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实验
- 共4868题
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故A错误;
B.氨气水溶液呈碱性,可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B错误;
C.硫酸盐难以挥发,应用盐酸清洗铁丝,故C错误;
D.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的目的是防止液体重新混合而污染,操作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以下进行性质比较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Fe(OH)3沉淀,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然后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即得Fe(OH)3胶体,故A错误;
B.非金属的非金属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Cl2能置换出NaBr中的Br2,说明非金属性Cl>Br,故B正确;
C.SO2、CO2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NaOH不能作除杂剂,应该选取饱和的NaHCO3溶液除去SO2,故C错误;
D.比较金属的金属性强弱方法有: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金属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要比较Mg、Al的金属性强弱,应该与相同浓度的盐酸或稀硫酸,根据反应速率判断,故D错误;
故选B.
对下列实验操作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溶液呈酸性,所以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值时试纸变红,次氯酸有漂白性,能使红色试纸褪色,故A错误;
B.氯水中含有H+,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生成气体,故B正确;
C.根据C=知,容量瓶未干燥,不能改变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所以对配制溶液无影响,故C错误;
D.铜和冷的浓硫酸不反应,加热条件下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故D错误.
故选B.
(2015春•烟台期末)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HClO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氧气,所以氧气是次氯酸分解得到的不是氯气和水发生置换反应得到的,故A错误;
B.原溶液中若含有Fe3+,加入KSCN溶液,溶液也会呈红色,不能说明原溶液中是否含有Fe2+,故B错误;
C.向Na2CO3浓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生成碳酸氢钠,可知溶解度:NaHCO3<Na2CO3,故C正确;
D.氯水中含有盐酸和次氯酸,溶液呈酸性,加入石蕊,溶液变红,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氧化有色物质为无色,而使其褪色,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有关实验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水中含有HClO和HCl,溶液呈酸性,能使pH试纸呈现一定颜色,但HClO有漂白性,能使pH试纸褪色,所以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pH值,应该用pH计测量,故A错误;
B.银和氨水不反应,能硝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3Ag+4HNO3=3AgNO3+NO↑+2H2O,生成可溶性的AgNO3,所以用硝酸而不是氨水洗涤银镜反应的试管,故B错误;
C.胶体本身不带电荷,但胶体具有吸附性,吸附离子致使胶体微粒带有电荷,故C错误;
D.检验溴离子,加入氯水的置换出单质溴,然后加入CCl4.振荡、静置,观察下层溶液显橙红色即可,故D正确;
故选D.
用下列实验装置室温下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浓硫酸与铜粉常温下不反应,加热才反应,故A错误;
B.氧化钙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可用浓氨水和水制取氨气,故B正确;
C.二氧化硫是酸性气体,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C错误;
D.生成的乙炔中含有H2S、PH3等还原性气体,应将杂质除去方能证明乙炔的还原性,故D错误.
故选B.
如图所示的装置可用于收集气体并验证气体的某些化学性质,你认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图可知氨气应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溶液变红是因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显碱性,故A错误;
B.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故B错误;
C.二氧化硫与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HI,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故C正确;
D.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HClO,HClO具有漂白性,即溶液具有酸性和漂白性,而Cl2不具有酸性和漂白性,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因碳酸盐、碳酸氢盐等与盐酸反应均可生成无色气体,则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则该固体可能是CaC03,故A错误;
B.因硫酸钡、氯化银均为不溶于水和酸的白色沉淀,则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可能含SO42-,或Ag+,但不能同时存在,故B错误;
C.因碱性溶液遇酚酞变红,则某无色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故C正确;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一,加稀盐酸除去OH-,会引入氯离子,造成干扰,所以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一,先加稀硝酸除去OH-,再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C1-,故D错误;
故选C.
从下列实验事实所得出的相应结论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Fe为变价金属,氯气的氧化性大于S的氧化性,则铁与硫单质生成FeS,与Cl2生成FeCl3,事实与结论均合理,故A正确;
B.将CO2通入Na2SiO3到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HSiO3),在溶液中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则酸性为H2CO3>H2SiO3,事实与结论均合理,故B正确;
C.将燃烧的镁条放入CO2中能继续燃烧生成MgO和C,Mg作还原剂,C为还原产物,则还原性为Mg>C,事实与结论均合理,故C正确;
D.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或硫酸钡,原溶液可能有SO42-或银离子,但二者不能同时存在,结论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D.
(2015春•玉溪校级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苯和硝酸易挥发,应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该装置不能用于制备硝基苯,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可与溴反应,且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可观察到振荡后下层为无色的现象,故B正确;
C.醋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乙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错误;
D.乙醇易挥发,可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排除乙醇的干扰,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应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所以集气瓶中导气管应该遵循“短进长出”原则,故A错误;
B.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该装置符合条件,故B正确;
C.加热固体制取气体时,加热的试管口应该低于试管底,否则水蒸气冷却后导流而炸裂试管,故C错误;
D.NO不能利用排空气法收集,图中收集方法不合理,应利用排水法收集,故D错误;
故选B.
如表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或结论一致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酸雨中可能含硫酸根离子,则酸雨试样,加入10%H2O2溶液,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不能说明该酸雨试样中一定含有H2SO3,故A错误;
B.锌作负极,银作正极,在原电池正极上生成氢气,故B正确;
C.有银镜生成,有机物中一定含-CHO,则该有机物可能为醛、葡萄糖、甲酸或甲酸某酯等,故C错误;
D.稀硝酸有强化性,能将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将原物质除掉,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水的体积不等于溶液的体积,应加水至溶液的体积等于100mL,故A错误;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故B正确;
C.KMnO4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生成Mn2+,KMnO4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紫色消失,可说明高锰酸钾被还原,故C正确;
D.氯化钠中若含有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会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若没有碳酸钠,则没有白色沉淀产生,故D正确.
故选A.
I.某化学兴趣小组拟从海带中提取碘,进行如下实验.
从A~C中选择适当的装置填空(填字母):
(1)过滤操作时用到的装置是______.
(2)从I2的CCl4溶液中提取单质I2并回收CCl4的可用装置______.
II.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判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B.需要95mL 0.1mol•L-1 NaCl溶液,可选用100mL容量瓶来配制
C.用100mL的量筒量取5.20mL的盐酸
D.用托盘天平称取25.2gNaCl.
正确答案
C
A
B、D
解析
解:(1)过滤是将固体不溶物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其装置由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四种仪器组成,图C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C;
(2)提取单质I2并回收CCl4,可利用沸点不同分离,即利用蒸馏装置分离,A为蒸馏装置,B为蒸发装置,C为过滤装置,
故答案为:A;
II.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会导致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高,故A错误;
B.实验室没有95mL的容量瓶,应用1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故B正确;
C.实验室量取5.2 mL的盐酸,应该使用10mL量筒,不能使用100mL量筒,故C错误;
D.托盘天平的准确度是0.1g,可用托盘天平称取25.2gNaCl,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2015秋•吉林校级月考)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将适量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并不断搅拌,搅拌能够使胶体聚沉所以不能得到胶体,故A错误;
B.实验室没有480mL的容量瓶,应选择大于480mL且规格相近的容量瓶,故应选择500mL容量瓶;需要硫酸铜的质量为0.1mol•L-1×0.5L×160g/mol=8.0g,故B错误;
C.饱和Na2CO3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和乙醇,反应后分液,则给出的仪器可完成分液操作,故C正确;
D.碘以离子形式存在,需要加氧化剂氧化,则从海带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取样→灼烧→溶解→过滤→氧化→萃取,故D错误;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