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实验
- 共4868题
(2015秋•扬州校级月考)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NO不能利用排空气法收集,图中收集方法不合理,应利用排水法收集,故A错误;
B.半反应中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形成原电池,不能实现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故B错误;
C.温度计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测定馏分的温度,故C错误;
D.如装置气密性良好,则甲乙两侧形成液面差,可用来检验气密性,故D正确.
故选D.
依据下列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向NaBr溶液中加入氯水,置换出溴,再加入淀粉KI溶液,由现象可知,溴置换出碘,若加氯水过量,氯水可氧化KI,则不能说明氧化性Br2>I2,故A不选;
B.将铝片放入盐酸中,开始较慢,则开始发生氧化铝与酸的反应,而随后加快,后来又逐渐减慢,与氢离子浓度有关,故B不选;
C.水解产物葡萄糖具有还原性,水解后在碱性溶液中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可说明葡萄糖的还原性,故C不选;
D.向漂白粉中滴入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气体为氯气,则品红溶液褪色,故D选;
故选D.
(2016•深圳一模)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结论不合理,故A错误;
B.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发生盐析,而不是变性,重金属盐可使蛋白质变性,故B错误;
C.硫酸钙和碳酸钙阴离子和阳离子比相同,可以直接比较溶解度和溶度积常数,处理锅炉水垢中的CaSO4时,依次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和盐酸,水垢溶解,发生了沉淀转化,Ksp:CaCO3<CaSO4,故C错误;
D.因为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所以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有因果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2016•长春模拟)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其他条件相同,浓度不同,加入草酸的体积应相同,故A错误;
B.Na2CO3溶液水解显碱性,加BaCl2溶液后水解平衡逆向移动,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所以颜色褪去,故B正确;
C.氢氧化钠过量,不能证明溶解度大小,如向过滤后的氢氧化镁沉淀中加入氯化铁,能生成红褐色沉淀,则可证明,故C错误;
D.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HSO3溶液与Na2CO3溶液的pH,后者较大,则碳酸酸性小于亚硫酸,但亚硫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不能比较非金属性,故D错误.
故选B.
(2015秋•安徽校级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没有90mL容量瓶,应配制100ml溶液,应称取5.9g,故A错误;
B.蒸发应用蒸发皿,不能用坩埚,故B错误;
C.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潮解,所以在托盘天平上称量NaOH时,应将NaOH固体放在小烧杯中快速称量,故C错误;
D.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以最大程度减小对眼睛的危害,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实验操作过程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浓硫酸可吸收三氧化硫,且与二氧化硫不反应,则用浓硫酸吸收二氧化硫中混有少量SO3气体,故A正确;
B.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变化较大,将混合物制成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得到的固体仍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故B错误;
C.酸度计是利用PH复合电极对被测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产生不同的直流电位通过前置放大器输入到A/D转换器,以达到PH测量的目的,最后由数字显示PH值,可测量HClO溶液的pH值,故C错误;
D.中和热的测定中,为了减少热量散失,应该使用环形玻璃棒搅拌,不能使用普通玻璃棒,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加热液体时要防止液体暴沸,可加入碎瓷片,故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加入到水中,并不断搅拌,防止酸液飞溅,故B错误;
C.做CO还原Fe2O3实验时,应先停止加热,防止Fe重新被氧化,故C错误;
D.用水吸收HCl气体时注意防止倒吸,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且能达到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钠与乙醇反应生成氢气,利用生成气体的体积确定乙醇中-OH,从而确定结构式,故A正确;
B.由图可知,滴定管中有活塞,为酸式滴定管,所以不能装碱液,则不能进行实验,故B错误;
C.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的氨气为干燥的气体,干燥的氨气不能使试纸变色,则不能说明氨气的生成,故C错误;
D.温度计应测定蒸气的温度,其位置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有关试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A正确;
B.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故B正确;
C.氨水溶液呈碱性,可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应用红色石蕊试纸,故C错误;
D.容量瓶有塞子,使用之前必须先查漏,故D正确.
故选C.
(2015秋•铜陵校级月考)下列实验操作,现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向溴水中通入SO2气体,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硫表现出还原性,故A正确;
B.三价铁能使KSCN溶液溶液变血红色,能实现实验目的,故B正确;
C.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和HBr,看不到橙色,故C错误;
D.醋酸能与碳酸钠反应,说明醋酸酸性大于碳酸,硼酸不与碳酸钠反应,说明硼酸弱于碳酸,故D正确.
故选C.
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Na2O2与水反应,H2O2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都能制取氧气,二者都是固体与液体常温条件下反应,可选择相同的气体发生装置,故A正确;
B.实验室制取氯气含有氯化氢和水分,常用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净化气体,若饱和NaHCO3溶液,HCl会和NaHCO3反应生成CO2,引入新的杂质,故B错误;
C.气体为可能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则原溶液中可能含CO32-或SO32-或HCO3-、HSO3-,故C错误;
D.发生Al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收集气体为氢气,利用氢气的体积可计算Al的质量,所以能测定铝箔中氧化铝的含量,故D正确.
故选AD.
下列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酸性条件下NO3-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42-,生成的沉淀为BaSO4,而不是BaSO3,故A错误;
B.向等浓度的KCl、KI混合液中滴加AgNO3溶液,溶度积常数小的物质先出现沉淀,先生成黄色沉淀,说明Ksp(AgCl)>Ksp(AgI),故B错误;
C.溴乙烷在碱性条件下水解,酸化后加入硝酸银溶液可生成溴化银浅黄色沉淀,可证明,故C正确;
D.久置的Na2O2粉末混有碳酸钠,加盐酸生成无色气体中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结论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C.
(2015秋•邯郸月考)下列图示实验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除去粗盐溶液中的不溶物用过滤的方法,过滤时,漏斗底部应该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下端应紧靠过滤器中三层滤纸一侧,故A错误;
B.滴定管大刻度在下方、小刻度在上方,该刻度是11.80mL,故B错误;
C.除去CO气体中的CO2气体,气流方向应为长管进气,短管出气,故C错误;
D.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乙醇易溶于水,乙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乙酸钠和二氧化碳、水,饱和碳酸钠溶液能降低乙酸乙酯溶解度,所以乙酸乙酯的制备演示实验如图所示,故D正确;
故选D.
某老师批阅学生实验报告,下列哪些学生是以科学的态度记录实验数据的(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量筒的最小读数为0.1ml,无法量取46.70mL的浓盐酸,故A错误;
B.广泛pH试纸的读数只能读出整数,且增大读数为14,无法读出14.5,故B错误;
C.电子天平的最小读数应该读到0.01g,正确读数应该为1.220g,故C正确;
D.滴定管最小读数为0.01mL,盐酸为酸,应该用酸式滴定管,故D正确;
故选CD.
下表中的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双氧水能将FeSO4氧化为三价铁,可证明,故A正确;
B.SO2和乙烯都可以使溴水褪色,所以无法确定是否含有乙烯,故B错误;
C.酒精呈中性,乙酸呈酸性,可检验,故C正确;
D.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乙酸可与碳酸钠反应,可溶乙醇于水,可起到分离物质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