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实验
- 共4868题
(2015秋•舟山校级期中)下列各项操作或现象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铁在中性溶液中可发生吸氧腐蚀,盐酸为酸性溶液,发生析氢腐蚀,故A错误;
B.向NaBr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苯,振荡、静置,溶液上层呈橙红色,说明有Br2生成,发生反应:2Br-+Cl2=2Cl-+Br2,说明Br-还原性强于Cl-,故B正确;
C.氯化亚铁易水解,应将氯化亚铁固体溶于稀盐酸中,再用水稀释,故C错误;
D.氯气能与碱性物质反应,将原物质除掉,故D错误.
故选B.
(2016春•商河县校级月考)下列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或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气是单质,而电解质是针对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故A错误;
B.如果溶液中有亚硫酸根离子,在加入硝酸后会被氧化成硫酸根离子,故B错误;
C.根据Cl2+2I-=I2+2Cl-,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故C正确;
D.切开的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是因为4Na+O2=Na2O,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各实验操作以及目的都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电石与水反应非常剧烈,减缓反应的速率,通常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故A正确;
B.实验室制乙烯时,一定要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无水乙醇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故B错误;
C.配制银氨溶液时,先生成沉淀,后滴加氨水,沉淀溶解,则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慢慢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至产生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故C错误;
D.水在加热过程中会蒸发,苯甲酸能溶于水,则粗苯甲酸溶解后还要加点水的目的是使其溶解,减少过滤时苯甲酸的损失,防止过饱和提前析出结晶,而与过滤速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__
A.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苯和溴水发生反应可生成无色比水重的液体溴苯
B.将铜丝弯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后,立即伸入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完成乙醇氧化为乙醛的实验
C.乙醇中含有少量水可加入生石灰再蒸馏制得无水乙醇
D.向试管中先加入一定量浓硫酸,再依次加入适量冰醋酸、无水乙醇,然后加热制取乙酸乙酯
E.实验室制取乙烯时,放入几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热沸腾时剧烈跳动
F.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慢慢滴入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到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G.验证溴乙烷水解产物时,将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振荡、静置,待液体分层后,滴加硝酸银溶液.
正确答案
解:A.苯和溴水不反应,发生萃取,萃取后苯溶解溴在上层,故A错误;
B.将铜丝弯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后,生成CuO,CuO氧化乙醇生成乙醛,故B正确;
C.醇中含有少量水可加入生石灰,加生石灰增大沸点差异,蒸馏得到乙醇,故C正确;
D.试管中先加入无水乙醇,再依次加入一定量浓硫酸、适量冰醋酸,然后加热制取乙酸乙酯,故D错误;
E.实验室制取乙烯时,放入几片碎瓷片,碎瓷片可防止暴沸,故E正确;
F.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慢慢滴入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到沉淀刚好溶解为止,此时溶液即为银氨溶液,故F正确;
G.溴乙烷水解后显碱性,应加酸至酸性检验溴离子,碱性溶液中加硝酸银不能检验溴离子,故G错误;
故答案为:ADG.
解析
解:A.苯和溴水不反应,发生萃取,萃取后苯溶解溴在上层,故A错误;
B.将铜丝弯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后,生成CuO,CuO氧化乙醇生成乙醛,故B正确;
C.醇中含有少量水可加入生石灰,加生石灰增大沸点差异,蒸馏得到乙醇,故C正确;
D.试管中先加入无水乙醇,再依次加入一定量浓硫酸、适量冰醋酸,然后加热制取乙酸乙酯,故D错误;
E.实验室制取乙烯时,放入几片碎瓷片,碎瓷片可防止暴沸,故E正确;
F.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慢慢滴入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到沉淀刚好溶解为止,此时溶液即为银氨溶液,故F正确;
G.溴乙烷水解后显碱性,应加酸至酸性检验溴离子,碱性溶液中加硝酸银不能检验溴离子,故G错误;
故答案为:ADG.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实验室存放HF的溶液,不能用带玻璃塞的细口瓶,而应用带橡胶塞的细口瓶.
B.碳酸氢镁溶液中加过量澄清石灰水的离子方程式为:
Ca2++Mg2++2OH-+2HCO3-=MgCO3↓+CaCO3↓+2H2O
C.水泥、玻璃和水晶都是硅酸盐产品
D.喝补铁剂时,加服维生素C,效果更好,原因是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E.向新制的饱和氯水中分别加入CaCO3固体和Na2CO3固体,均会使得HClO的浓度增大
F.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时,为防止产生Fe3+,可在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为了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可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
G.无色溶液中,K+、Cl-、Na+、H2PO、PO
、SO
可以大量共存
H.由水电离的c(H+)=10-12mol/L的溶液中,ClO-、HCO、NO
、NH
、S2O
可以大量共存
I.合金中一定有金属元素,两种不同的金属不一定可以加工成合金
J.某无色溶液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H+、NH4+、Fe3+、Ba2+、Al3+、CO32-、Cl-、OH-、NO3-.向该溶液中加入铝粉,只放出H2,则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最多有5种.
正确答案
解:A.HF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所以HF不能用玻璃瓶存放,故A错误;
B.碳酸氢镁溶液中加过量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HCO3-+2Ca2++4OH-=2CaCO3↓+2H2O+Mg(OH)2↓,故B错误;
C.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玻璃、水泥的成分含有硅酸盐,是硅酸盐产品,故C错误;
D.能被人体吸收的铁元素是亚铁离子,亚铁离子很容易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将三价铁还原为亚铁离子,故D正确;
E.在化学平衡中:C12+H2O⇌H++C1-+HC1O,若向氯水中加入少量CaCO3固体和Na2CO3固体,会和溶液中的盐酸反应平衡正向进行,次氯酸酸性小于碳酸,不与碳酸钠反应,次氯酸浓度增大,故E正确;
F.配制硫酸亚铁如有需要加入稀硫酸抑制水解,加入适量稀盐酸会引入杂质氯离子,故F错误;
G.因H2PO4-、PO43-能反应生成HPO42-,则不能共存,故G错误;
H.由水电离的c(H+)=1×10-12mol/L的溶液,水的电离受到抑制,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无论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HCO3-都不能大量共存,故H错误.
I.合金中必须有一种金属,另外的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所以至少有一种金属;两种不同的金属不一定可以加工成合金,如当熔点较高的铜开始熔化时,钠已经是气体状态,所以不宜加工成合金,故I正确;
J.无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有色的Fe3+;溶液中加入金属铝,发生反应并放出H2,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
若溶液为酸性,则不存在:OH-、NO3-、CO32-,阴离子只能为Cl-,阳离子可以为:H+、NH4+、Ba2+、Al3+,最多存在5种离子;
若呈碱性,则不存在Al3+、H+、NH4+、Fe3+,阳离子只能为Ba2+,则一定不存在CO32-,可存在的离子为:Ba2+、Cl-、OH-、NO3-,则最多只有4种,
根据分析可知,最多存5种离子,故J正确.
故选DEIJ.
解析
解:A.HF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所以HF不能用玻璃瓶存放,故A错误;
B.碳酸氢镁溶液中加过量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HCO3-+2Ca2++4OH-=2CaCO3↓+2H2O+Mg(OH)2↓,故B错误;
C.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玻璃、水泥的成分含有硅酸盐,是硅酸盐产品,故C错误;
D.能被人体吸收的铁元素是亚铁离子,亚铁离子很容易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将三价铁还原为亚铁离子,故D正确;
E.在化学平衡中:C12+H2O⇌H++C1-+HC1O,若向氯水中加入少量CaCO3固体和Na2CO3固体,会和溶液中的盐酸反应平衡正向进行,次氯酸酸性小于碳酸,不与碳酸钠反应,次氯酸浓度增大,故E正确;
F.配制硫酸亚铁如有需要加入稀硫酸抑制水解,加入适量稀盐酸会引入杂质氯离子,故F错误;
G.因H2PO4-、PO43-能反应生成HPO42-,则不能共存,故G错误;
H.由水电离的c(H+)=1×10-12mol/L的溶液,水的电离受到抑制,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无论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HCO3-都不能大量共存,故H错误.
I.合金中必须有一种金属,另外的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所以至少有一种金属;两种不同的金属不一定可以加工成合金,如当熔点较高的铜开始熔化时,钠已经是气体状态,所以不宜加工成合金,故I正确;
J.无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有色的Fe3+;溶液中加入金属铝,发生反应并放出H2,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
若溶液为酸性,则不存在:OH-、NO3-、CO32-,阴离子只能为Cl-,阳离子可以为:H+、NH4+、Ba2+、Al3+,最多存在5种离子;
若呈碱性,则不存在Al3+、H+、NH4+、Fe3+,阳离子只能为Ba2+,则一定不存在CO32-,可存在的离子为:Ba2+、Cl-、OH-、NO3-,则最多只有4种,
根据分析可知,最多存5种离子,故J正确.
故选DEIJ.
下列应用及解释都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加入硫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增多会抑制Fe2+的水解,亚铁离子容易被氧化成铁离子,加入铁是防止硫酸亚铁氧化变质,故A错误;
B.Na2CO3为强碱弱酸盐,水解成碱性,BaCl2与Na2CO3反应生成BaCO3沉淀,水解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碱性减弱,故B错误;
C.硫酸钡和AgCl均为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则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溶液中可能含SO42-,故C错误;
D.两支试管中装有等体积、等浓度H2O2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FeCl3溶液,氯化铁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正确.
故选D.
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可能生成难溶于水的钡盐沉淀或AgCl沉淀,故A错误;
B.用稀硫酸酸化,可生成硫酸银沉淀,则溶液中不一定有Cl-,故B错误;
C.观察K的焰色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则原溶液中有Na+、可能有K+,故C错误;
D.氨气可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如试纸不变蓝,说明没有生成氨气,则原溶液中无NH4+,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NaHCO3溶液不能通过加热除去,固体能加热除去,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应通入二氧化碳,故A错误;
B.三价铁离子与铜单质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引入新的杂质,故B错误;
C.碘单质易升华,氯化铵受热易分解,故C错误;
D.H2O2溶液遇二氧化锰分解生成氧气,盐酸无明显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浓、稀硝酸的强氧化性不同,与铜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浓硝酸氧化性较强,可与铜剧烈反应,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正确;
B.硫化银溶解度比氯化银小,在氯化银溶液中加入硫化钠溶液,可生成硫化银沉淀,故B正确;
C.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应用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进行比较,故C错误;
D.增大反应物浓度,活化分子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浓度不同,反应速率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中可能存在Ag+或SO42-,故A错误;
B.向FeBr2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说明生成了Fe3+,没有生成Br2,则Fe2+的还原性强于Br-,故B正确;
C.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越强,所以向饱和Na2SiO3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能比较碳与硅的非金属性强弱,故C正确;
D.先加氯水,可氧化亚铁离子,原溶液可能存在铁离子、亚铁离子,则检验亚铁离子应先加KSCN,再加氯水,故D错误.
故选BC.
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铁与液溴反应得到溴化铁,溴化铁作催化剂,故A正确;
B.实验室制取硝基苯时,首先滴加浓硝酸,然后向硝酸中逐滴滴加浓硫酸,最后加苯,故B错误;
C.用70℃以上的热水清洗易烫伤皮肤,可用酒精清洗,故C错误;
D.苯酚与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三溴苯酚溶于苯,不能提纯苯,故D错误.
故选A.
(2016•嘉兴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浓盐酸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无法确定Fe2+,故A错误;
B.因滴速太快造成NaOH少许过量,计算出的结果偏大,加入过量盐酸,继续滴定,用新的数值计算结果正确,无误差,故B错误;
C.镀锌铁皮的镀层损坏后,会形成原电池,金属铁是正极,被保护,不容易腐蚀,现象不明显,故C正确;
D.往瓶内加入一定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如果不漏水.将瓶正支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故D错误.
故选C.
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甲苯和溴水不发生取代反应,甲苯密度比水小,且发生萃取,故A错误;
B.溴不易溶于水,但易溶于苯,则向混有少量苯酚的苯中滴加溴水,因三溴苯酚与苯互溶,且苯中混有溴,不能除去杂质,故B错误;
C.溴乙烷与NaOH溶液加热至不再分层,水解后生成NaBr,在酸性条件下与硝酸银反应生成AgBr,为淡黄色沉淀,可判断,故C正确;
D.乙醇具有还原性和挥发性,乙醇将浓硫酸还原生成二氧化硫,所以生成的乙烯中含有乙醇、二氧化硫,这些物质都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应该先用NaOH溶液除去二氧化硫、乙醇,然后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检验乙烯,故D错误.
故选C.
(2015秋•浙江月考)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固体变黑膨胀,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脱水生成碳变黑,碳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表现浓硫酸的氧化性,故A正确;
B.铁片投入浓硫酸,没有明显变化,是由于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反应,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而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并不是不反应,故B错误;
C.钠和乙醇反应置换羟基中的氢原子,其他原子不反应,故C错误;
D.氯水中含HClO,具有漂白性,则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故D错误.
故选A.
(2015秋•嘉兴期末)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如图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氢氧化钠溶液可腐蚀玻璃塞,应用碱式滴定管盛装,故A错误;
B.氯气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法收集,图中进气管太短,故B错误;
C.碳酸钙加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加热时,不能用坩埚盖盖住坩埚,防止生成气体而导致压强过大而造成实验事故,故C错误;
D.关闭活塞a,从b处加水,如a、b形成液面差且在一段时间内不变化,可说明气密性良好,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正确.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