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揭阳校级期末)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

BH2、SO2、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H2SO4干燥

C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碳酸钠受热稳定,加热不分解,故A错误;

B.H2、SO2、CO2三种气体均不与浓硫酸反应,故能利用浓硫酸干燥,故B正确;

C.Fe(OH)3胶体为红褐色、透明,不是无色,故C错误;

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和氢氟酸反应是二氧化硅的特性,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春•浮山县校级期中)实验探究是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的基本途径.下面是某同学完成的探究实验报告的一部分:

实验名称: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比较

实验药品:KBr溶液、KI溶液、氯水、溴水、碘水、四氯化碳、淀粉碘化钾试纸.

请回答:

(1)完成该实验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是______

(2)CCl4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3)该同学的实验设计不足之处是______,改进的办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由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比较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可知,Cl2能置换出Br2、I2,Br2能置换出I2,则说明氧化性Cl2>Br2>I2

(1)该实验用量筒量取试剂,可在试管中进行反应,还需要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故答案为:试管、量筒、胶头滴管;

(2)四氯化碳不参加反应,但卤素单质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其作用为萃取剂,使生成的Br2、I2溶于其中,便于观察现象:萃取剂;

(3)设计的实验中不能证明溴的氧化性强于碘,把第③步改为:KI溶液+溴水+1mL CCl4,振荡,静置,观察CCl4层颜色,故答案为:没有比较Br2和I2的氧化性强弱;把第③步改为:将溴水滴在KI淀粉试纸上,观察试纸是否变蓝色(或KI溶液+溴水+1 mL CCl4,振荡,静置,观察四氯化碳层颜色).

解析

解:由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比较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可知,Cl2能置换出Br2、I2,Br2能置换出I2,则说明氧化性Cl2>Br2>I2

(1)该实验用量筒量取试剂,可在试管中进行反应,还需要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故答案为:试管、量筒、胶头滴管;

(2)四氯化碳不参加反应,但卤素单质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其作用为萃取剂,使生成的Br2、I2溶于其中,便于观察现象:萃取剂;

(3)设计的实验中不能证明溴的氧化性强于碘,把第③步改为:KI溶液+溴水+1mL CCl4,振荡,静置,观察CCl4层颜色,故答案为:没有比较Br2和I2的氧化性强弱;把第③步改为:将溴水滴在KI淀粉试纸上,观察试纸是否变蓝色(或KI溶液+溴水+1 mL CCl4,振荡,静置,观察四氯化碳层颜色).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内蒙古校级月考)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油脂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生成溶于水的物质,碳酸钠溶液反应是水解生成氢氧化钠显碱性,Na2CO3 不可直接与油污反应,故A错误;

B.明矾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而净水,故B正确;

C.铁在浓硫酸、浓硝酸中发生钝化现象是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一薄层氧化物薄膜阻止反应进行,常温下可用铁制容器运输浓硫酸和浓硝酸,故C错误;

D.氯化铁和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FeCl3溶液可用于铜质印刷线路板制,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

A.氯水易变质,使用时最好现配现用

B.把液溴贮存在橡胶塞的棕色玻璃试剂瓶中

C.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部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E.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F.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正确答案

解:A.新制的氯水,次氯酸见光容易分解,所以通常保存在棕色玻璃试剂瓶中,并现用现配,故A正确;

B.溴能腐蚀橡胶塞,应用玻璃塞,故B错误;

C.蒸馏时,测定馏分的温度,则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故C正确;

D.萃取剂的密度不一定比水大,只要符合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且萃取剂与水的密度有差别即可,故D错误;

E.蒸发时,利用余热加热,则当大量固体出现时停止加热,不能蒸干,故E错误;

F.分液时,避免上下层液体混合,则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F正确.

故选ACF.

解析

解:A.新制的氯水,次氯酸见光容易分解,所以通常保存在棕色玻璃试剂瓶中,并现用现配,故A正确;

B.溴能腐蚀橡胶塞,应用玻璃塞,故B错误;

C.蒸馏时,测定馏分的温度,则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故C正确;

D.萃取剂的密度不一定比水大,只要符合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且萃取剂与水的密度有差别即可,故D错误;

E.蒸发时,利用余热加热,则当大量固体出现时停止加热,不能蒸干,故E错误;

F.分液时,避免上下层液体混合,则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F正确.

故选ACF.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装置能达到对应实验目的是(  )

A

收集氨气

B

分离碘和泥沙

C

分离水和苯

D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题中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氨气,因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能得到纯净的氨气,应用向下排空法收集,故A错误;

B.碘易升华,可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故B错误;

C.苯和水都易挥发,但苯和水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C错误;

D.水的沸点较大,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题中装置符合操作氧气,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天津期末)下列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用a装置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杂质CO2

B用b装置排气法收集H2、NH3、Cl2

Cc装置用于碳酸钙和浓盐酸反应制取纯净CO2

Dd中橡胶管可使烧瓶内的压强与大气压保持一致,便于液体滴下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但CO不反应,所以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洗涤CO中的二氧化碳,但导气管应该遵循“长进短出”原则,否则易排出液体,故A错误;

B.这几种气体常温下和空气都不反应,氢气和氨气密度小于空气,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导气管应该遵循“短进长出”原则;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导气管应该遵循“长进短出”原则,故B正确;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和氯化氢不反应,导致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HCl,故C错误;

D.d中橡胶管可使烧瓶内的压强小于分液漏斗中压强,利用压强差将分液漏斗中液体顺利滴下,从而实现实验目的,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验设计或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鉴别氯化钠和氯化钾,用焰色反应

B用激光笔鉴别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

C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某溶液的pH

DSO2通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加热后,又变红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Na元素为黄色,K元素的焰色反应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为紫色,用焰色反应可鉴别,故A正确;

B.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氯化铁溶液无此性质,可鉴别,故B正确;

C.测定溶液的pH,试纸不能事先湿润,否则会引起误差,故C错误;

D.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与品红发生化合反应而使品红褪色,反不稳定,加热分解,又变红,故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用如图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用于Cu和浓H2SO4反应制取少量的SO2气体

B

用于分离水和苯的混合物

C

用于制备并收集NO2气体

D

用于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浓硫酸和铜应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因此该装置不能制备SO2气体,故A错误;

B.苯的密度比水小,在上层,故B错误;

C.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空气法收集,故C正确;

D.碳酸氢钠加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4秋•滕州市校级期末)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结论都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将SO2通入含HClO的溶液中生成H2SO4,证明次氯酸具有较强氧化性,不能证明次氯酸、硫酸的酸性大小,实际上次氯酸为弱酸,硫酸为强酸,次氯酸的酸性小于硫酸,故A错误;

B.氧化铝膜熔点高于铝,包裹在Al的外面,则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但不滴落,故B正确;

C.二氧化硅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对应的酸为硅酸;而二氧化硅不与氟化氢以外的酸反应,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即二氧化硅不属于两性氧化物,故C错误;

D.将SO2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溴将二氧化硫氧化成硫酸,从而导致溴水褪色,溴水褪色原因不是因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分离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与苯互溶,不能得到纯净物质,故A错误;

B.乙烯与氢气不可能完全反应,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气,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

C.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故C错误;

D.乙醇与水的沸点不同,且生石灰与水反应,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目的是(  )

A用图①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B用图②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的有机层和水层

C按装置③所示的气流方向可用于收集H2、NH3

D用图④所示装置,可以证明氧化性:Cl2>Br2>I2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NH4Cl加热易分解,则不能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应选冷却结晶法,故A错误;

B.CCl4萃取I2水后,分层,有机层在下层,则图中利用分液漏斗分离装置合理,故B正确;

C.H2、NH3均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图中气体应短进长出,故C错误;

D.氯气可氧化溴离子、碘离子,氯气的氧化性最强,但图中实验不能得出氧化性Br2>I2,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3秋•威海期中)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铁钉在浓硝酸中浸泡片刻,发生钝化,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不能再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则铁钉表面无红色物质生成,操作、现象、结论均合理,故A正确;

B.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NaOH溶液,没有加热,可能生成一水合氨,则试纸不变蓝,不能说明是否含NH4+,操作、结论均不合理,故B错误;

C.向PbO2中滴入浓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b元素的化合价降低,Cl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PbO2具有氧化性,结论不合理,故C错误;

D.检验亚铁离子,应先加KSCN溶液不变色,再加氯水,操作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制取气体时,应该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否则会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

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可能发生倒吸,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实验中,依据实验操作及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C,D

解析

解:A.比较非金属性的强弱,应用元素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进行比较,应比较Na2CO3和Na2SO4溶液的pH,故A错误;

B.加入氯化钡,可能生成AgCl沉淀,不能排除Ag+的干扰,故B错误;

C.无色无味气体为二氧化碳,可说明含SO32-或HSO3-,故C正确;

D.下层溶液显紫色,说明有碘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有I-,故D正确.

故选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利用甘油密度大于乙醇且更易溶于水,进行甘油与乙醇的混合物分离

B

进行H2,NH3,CO2,Cl2,HCl,NO2等气体收集,也能用于NO气体收集

C

当X选用苯时可进行NH3和HCl的吸收,并防止倒吸

D

常用于实验室收集氧气、氢气等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甘油与乙醇不分层,不能利用与中分液装置分离,故A错误;

B.与氧气反应的气体不能使用排空气法收集,a进气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b进气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则装置可进行H2,NH3,CO2,Cl,HCl,NO2等气体收集,但不能用于NO气体收集,故B错误;

C.苯的密度比水小,不能隔绝气体与水,则X为苯时不能防止倒吸,应选四氯化碳,故C错误;

D.氧气、氢气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D.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研究型实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