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 共31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组成人类生存空间的各要素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经过长期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使之达到一种动态下的相对平衡。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使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
材料二:一方山水一方情。我国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长期以来坚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并形成一
定的人地和谐的建筑典范、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我国江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在追求着“外适内
和”的住区环境和居住品质。
图1 图2 江南水街景观
(1)结合图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简要说明二氧化碳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如何维持动态平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2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江南水街的建筑布局与结构特点“外适”(与当地自然环境适合和谐)的
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动、植物的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2)该地河流众多,房屋建筑沿河分布,便于用水和水上出行;该地为多雨区,建筑物之间有长长的回
廊连接,便于避雨;房屋多为“人”字形的尖顶,利于排水;由于气候闷热潮湿,建筑高大宽敞,
便于通风降温;建筑色彩素雅,以青黑和白色为主色调,缓解高温带来的心情烦躁。(言之有理
即可)
甲、乙两图分别是两个乡村地区聚落形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聚落l的发育程度高于聚落2,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乙两图中聚落的形态,按一般规律可以判断甲地区地形是_____,乙地区地形是_____。
(3)若乙图中有一河流未画出,请在图中最有可能的位置上画出。
(4)若甲、乙两地区的聚落均是我国早期比较原始状态下形成的,那么甲最有可能出现在我国的______
方,乙最有可能出现在______方。
(5)综合以上问题,可以知道聚落的形成、形态与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
正确答案
(1)开发的历史较早,地理环境优越(地形更平坦,土地更肥沃)
(2)平原;河谷
(3)
(4)北;南
(5)地形(或地理环境)
下图为某地1950年和2000年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50年,A、F两地均已形成村镇,其中F形成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两图可以看出,到2000年该地形成了5个城市,这些城市可能的发展条件是: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3)F地没有形成城市,其原因可能是这个地区的公路建设使____________运输的重要性下降。
正确答案
(1)地处河流汇合处,水运便利
(2)交通位置优越,水运和公路运输兼而有之;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地处河、海交汇处,地理
位置优越以及沿海港口的建设;因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因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兴起
(3)内河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人类文明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历时数千年,第二次浪潮历时几百年,第三次浪潮可能只要几十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大文明古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1750年,欧洲总人口大约有1.4亿,占世界人口的比例19.2%,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65.8%。
到1850年,欧洲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2.66亿,占世界人口的比例22.7%,亚洲人口占
世界人口比例63.9%。到1900年,欧洲人口达到4.01亿,占世界人口的比例24.9%,亚洲人口占
世界人口比例58.3%。
(1)根据材料一归纳四大文明古国所处地理位置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会出现在上述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柱状图表示材料二所反映的人口变化。
(4)结合图表指出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趋势,并说明造成欧洲人口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00多年前,远距离通讯主要通过信件和口信的方式;现在,一封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就能发往世
界各地;一本电子书可以存上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的资料。是什么技术引发了信息革命?你如何
评价这场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地处大河流域
(2)有河流灌溉、水量充沛、土地肥沃、适于农耕
评分说明:答到任意即可
(3)
评分说明:能画出欧、亚两洲三个年份的人口比例即可。
(4)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逐步增长、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逐渐减少。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
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5)电脑(网络)技术、通讯卫星、光缆等。
积极方面,如为人们的资源共享带来更大便利;消极方面,如对传统文化带来冲击。
评分说明:第一问答到任意一点即可。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
福建客家人利用当地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均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让世人颇感稀奇的房屋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房屋建筑的式样主要起到什么功能?居住
的特点又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都说明________________因素也可以影响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
(3)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
正确答案
(1)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迁移,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也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在新定
居地生存。圆形土楼的防卫性极强,主要起防卫作用。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2)风俗习惯、文化背景
(3)自然环境;技术水平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