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汽车尾气中的NO,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之一,但NO又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中间产物,另外NO在人体的血管系统内又有传送信息的功能,有三位教授因此项研究成果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奖

(1)从上述事实说明我们应如何辨证地看待化学物质的作用______

(2)写出NO造成酸雨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中安装一个催化转化器,可将尾气中另一种有害气体CO跟NO反应转化为无毒气体,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科学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充分利用化学物质为人类造福,又要正视化学物质给人类带来的问题,并利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或其它相近的意思)

2NO+O2 =2NO2、3NO2 +H2O=2HNO3+NO

2NO+2CO N2+2CO2

解析

解:(1)因由信息可知:NO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对环境带来危害,说明化学物质利弊兼有;

故答案为:“科学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充分利用化学物质为人类造福,又要正视化学物质给人类带来的问题,并利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或其它相近的意思);

(2)硝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一氧化氮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有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了硝酸和一氧化氮;

故答案为:2NO+O2 =2NO2、3NO2 +H2O=2HNO3 +NO;

(3)因CO跟NO反应转化为无毒气体,从CO、NO的化合价分析,可以猜测出“无毒气体”的成分是N2和CO2

故答案为:2NO+2CO N2+2CO2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1)在硝酸生产过程中所排放出来的废气中含有NO和NO2,它们污染环境,现用氨催化还原法将它们转化为无毒气体______(填化学式)直接排入空气中,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______

(2)假设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恰好为1:1,则两者的混合物相当于一种酸酐,写出由烧碱溶液吸收这种酸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N2

6NO+4NH3 5N2 +6H2O、6NO2 +8NH3 7N2 +12H2O

N2 O3 +2NaOH═2NaNO2 +H2O(或“NO+NO2 +2NaOH═2NaNO2 +H2O”)

解析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可以知道: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氨气可以将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转化为无毒的气体,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该气体应该为氮气,则另一种产物应该为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6NO+4NH3 5N2 +6H2O、6NO2 +8NH3 7N2 +12H2O,

故答案为:N2 ;6NO+4NH3 5N2 +6H2O、6NO2 +8NH3 7N2 +12H2O

(2)如果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恰好为1:1,则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是+=+3价,所以对应的酸酐是N2O3,相应的钠盐是NaNO3,因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2 O3 +2NaOH═2NaNO2 +H2O(或“NO+NO2 +2NaOH═2NaNO2 +H2O”),

故答案为:N2 O3 +2NaOH═2NaNO2 +H2O(或“NO+NO2 +2NaOH═2NaNO2 +H2O”).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清楚地看到无色NO遇空气变为红棕色(或浅棕色)的过程.某化学兴趣小组的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如下两个实验:

(1)甲同学实验如图一,步骤如下:①取大试管,放入适量大理石,加入过量稀硝酸②如图塞好疏松的棉花和铜丝③一段时间后,使铜丝浸入过量的硝酸反应④慢慢向试管底部推入棉花,可见明显现象.第①步放入大理石的作用是:______

(2)乙同学则用图二装置,他的设想是这样:从分液漏斗注入稀硝酸,直到浸没铜丝,然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NO产生的压强将排开稀硝酸,达一定体积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硝酸液体将NO气体压入空分液漏斗,在分液漏斗球部空间因接触空气而变色.但按他的方法实际操作的丙同学发现此法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①当酸液加到浸没分液漏斗下端管口以后,会______而使后面的实验无法观察到预期现象.

②反应开始后,因为随着NO的体积增加,______影响铜丝与硝酸的继续反应.

(3)丙同学将分液漏斗下端管口上提至与塞子下端齐平,解决了第①个问题,再用一个与U形管配套的单孔塞和另一个分液漏斗,仍用前述乙的仪器和思路,从左边顺利地将硝酸加到分液漏斗活塞处,请在图中补齐装置并特别画出铜丝的适当位置:

(4)丁同学根据丙的思路,认为可以测定一下NO的体积并计算其产率(不考虑有其它气体),如果给你图三所示的仪器及一个酸式滴定管,用一根橡胶皮管将它们连接起来.为成功量取产生NO的体积,此实验中注入的硝酸在滴定管中至少应到达______,设定有条件精确称量,还需要的数据是______

(5)计算知:将等体积NO和O2通入倒置于水槽中的盛满水的试管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为原气体总体积的1/8,但准确的实验表明:余气体积比计算结果要大,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应认真思考.已知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NO2,方程式为2NaOH+2NO2═NaNO2+NaNO3+H2O,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NO、NO2的混合气体,方程式为2NaOH+NO2+NO═2NaNO2+H2,能否受此启发,写出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并对上述情况作一合理的解释:

正确答案

解:(1)一氧化氮不稳定,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产生杂质干扰实验,装置中有空气,用碳酸钙固体和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排出空气,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不反应,故答案为:除去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生成的NO被氧化而影响实验效果;

(2)①装置内部有空气,可能将一氧化氮氧化,故答案为:因如图所示的铜丝所在空间中被封闭一段空气;

②产生的NO排开酸液而与铜丝脱离接触,故答案为:产生的NO排开酸液而与大部分铜丝脱离接触;

(3)可在左边加一个漏斗,增大所盛液体的体积,装置如图:,故答案为:

(4)注入的硝酸在滴定管中至少应到达分液漏斗最大量程刻度处;根据反应的铜丝的质量可以求出NO的理论产量,然后根据产率的公式计算产率,故答案为:分液漏斗最大量程刻度处;铜丝反应前后的质量;

(5)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2NO2+H2O=HNO2+HNO3;NO2+NO+H2O=2HNO2;4NO+O2+2H2O=4HNO2在此反应条件下,氮氧化物(NO、NO2)的最终产物并非HNO3一种,实际存在着较低价态的HNO2,实际消耗氧气的量将要减少,故答案为:2NO2+H2O=HNO2+HNO3 ;NO2+NO+H2O=2HNO2;4NO+O2+2H2O=4HNO2 在此反应条件下,氮氧化物(NO、NO2)的最终产物并非HNO3一种,实际存在着较低价态的HNO2,实际消耗氧气的量将要减少.

解析

解:(1)一氧化氮不稳定,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产生杂质干扰实验,装置中有空气,用碳酸钙固体和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排出空气,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不反应,故答案为:除去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生成的NO被氧化而影响实验效果;

(2)①装置内部有空气,可能将一氧化氮氧化,故答案为:因如图所示的铜丝所在空间中被封闭一段空气;

②产生的NO排开酸液而与铜丝脱离接触,故答案为:产生的NO排开酸液而与大部分铜丝脱离接触;

(3)可在左边加一个漏斗,增大所盛液体的体积,装置如图:,故答案为:

(4)注入的硝酸在滴定管中至少应到达分液漏斗最大量程刻度处;根据反应的铜丝的质量可以求出NO的理论产量,然后根据产率的公式计算产率,故答案为:分液漏斗最大量程刻度处;铜丝反应前后的质量;

(5)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2NO2+H2O=HNO2+HNO3;NO2+NO+H2O=2HNO2;4NO+O2+2H2O=4HNO2在此反应条件下,氮氧化物(NO、NO2)的最终产物并非HNO3一种,实际存在着较低价态的HNO2,实际消耗氧气的量将要减少,故答案为:2NO2+H2O=HNO2+HNO3 ;NO2+NO+H2O=2HNO2;4NO+O2+2H2O=4HNO2 在此反应条件下,氮氧化物(NO、NO2)的最终产物并非HNO3一种,实际存在着较低价态的HNO2,实际消耗氧气的量将要减少.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SCR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是一种以NH3作为还原剂,将烟气中NOx分解成无害的N2和H2O的干法脱硝技术,反应原理为:①6NO+4NH3═5N2+6H2O;②6NO2+8NH3═7N2+12H2O;③NO+NO2+2NH3═2N2+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尾气中含有NOx,NOx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BN2中π键与σ键之比为1:2

C反应③中每生成标况下的22.4 L N2转移电子数1.5NA

DNH3的沸点比PH3的沸点高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NO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故A错误;

B.N2中,存在N≡N,有1个σ键和2个π键,π键与σ键之比为2:1,故B错误;

C.N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NO中+2→0化合价降低,NO2中+4→0化合价降低,NH3中-3→0化合价升高,每生成22.4LN2,转移电子数3NA,故C错误;

D.因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但氨气分子间还存在氢键,则NH3的沸点高于PH3,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研究发现,空气其中少量的NO2能参与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反应过程如下:

①SO2+NO2→SO3+NO ②SO3+H2O→H2SO4 ③2NO+O2→2NO2

NO2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与H2SO4在下列变化中的作用相似的是(  )

A潮湿的氯气通过盛有浓H2SO4的洗气瓶

B硫化氢通入浓H2SO4

C浓H2SO4滴入萤石中,加热

D加入少量H2SO4使乙酸乙酯水解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①SO2+NO2=SO3+NO,该反应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所以二氧化氮作氧化剂;

将方程式①×2+②+③得方程式为:2SO2+H2O+O2=SO3+H2SO4,所以二氧化氮在整个反应过程中起催化剂的作用.

A.潮湿的氯气通过盛有浓H2SO4的洗气瓶,浓硫酸作干燥剂,故A错误;

B.硫化氢通入浓H2SO4中,浓硫酸能氧化硫化氢气体,浓硫酸作氧化剂,故B错误;

C.浓H2SO4滴入萤石(CaF2)中,加热制取HF,是利用强酸制取弱酸,故C错误;         

D.乙酸乙酯水解时加入H2SO4,硫酸作催化剂,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相同状况下,将分别盛满如下体积比的混合气体的四支相同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最后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最高的是(  )

AV(NO2):V(O2)=2:1

BV(NO):V(O2)=2:1

CV(NH3):V(O2)=2:1

DV(NO2):V(NO):V(O2)=1:1:1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NO、NO2与O2和H2O的反应方程式分别为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氨气极易溶于水,根据方程式知,完全反应的气体体积等于试管中液面上升体积,假设试管体积都是12mL,

A、中V(NO2):V(O2)=2:1,混合气体体积为12mL,则二氧化氮、氧气体积分别是8mL、4mL,根据方程式知,氧气有剩余且剩余2mL,所以溶液体积是10mL;   

B、中V(NO):V(O2)=2:1,混合气体体积为12mL,则NO、O2体积分别是8mL、4mL,根据方程式知,NO有剩余,剩余体积=8mL-=(8-5.3)mL=2.7mL,所以溶液体积是12mL-2.7mL=9.3mL;

C、中V(NH3):V(O2)=2:1,混合气体体积为12mL,则NH3、O2体积分别是8mL、4mL,氨气极易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剩余气体体积为4mL,则溶液体积为8mL;   

D、中V(NO2):V(NO):V(O2)=1:1:1,则混合气体中V(NO2)、V(NO)、V(O2)都是4mL,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相加得NO+NO2+O2+H2O=2HNO3,三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溶液充满整个试管,四个试管直径相等,所以溶液高低顺序是D、A、B、C,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使10毫升试管充满二氧化氮和氧气,将其倒立于盛有水的水槽中,若完全反应后试管内剩余气体的体积为y毫升,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氮体积为x毫升,试写出x的取值范围不同时,y与x的关系式.(1)______(2)______

正确答案

当0<x≤8时,则:y=(10-x)-=10-

当8<x<10时,y=

解析

解:二氧化氮和氧气,将其倒立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二氧化氮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即二氧化氮的体积为8ml,(1)如果氧气过量,则0<x≤8时,则:y=(10-x)-=10-

(2)如果二氧化氮过量,8<x<10时,

4NO2+O2+2H2O=4HNO3

4     1

x    10-x

若NO2过量,则剩余的NO2为:x-4(10-x)=5x-40

NO2继续与水反应:

3NO2+H2O=2HNO3+NO

 3              1

5x-40           y

y=

故答案为:当0<x≤8时,则:y=(10-x)-=10-;8<x<10时,y=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NO2

BSO2

CN2

DCl2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空气污染主要是粉尘和有害气体,粉尘能造成沙尘暴天气,属于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氯气,而氮气是空气的成分,无毒,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最近的病毒学家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对“非典”病毒的抑制作用明显.下列关于N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O是酸性氧化物

BNO只能通过人工合成

CNO是大气污染物,会形成酸雨

DNO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一氧化氮和碱不反应,所以是不成盐化合物,故A错误;

B.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能生成一氧化氮,N2+O22NO,故B错误;

C.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且一氧化氮有毒,故C正确;

D.一氧化氮不稳定,易被氧化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一氧化氮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氮不溶于水,所以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氮元素的单质和常见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广泛.

(1)工业上利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得到氮气.空气各主要成分的沸点如下:

现将空气深度冷却液化,然后缓慢升温,则最先分离出来的气体是______

(2)雷雨时空气中的N2转化为NO,生成物NO是______色的气体,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NO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成NO2,N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N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实验室可用固体NH4Cl与固体Ca(OH)2加热反应制取氨气.

①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要制取标准状况下4.48L的氨气,至少需要称取固体NH4Cl的质量为______g.

(4)已知:4NH3+6NO5N2+6H2O.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探究不同催化剂对NH3还原NO反应的催化性能.

若控制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在催化反应器中装载不同的催化剂,将经催化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过一定体积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溶液的体积、浓度均相同).

①NH3与稀硫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②为了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需要测量并记录的数据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是分离液态空气,由液态变成气态时由于氧气与氮气沸点不同,然后升温沸点低的N2先汽化溢出,故答案为:N2

(2)一氧化氮是无色不易溶于水的有毒气体,易被氧气氧化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反应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

故答案为:无;难;3NO2+H2O=2HNO3+NO;

(3)①加热条件下,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反应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故答案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②4.48L氨气的物质的量==0.2mol,根据原子守恒知,生成0.2mol氨气需要氯化铵的物质的量也是0.2mol,则氯化铵的质量=0.2mol×53.5g/mol=10.7g,

故答案为:10.7;

(4)①氨气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离子反应方程式为:NH3+H+=NH4+,故答案为:NH3+H+=NH4+

②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不同,消耗的氨气也不同,根据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显色所需时间可以确定剩余氨气的多少,显色所需时间越长,催化效果越好,

故答案为:溶液显色所需时间.

解析

解:(1)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是分离液态空气,由液态变成气态时由于氧气与氮气沸点不同,然后升温沸点低的N2先汽化溢出,故答案为:N2

(2)一氧化氮是无色不易溶于水的有毒气体,易被氧气氧化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反应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

故答案为:无;难;3NO2+H2O=2HNO3+NO;

(3)①加热条件下,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反应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故答案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②4.48L氨气的物质的量==0.2mol,根据原子守恒知,生成0.2mol氨气需要氯化铵的物质的量也是0.2mol,则氯化铵的质量=0.2mol×53.5g/mol=10.7g,

故答案为:10.7;

(4)①氨气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离子反应方程式为:NH3+H+=NH4+,故答案为:NH3+H+=NH4+

②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不同,消耗的氨气也不同,根据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显色所需时间可以确定剩余氨气的多少,显色所需时间越长,催化效果越好,

故答案为:溶液显色所需时间.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氨硝酸硫酸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