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实验
- 共4868题
在实验室中,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①乙烷中混乙烯,通入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使乙烯转化为乙烷;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⑤溴苯中混有溴,加入KI溶液,振荡,用汽油萃取出溴;
⑥硝基苯中混有浓HNO3和浓H2SO4,将其倒入NaOH溶液中,静置后再过滤.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乙烷中混乙烯,通入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引入新杂质氢气,不能除杂,应选溴水、洗气除杂,故错误;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乙酸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后,与乙酸乙酯分层,然后分液、干燥、蒸馏即可,故正确;
③二者均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不能除杂,应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故错误;
④乙酸与生石灰反应后增大与乙醇的沸点差异,然后蒸馏可除杂,故正确;
⑤溴苯中混有溴,加入KI溶液,振荡,生成碘,碘易溶于溴苯,引入新杂质,应选NaOH、分液来分离,故错误;
⑥硝基苯中混有浓HNO3和浓H2SO4,将其倒入NaOH溶液中,只有硝基苯不反应,且出现分层,用分液法分离,故错误;
故选B.
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铝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故A错误;
B.浓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常温下遇到铝发生钝化生成致密氧化膜,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将NH3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固体,反应生成Cu、氮气和水,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体现氨气的还原性,故C正确;
D.硅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硅酸,是硅酸隔绝了氧气,故D错误;
故选C.
(2015春•嘉峪关校级期末)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铁离子与KSCN结合生成络离子,则观察到溶液变为血红色,故A错误;
B.氯气与KI反应生成碘单质,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则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故B错误;
C.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液显碱性,则可观察到红色喷泉,故C正确;
D.葡萄糖中含-CHO,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氧化亚铜,则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或结论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有关装置中的夹持仪器略去未画)(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图中装置能制取,故A正确;
B.Cu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图中固液加热装置能实现,故B正确;
C.Cl2与KI溶液反应生成的碘,应萃取后分液,而不能利用过滤法来分离碘,故C错误;
D.乙醇和浓硫酸加热到170℃时生成乙烯,温度计测定反应液的温度,故D正确;
故选C.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用pH试纸测得新制氯水的pH为4
B. 碳酸钠和硫酸钡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
C. 除去C2H50H中的CH3COOH,先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分液
D. 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存在SO42-
E.将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制得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乙烯
F.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G.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气体,另一个盛有H2和Cl2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原子数.
H.实验室配制1mol/L的盐酸250mL,需要的仪器只有: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量筒、烧杯
I.将50g溶质质量分数为w1,物质的量浓度为C1的浓硫酸加入到V mL水中,稀释后得到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2,物质的量浓度为C2的稀溶液.若C1=2C2,则w1>2w2;V<50mL
J.有下列物质,正盐:钾盐、钠盐、铵盐、钡盐;酸:盐酸、硝酸、醋酸、稀硫酸.在水溶液中符合离子方程式:2H++SO32-═SO2↑+H2O的化学反应的组合共有9个
K.在NH4Al(SO4)2(一种复盐)的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沉淀的质量达到最大时:Al3++2SO42-+2Ba2++4OH-═2BaSO4↓+AlO2-+2H2O
L.硝酸钡溶液中通入足量的SO2:3SO2+2NO3-+3Ba2++2H2O═3BaSO4↓+2NO↑+4H+.
正确答案
解:A.氯水中含HClO,具有漂白性,不能利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应利用pH计,故A错误;
B.碳酸钠能够溶解于水,而硫酸钡不能,所以可以用上述方法分离,故B正确;
C.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乙酸钠,易乙醇不分层,无法分离,故C错误;
D.能和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有硫酸根离子、银离子,所以不能据此判断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故D错误;
E.乙醇具有还原性和挥发性,乙醇将浓硫酸还原生成二氧化硫,所以生成的乙烯中含有乙醇、二氧化硫,这些物质都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应该先用NaOH溶液除去二氧化硫、乙醇,然后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检验乙烯,故E错误;
F.金属氧化物可以是酸性氧化物或两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可以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F正确;
G.根据N=nNA知,二者的物质的量与分子数成正比,物质的量相等则其分子数相等,每个分子中原子个数相等,所以其原子总数相等,故G正确;
H.实验室配制1 mol/L的盐酸250 mL,需要的仪器除了:25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量筒、烧杯外,还需要玻璃棒,故H错误;
I.设物质的量是浓度为c1 mol•L-1的密度为ρ1,物质的量是浓度为c2mol•L-1硫酸溶液的密度为ρ2,由c=可知,W1=
,W2=
,所以
=
,由于c1=2c2,所以
=
=
,因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溶液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则ρ1>ρ2,所以w1<2w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稀释后溶液的质量小于100g,故水的质量小于50g,水的密度为1g/mL,所以水的体积V<50mL,故I正确;
J.亚硫酸的钾盐、钠盐、铵盐、钡盐中,BaSO3不溶于水,离子方程式中不能用SO32-表示,其余在溶液中均可用SO32-表示,四种酸中,醋酸是弱酸,离子方程式中不能用H+表示,HNO3有强氧化性,与SO32-反应时生成SO42-,离子方程式也不符合,则符合2H++SO2-═SO2↑+H2O,存在三种盐与两种酸可组合出6个反应,且离子方程式相同,故J错误;
K.两溶液混合后NH4+、Al3+与OH-都能反应,根据NH4+、Al3+与OH-的性质,OH-先与Al3+反应,当溶液中Al3+反应完后,才发生NH4+与OH-的反应,反应不生成偏铝酸根,故K错误;
L.过量SO2通入Ba(NO3)2溶液,二氧化硫过量,反应按照硝酸钡进行,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SO2+2NO3-+Ba2++2H2O═BaSO4↓+2SO42-+2NO+4H+,故L错误.
故答案为:BFGI.
解析
解:A.氯水中含HClO,具有漂白性,不能利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应利用pH计,故A错误;
B.碳酸钠能够溶解于水,而硫酸钡不能,所以可以用上述方法分离,故B正确;
C.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乙酸钠,易乙醇不分层,无法分离,故C错误;
D.能和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有硫酸根离子、银离子,所以不能据此判断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故D错误;
E.乙醇具有还原性和挥发性,乙醇将浓硫酸还原生成二氧化硫,所以生成的乙烯中含有乙醇、二氧化硫,这些物质都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应该先用NaOH溶液除去二氧化硫、乙醇,然后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检验乙烯,故E错误;
F.金属氧化物可以是酸性氧化物或两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可以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F正确;
G.根据N=nNA知,二者的物质的量与分子数成正比,物质的量相等则其分子数相等,每个分子中原子个数相等,所以其原子总数相等,故G正确;
H.实验室配制1 mol/L的盐酸250 mL,需要的仪器除了:25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量筒、烧杯外,还需要玻璃棒,故H错误;
I.设物质的量是浓度为c1 mol•L-1的密度为ρ1,物质的量是浓度为c2mol•L-1硫酸溶液的密度为ρ2,由c=可知,W1=
,W2=
,所以
=
,由于c1=2c2,所以
=
=
,因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溶液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则ρ1>ρ2,所以w1<2w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稀释后溶液的质量小于100g,故水的质量小于50g,水的密度为1g/mL,所以水的体积V<50mL,故I正确;
J.亚硫酸的钾盐、钠盐、铵盐、钡盐中,BaSO3不溶于水,离子方程式中不能用SO32-表示,其余在溶液中均可用SO32-表示,四种酸中,醋酸是弱酸,离子方程式中不能用H+表示,HNO3有强氧化性,与SO32-反应时生成SO42-,离子方程式也不符合,则符合2H++SO2-═SO2↑+H2O,存在三种盐与两种酸可组合出6个反应,且离子方程式相同,故J错误;
K.两溶液混合后NH4+、Al3+与OH-都能反应,根据NH4+、Al3+与OH-的性质,OH-先与Al3+反应,当溶液中Al3+反应完后,才发生NH4+与OH-的反应,反应不生成偏铝酸根,故K错误;
L.过量SO2通入Ba(NO3)2溶液,二氧化硫过量,反应按照硝酸钡进行,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SO2+2NO3-+Ba2++2H2O═BaSO4↓+2SO42-+2NO+4H+,故L错误.
故答案为:BFGI.
(2015•枣庄校级模拟)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胶头滴管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故A错误;
B.氧气不溶于水,收集氧气用排水法,故B正确;
C.氢气能燃烧,则氢气要验纯,防止发生爆炸,故C错误;
D.浓硫酸稀释放出大量的热,应为浓硫酸倒入水中以防止液滴飞溅,故D错误;
故选B.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加入少量水,盖好盖子,将容量瓶倒置,看是否有水渗出.再将瓶塞子旋转180度,再次将容量瓶倒立,故A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故B错误;
C.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不应伸到试管内,应竖直、悬空正放,故C错误;
D.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故D错误.
故选A.
用己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操作中正确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滴定前,没有逐出酸式滴定管尖嘴处的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造成V(标准)偏大,根据c(待测)=分析可知c(待测)偏大,故A错误;
B.应半分钟不变色为滴定中等,故B错误;
C.滴定前,没有逐出酸式滴定管尖嘴处的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造成V(标准)偏大,根据c(待测)=分析可知c(待测)偏大,故C错误;
D.锥形瓶不需要润洗,可直接加入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叙述和推论都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次氯酸光照分解生成盐酸,但酸性为HCl>HClO,故A错误;
B.失去电子的金属作负极,则镁、铝作电极与NaOH溶液组成原电池时,Al作负极,故B错误;
C.乙醇、乙酸均含-OH,均与Na反应生成氢气,且均含水与Na反应生成氢气,则加钠凝聚是否具有气泡产生的方法不能鉴别,故C错误;
D.AgCl悬浊液中滴加KI溶液可得到AgI沉淀,发生沉淀的转化,则AgI的溶解度更小,故D正确;
故选D.
(2015秋•镇江校级月考)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元素守恒知,即使碳酸钠分解也不能生成水,可能是碳酸钠不干燥导致的,故A错误;
B.原溶液中若含有Fe3+,加入KSCN溶液,溶液也会呈红色,不能说明原溶液中是否含有Fe2+,故B错误;
C.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碘离子氧化生成碘,碘遇淀粉试液变蓝色,加入淀粉后溶液变蓝色,说明碘离子被氧化生成碘单质,氧化剂是氯气、氧化产物是碘,所以氧化性氧化性:Cl2>I2,故C正确;
D.NH4Cl受热分解为NH3与HCl,在试管口处冷却,NH3与HCl反应又得到NH4Cl固体,不能说明NH4Cl固体可以升华,故D错误;
故选C.
(2015春•石家庄校级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或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Zn比铁活泼,原电池中Zn为负极,则锌层破损后还能保护Fe,故A错误;
B.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得不到胶体,故B错误;
C.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g,所以不能称取5.85gNaCl,故C错误;
D.羊毛的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合成纤维没有,则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区别合成纤维和羊毛,故D正确.
故选D.
(2015春•丹阳市校级月考)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乙烯能被高锰酸钾氧化为二氧化碳,引入新的杂质,故A错误;
B.NaOH溶液会使乙酸乙酯水解成乙酸和乙醇,故B错误;
C.乙酸和水互溶,不分层,故C错误;
D.蒸馏操作过程中,温度计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冷凝管采用的是逆向通水法,这样使水能够与冷凝管中物质充分接触,冷凝效果好,故D正确.
故选D.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气、HCl均与NaOH溶液反应,不能除杂,应选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HCl,故A错误;
B.NH4Cl受热易分解,应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故B错误;
C.纯碱为粉末状固体,不能使反应随时停止,应选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故C错误;
D.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则萃取后分层,利用分液漏斗可分离,图中装置合理,故D正确;
故选D.
(2014秋•保山校级期末)含镁3%~5%的铝镁合金,现已成为轮船、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现有一块已知质量的铝镁合金,欲测定其中镁的质量分数,几位同学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1:铝镁合金 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
实验设计2:铝镁合金 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
实验设计3:镁铝合金
过滤,测定沉淀的质量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设计2方案中有关单质铝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若按实验设计3进行实验,将m g镁铝合金,溶于过量盐酸中,再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可得到白色沉淀;将此沉淀洗净、干燥后,称得质量为w g.求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______;
(3)下列各实验方案中,能测出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的是______.
A..实验设计1 B.实验设计2 C.实验设计3 D.都可以.
正确答案
解:实验方案1:Mg和NaOH溶液不反应,Al和NaOH溶液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实验方案2:Al、Mg都和HCl反应,反应方程式分别为2Al+6HCl=2AlCl3+3H2↑、Mg+2HCl=MgCl2+H2↑;
实验方案3:Mg和NaOH溶液不反应,Al和NaOH溶液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1)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故答案为:2Al+6HCl=2AlCl3+3H2↑;
(2)将m g镁铝合金,溶于过量盐酸中,生成氯化镁、氯化铝,再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可得到白色沉淀为氢氧化镁,将此沉淀洗净、干燥后,称得质量为w g,镁元素守恒计算得到n(Mg)=,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
×100%=
×100%,故答案为:
×100%;
(3)实验设计1:只有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体现还原性,根据合金的质量和氢气的体积可求出镁的质量分数;
实验设计2:Mg、Al均与盐酸反应,生成H2,体现还原性,根据合金的质量和氢气的体积可求出镁的质量分数;
实验设计3:Mg、Al与盐酸反应后,再加入过量NaOH溶液,Mg2+生成Mg(OH)2沉淀,Al3+生成NaAlO2溶液,根据Mg(OH)2沉淀的质量,可求出镁的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D.
解析
解:实验方案1:Mg和NaOH溶液不反应,Al和NaOH溶液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实验方案2:Al、Mg都和HCl反应,反应方程式分别为2Al+6HCl=2AlCl3+3H2↑、Mg+2HCl=MgCl2+H2↑;
实验方案3:Mg和NaOH溶液不反应,Al和NaOH溶液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1)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故答案为:2Al+6HCl=2AlCl3+3H2↑;
(2)将m g镁铝合金,溶于过量盐酸中,生成氯化镁、氯化铝,再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可得到白色沉淀为氢氧化镁,将此沉淀洗净、干燥后,称得质量为w g,镁元素守恒计算得到n(Mg)=,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
×100%=
×100%,故答案为:
×100%;
(3)实验设计1:只有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体现还原性,根据合金的质量和氢气的体积可求出镁的质量分数;
实验设计2:Mg、Al均与盐酸反应,生成H2,体现还原性,根据合金的质量和氢气的体积可求出镁的质量分数;
实验设计3:Mg、Al与盐酸反应后,再加入过量NaOH溶液,Mg2+生成Mg(OH)2沉淀,Al3+生成NaAlO2溶液,根据Mg(OH)2沉淀的质量,可求出镁的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D.
通过实验、观察、类比、推理等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反应的推断或解释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溶液中可能含银离子或硫酸根离子,但二者不同时存在,故A错误;
B.氯气与KI反应生成碘,溶液变蓝,氯气作氧化剂;后褪色,是因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则C12先表现氧化性、后表现强氧化性,故B正确;
C.CO还原Fe2O3得到的黑色固体,为Fe,Fe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所以再加入KSCN不能变红,故C错误;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而BaSO3溶于硝酸,故D错误;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