 影响。
(2)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8.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纪初)学科网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力织成也。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10,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正确答案
(1)
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要形式;等等。
状况:在洋纱洋布的冲击下,自然经济体系开始瓦解,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2)
局限:材料一只是强调了西方工业对中国的危害,没有考虑它的客观积极作用;材料二是倾向于小农经济,没有从从小农经济的顽固性角度分析。
特点:中国近代,农耕经济受到西方工业经济的冲击而逐渐解体,不断被动的近代化。
(3)
不同:电影的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效地援助了西欧,帮助西欧迅速恢复经济,是肯定马歇尔计划;漫画的作者则是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用经济的方式控制西欧,是谋求世界霸权的工具,否定了马歇尔计划。
国际格局: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5.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2.有学者认为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对他最有力的证据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