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梭伦改革
- 共850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禁止买卖婚姻,保障妇女孤儿的利益;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三(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下“1500年以后的世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的社会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认为“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 “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停步不前”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梭伦: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亚历山大二世:解决农奴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2)文明: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表现: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
(3)1861年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度,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
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
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
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对于那些想重新划分土地的人:
他们为劫夺而来,欲望无有止境,
每一个都向往获得无穷的财富,
而我,言语温存,暗里却心肠坚硬。
他们的幻想狂妄而终于落空;
于是对我激起怒火,瞪着眼睛看我,
视我如仇——
错了:我应允之事,得天之助,都已完成,
至于其余,不能作无谓冒进;
用僭主力量希冀成功,我所不乐,
亦不愿让君子与小人在我们祖国竟然享有同等的一分沃土。
——梭伦诗句
阅读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梭伦改革的特点。
正确答案
梭伦在改革中,做到了“给予人民的适可而 止”。他既注意保护平民的利益,也注意保护贵族的利 益,即所谓的“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他反对改 革作“无谓冒进”,反对实行僭主政治。这些都充分表明,梭伦改革的特点在于推行中庸之道,既保护贵族的 利益,又给予平民以一定的权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的形式,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很小。许多雅典农民因为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他们以自身为抵押向贵族借债。农民们一次次地要求取消债务,将土地归还穷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雅典贵族对危机做出了反应,公元前594年他们选择了梭伦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贵族做首席执政官。
——(美国)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除却欠债千家乐,重获自由万民祥,……挣脱枷锁出牢笼,海阔天空任翱翔。
——梭伦
材料三 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
材料四 雅典人之所以这时候邀请梭伦出来,是因为当时雅典正面临危机——贫富分化严重,富有者和贫穷者的分化正在激化。……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
——白海军《光荣希腊》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诗句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直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据材料四归纳能够论证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表现:贵族专政。农民(平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民(平民)生活贫困,容易沦为债务奴隶。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或巩固奴隶主统治)。
(2)举措:颁布“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作用: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让欠债为奴的平民重获土地和自由。
(3)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举措:不平分富人的财产,但也让穷人得到实惠。
(4)影响:这一理念可以缓解矛盾,减少阻力,推动改革成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
正确答案
古希腊的一位政治家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一方面将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一方面设立陪审法庭,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他是
[ ]
正确答案
梭伦经济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①债务问题②土地问题
③就业问题④海外市场
[ ]
正确答案
在梭伦改革中能体现其倾向于平民的措施是
①颁布“解负令”②发展工商业③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 ]
正确答案
梭伦的演说词:“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看到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 ]
正确答案
在西方,有人称他为“雅典的乔治·华盛顿”。这里的“他”是指
[ ]
正确答案
梭伦改革中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打下牢固阶级基础的改革措施是
[ ]
正确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戳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四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等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称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等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法家思想。秦孝公的支持。
(2)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3)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4)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在希腊,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的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将陆地割成小块。但是,浩瀚的海域却赋予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海岸线曲折,绿岛相连,港湾众多,地中海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雅典就是希腊的一个重要城邦国家。
材料二 梭伦规定,除橄榄油以外,禁止任何农作物出口,以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本国居民需要。禁止婚丧节庆的仪式过分铺张。他制定法律,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并鼓励有技术的外国手工业者迁居雅典城,授予他们公民权。他还改革雅典的币制,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材料三 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梭伦在众人的注视和期待下大步登上讲坛,他径直走到一个大木框前,将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务全部废除。”这就是“解负令”。
材料四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梭伦
请回答:
(1)梭伦在改革中为什么要采取禁止农作物出口的措施?联系材料一及梭伦改革的背景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梭伦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其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新法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假如你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代雅典的欠债为奴的平民,你会支持改革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雅典人多地少,粮食生产不足,下层平民就业不足,生活不稳定。
(2)措施:在努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意义:农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平民阶层,壮大工商业奴隶主阶级,从而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
(3)背景: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支持。理由:因为在改革中,债务奴隶制被废除,土地又回到平民自己手中;同时,人身自由也得到法律保障。
(4)特点:体现中庸原则。评价: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但其民主化改革不彻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选出,最初设立3名,主管宗教、战争和行政事务,任期10年。后来又增添了6名司法执政官,9名执政官任期缩短为1年。
材料二 雅典城附近的土地多石、缺水,收成非常有限。平民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辛勤耕作,却常常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向贵族借种子、工具或口粮,为此,不得不将 土地或人身抵押给债主,在田间立起石碑作为土地抵押的标记。若欠债的农民不能按期还债,土地便归债权人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替贵族种地的雇农,必须将土地收成的5/6 交给地主。当时人身抵押十分流行,无地的农民只有人身这一最后的“财产”可以支配。一旦无力交纳地租,农夫本人及其妻子、儿女就会被债主捉去抵债,要么在债主家中服劳役,要么被卖到国外当奴隶。
材料三
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在雅典的中心广场上,只见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双手不住地擂打着自己的胸部,招来许多围观的百姓。这时,他就会对着人群大声朗读他的诗篇:“啊,我们的萨拉米斯,她是多么美丽,又多么使我们留恋,让我们向萨拉米斯进军,我们要为收复这座海岛而战,我们要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耻大辱……”
(1)若农民的债务不能按期还清,他的命运将会如何?
(2)综合材料一、二,判断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当时雅典怎样的经济状况?请从地理的角度,分析该图片反映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政治、历史的角度,分析该图片反映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4)材料四的“疯诗人”是谁?他的举动产生了什么影响?你认为“疯诗人”后来成为人民领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 )无力偿还债务的农民,一是沦为“六一汉”;二是沦为债务奴隶或被卖到国外当奴隶。
(2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
(3 )经济状况:对外贸易发达。主要原因:雅典海岸线曲折,为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并发展,他们在政治上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反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从而推动了梭伦改革的进行。
(4 )梭伦。影响:鼓动了雅典公民的爱国精神,受到大众的拥护。原因:梭伦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振兴城邦的远大政治理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出身贵族家庭,为人正直,聪明颖悟。青年时因家道中落,曾到国外经商,游历广泛,饱览人情世事。他深知雅典社会的问题所在,具有革除弊端、建立公平社会的政治抱负。他以诗歌抒发情怀,寄托自己的政治理念,即节制、中庸、公平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政治理念成为他后来进行改革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其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他,使他平静。
其二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的诗歌
(1)材料一中“他深知雅典社会问题所在”中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站在两个阶级面前”中的“两个阶级” 具体指哪两个阶级?
(3)综合材料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或原则是什么?由此判断出梭伦在改革中对两个阶级采取了怎样的立场?
(4)材料二中梭伦所说的话在具体实践中做到了吗?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1 )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内战一触即发。
(2 )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
(3 )节制、中庸、公平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4 )没做到。如他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实质上是以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的多少来决定的制度,广大贫穷平民未获得与富裕平民相同的权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材料二:(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日:“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戊戌变法记》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材料三所示的现象你如何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 奴隶主贵族。理由:许多借债购地的人因政府废除所欠的公私债务发展成为富翁。
(2)旧贵族的反扑、与秦惠文王的矛盾、以及因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
(3)变法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提供了参政的可能性,反映了维新派和开明地主参政议政的愿望。但是,材料中的反映的举国鼓舞欢蹈是夸张的说法。
(4)改革会导致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遭遇阻力,呈现曲折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