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实验
- 共4868题
如表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HClO,HCl显强酸性,使石蕊变红,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其褪色,故A正确;
B.氯气的氧化性比溴强,可与NaBr溶液生成溴,溶液变成橙红色,故B错误;
C.向FeCl3和CuCl2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因氧化性:Cu2+<Fe3+,铁先与Fe3+反应,后与Cu2+反应,故C错误;
D.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沉淀为硫酸钡或氯化银,再继续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原溶液中可能含银离子或硫酸根离子,但二者不能同时存在,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不一致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NaOH少量生成沉淀,NaOH过量得到澄清溶液,则利用相互滴加产生的现象不同鉴别Al2(SO4)3、NaOH,故A正确;
B.AgCl悬浊液中滴入少量KI溶液,由现象可知发生沉淀的转化,则说明KSP(AgCl)>KSP(AgI),故B正确;
C.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溶液显碱性,则HS-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故C正确;
D.检验亚铁离子,应先滴加KSCN溶液,无现象,再滴加氯水变为血红色,不能先加氯水,试剂加入顺序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D.
(2013•湖州模拟)下列实验操作或描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NaCl受温度影响不大,等物质的量的NaNO3和KCl的混合液经加热浓缩,可析出NaCl晶体,故A正确;
B.亚硝酸银溶于稀硝酸,而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可鉴别,故B错误;
C.冷却结晶时,可在水浴上稍加热浓缩,并将溶液置于冰水中冷却,或用玻璃棒摩擦瓶壁,促使晶体析出,故C正确;
D.CoCl2•6H2O(粉红色)
CoCl2•2H2O(紫色)CoCl2•H2O(蓝紫色)CoCl2(蓝色),故D正确.
故选B.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油污易溶于有机溶剂,属于相似相溶原理,为物理变化,热的纯碱溶液呈碱性,能和油污反应生成脂肪酸钠和甘油,所以化学变化,故A错误;
B.铁离子能和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血红色溶液,氯气能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向溶液中加入氯气后再检验铁离子时,不能排除原来溶液中存在铁离子,故B错误;
C.浓度相同的ZnCl2、CuCl2溶液中,滴入少量Na2S溶液,只有黑色沉淀,溶度积常数小的先沉淀,所以Ksp(CuS)<Ksp(ZnS),故C错误;
D.常温下,浓硝酸和铁发生钝化现象而阻止铁进一步反应,所以洁净的铁钉在浓硝酸中浸泡片刻,氧化铁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然后浓硝酸和铁发生钝化现象,所以蒸馏水冲洗后,再放入CuSO4溶液,铁钉表面无红色
物质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分解生成的氨气与氯化氢在右端冷却能反应生成氯化铵,故A错误;
B.溶液和胶体都能透过滤纸,应用渗析,故B错误;
C.瓶口无棉花,产生对流,氨气不纯,石蕊遇碱变蓝色,应用红色石蕊试纸,故C错误;
D.氢气密度比空气的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D.
(2015秋•东平县校级月考)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大理石是块状,可制取,故A正确;
B.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B错误;
C.灼烧固体用坩埚,不能用烧杯,故C错误;
D.氯气和氯化氢都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将原物质除掉,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实验中,所选装置或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二氧化硫与Na2SO3溶液反应,则应用图⑤所示装置中盛有饱和NaHSO3溶液除去SO2中含有的少量HCl,故A错误;
B.乙醇与水混溶,不能作萃取剂,应选择苯或四氯化碳,故B错误;
C.粗盐提纯需要进行溶解、过滤、蒸发操作,①为过滤装置,②为蒸发装置,故C正确;
D.进行石油分馏实验,需要温度计测定馏分的温度,则不能完成实验,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水氧化I-,生成碘单质,易溶于四氯化碳在下层,为紫红色,则原溶液中一定有I-,故A正确;
B.酸性条件下NO3-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42-,生成的沉淀为BaSO4,而不是BaSO3,故B错误;
C.FeSO4溶液能还原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使其褪色,故C正确;
D.Ksp(BaSO4)只与温度有关,与离子的浓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AC.
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温度升高气体体积增大,红墨水右侧液面升高,故A正确;
B.大试管温度高,应放碳酸钠,故B错误;
C.装置③X若为CCl4,NH3或HCl极易溶于水且不溶于CCl4的气体,可以用装置③并可防倒吸,故C正确;
D.氨气为碱性气体可用碱石灰干燥,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一倒置的漏斗防倒吸并吸收多余的氨气,所以装置④可干燥、收集NH3,并吸收多余的NH3,故D正确.
故选B.
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如发生吸氧腐蚀,U形管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可用于证明铁生锈过程中空气参与反应,故A正确;
B.应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比较,不能用盐酸,且缺少除杂装置,因盐酸易挥发,故B错误;
C.过氧化氢的浓度应相同比较、不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而图中浓度不同,浓度也影响反应速率,故C错误;
D.温度计应该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处而不应该在液体中,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碘易溶于酒精,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可用蒸馏法,故A错误;
B.氯化铵加热分解,在温度稍低时又反应生成氯化铵,不能得到氨气,应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备氨气,故B错误;
C.Cl2和HCl都与NaOH反应,应用饱和食盐水,故C错误;
D.甲烷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实验方法合理的是______.(多选不给分)
A、可用盐酸与BaCl2溶液来鉴定某未知试液中是否含有SO42-.
B、用加热法除去食盐固体中的氯化铵.
C、将碘的饱和水溶液中的碘提取出来,可用四氯化碳进行萃取
D、实验室制取Al(OH)3:往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E、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
F、往FeCl2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检验FeCl2是否已氧化变质.
正确答案
A、B、C、F
解析
解:A.硫酸根离子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检验,用盐酸除去干扰的离子,再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生成白色沉淀判断即可,故正确;
B.氯化铵不稳定,加热时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氯化钠加热时不分解,所以可以采用加热的方法除去氯化铵,故正确;
C.萃取剂选取标准是:和原溶剂不溶,和溶质不反应,溶质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小于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四氯化碳符合萃取剂的选取标准,故正确;
D.氢氧化铝易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所以用过量氢氧化钠和氯化铝得不到氢氧化铝沉淀,要用氨水和氯化铝制取氢氧化铝,故错误;
E.澄清的石灰水和碳酸钠、碳酸氢钠都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故错误;
F.铁离子和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血红色溶液,亚铁离子和硫氰化钾溶液不反应,所以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氯化亚铁是否变质,故正确;
故答案为:A、B、C、F.
(2016•济宁一模)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向KI溶液中加入CCl4,振荡后静置,溶液中不存在碘单质,混合液不会分层,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故A错误;
B.过量铁粉,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故B错误;
C.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KNO3和KOH 混合溶液中加入铝粉并加热,管口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纸变蓝色,说明NO3-还原为NH3,故C正确;
D.蛋白质中加入Na2SO4发生盐析,加入CuSO4发生变性,故D错误.
故选C.
(2015秋•黄冈月考)下列装置及相应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可生成氯气,常温下不反应,故A错误;
B.气体应为长进短出,否则会将液体排出,故B错误;
C.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可用过滤分离,故C正确;
D.加热固体用坩埚,蒸发液体用蒸发皿,故D错误.
故选C.
下表中的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或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硝酸银是过量的,不能说明沉淀转化,应向氯化银中滴加碘化钾溶液,故A错误;
B.水解后显酸性,而检验葡萄糖应在碱性条件下,应水解后先加碱至碱性,再检验水解产物,故B错误;
C.要除去混和酸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NaOH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最后用无水CaCl2干燥、蒸馏得到纯硝基苯,故C错误;
D.加入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稀硫酸,酸的浓度不同,浓度大的反应速率快,则可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