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实验
- 共4868题
根据下列实验或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盐酸易挥发,盐酸与硅酸钠反应,则不能比较碳酸、硅酸的酸性强弱,故A错误;
B.先滴加硝酸酸化,再滴加BaCl2溶液,白色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AgCl,且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亚硫酸根离子,则原溶液中可能存在银离子,故B错误;
C.增大铁离子浓度,有利于生成络离子,试管b比试管a中溶液的红色深,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C正确;
D.氯气可氧化溴离子、碘离子,则该实验不能得到Br2>I2,故D错误;
故选C.
(2015秋•郑州月考)下列实验中,所使用的装置(夹持装置略)、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氢氧化亚铁不稳定,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生成氢氧化铁,所以制备氢氧化亚铁要隔绝空气,植物油和水不互溶,且密度小于水,所以用植物油能隔绝空气,所以能实现实验目的,故A正确;
B.容量瓶只能配制溶液,不能作稀释或溶解药品的仪器,应该用烧杯溶解硝酸钠,然后等溶液冷却到室温,再将硝酸钠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故B错误;
C.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制取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采用排水法收集,常温下,氨气和氧气不反应,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应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故C错误;
D.制取乙烯需要170℃,温度计测定混合溶液温度,所以温度计水银球应该插入溶液中,且乙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乙醇易挥发,导致得到的乙烯中含有乙醇,影响乙烯的检验,故D错误;
故选A.
(2015秋•许昌月考)在下列操作中,所使用的仪器能够达到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量筒精确到0.1,无法量取4.55mL水,故A错误;
B.称量时左物右码,操作颠倒,故B错误;
C.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但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液体,否则易损坏滤纸,故C错误;
D.萃取剂的密度不一定比水大,只要符合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即可,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仅用蒸馏水就可鉴别蔗糖、硫酸铜粉未、碳酸钙粉未;
②用分液漏斗分离甘油和水的混合物;
③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④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中央,测该溶液的pH;
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只有容量瓶和烧杯;
⑥在250mL烧杯中,加入216mL水和24g NaOH固体,配制10% NaOH溶液.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蒸馏水与蔗糖混合得到无色溶液,与硫酸铜粉未混合得到蓝色溶液,与碳酸钙粉未混合得到浑浊液体,现象不同,可鉴别,故正确;
②甘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分层,则不能利用分液漏斗分离,故错误;
③稀释浓硫酸时,将密度大的注入密度小的液体中,则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防止液滴飞溅,故正确;
④测该溶液的pH,蘸取、滴到试纸上,观察对比即可,则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中央,测该溶液的pH,操作合理,故正确;
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有容量瓶和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转移需要玻璃棒引流,定容需要胶头滴管,故错误;
⑥在250mL烧杯中,加入216mL水和24g 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约为240g,溶质质量为24g,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5=10%,故正确;
故选C.
如表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元素守恒知,即使碳酸钠分解也不能生成水,可能是碳酸钠不干燥导致的,故A错误;
B.NH4Cl受热分解为NH3与HCl,在试管口处冷却,NH3与HCl反应又得到NH4Cl固体,不能说明NH4Cl固体可以升华,故B错误;
C.向NaBr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苯,振荡、静置,溶液上层呈橙红色,说明有Br2生成,发生反应:2Br-+Cl2=2Cl-+Br2,说明Br-还原性强于Cl-,故C正确;
D.双氧水具有氧化性,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亚铁离子和双氧水反应生成铁离子,铁离子和KSCN溶液混合生成络合物而导致溶液呈血红色,加入双氧水后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亚铁离子被氧化,则亚铁离子有还原性,不能说明具有氧化性,故D错误;
故选C.
(2015秋•肇庆期末)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并验证其漂白性,能达到实验目的是SO2装置乙SO2酸性KMnO4溶液装置丙NaOH溶液装置丁装置甲浓硫酸铜片带孔塑料片(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常温下不反应,应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故A错误;
B.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法收集,进气管应插入到底部,故B错误;
C.二氧化硫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用品红检验,故C错误;
D.二氧化硫可与氢氧化钠反应,且易溶于水,装置可防止倒吸,故D正确.
故选D.
(2015秋•鞍山校级期末)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因为亚铁离子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所以要求有过量铁屑可以和三价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Fe+Fe3+=2Fe2+,故A正确;
B.因白磷容易自燃,在水中切割,故B错误;
C.银镜反应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应先加入碱调节溶液至碱性,否则不能生成银镜,故C错误;
D.量筒不能用于配制溶液,应改为烧杯中进行,故D错误.
故选A.
下表中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含-CHO的物质与新制的Cu(OH)2并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则向甲酸钠溶液中加新制的Cu(OH)2并加热,可检验醛的性质,故A正确;
B.溴、三溴苯酚均易溶于苯,不能除杂,应选NaOH溶液、分液除杂,故B错误;
C.由于是浓盐酸,可以挥发出HCl,可以使苯酚钠生成苯酚,所以只能证明盐酸酸性强于碳酸,故C错误;
D.乙醇具有还原性,能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其褪色,故此实验不能证明有乙烯产生,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高锰酸钾能将乙烯氧化为二氧化碳混于乙烷中成为新的杂质,故A错误;
B.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时仰视刻度,会导致加入的蒸馏水体积偏大,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故B错误;
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且密度比水大,为防止酸液飞溅,应先在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慢慢将浓硫酸加入烧瓶,边加边振荡,不能先加入浓硫酸再加入乙醇,故C错误;
D.当玻璃仪器附着在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集成滴,也不成股流下时,可说明洗涤干净,故D正确.
故选D.
(2015秋•临沂校级月考)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都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并不能证明无K+,Na+焰色反应为黄色,可遮住紫光,K+焰色反应需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滤去黄光后观察,故A错误;
B.因三氧化二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而三氧化二铝在铝的表面,所以加热铝箔的时候铝熔化了但是不会滴落,故B正确;
C.将一小块Na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先是和其中的水反应,不会置换出金属铜,故C错误;
D.高温下,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所以得不到红色粉末,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将S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可说明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不能说明其漂白性,故A错误;
B.容量瓶只能在常温下使用,浓硫酸稀释放出大量的热,则不能在容量瓶中稀释浓硫酸,故B错误;
C.除去FeC13溶液中混有的FeC12,加入氯水后不需要加热煮沸,加热会促进铁离子的水解生成胶体,故C错误;
D.检验溴离子,加入氯水的置换出单质溴,然后加入CCl4.振荡、静置,观察下层溶液显橙红色即可,故D正确;
故选D.
(2015秋•烟台校级月考)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因浓的无机盐溶液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产生沉淀,如饱和硫酸钠溶液、硫酸铵溶液;而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而产生沉淀,如硫酸铜等,故A错误;
B.溶液X 中滴加稀硝酸,生成硫酸根离子,滴加Ba(NO3)2溶液时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则溶液X中含有SO42-或SO32-,故B错误;
C.盐酸易挥发,应先除掉氯化氢,不能证明H2CO3的酸性比H2SiO3的酸性强,故C错误;
D.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加热铝时在表面生成熔点较高的氧化铝而不滴落,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反应现象或原理正确的一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碘化钾中加入氯水生成碘,碘易溶于苯,且苯的密度比水小,可观察到溶液分层,上层呈紫红色,故A错误;
B.加入电解质,胶体发生聚沉,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可溶于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故B正确;
C.加入盐酸是由于生成络合物而溶解的缘故,与盐酸的氧化性无关,盐酸为非氧化性酸,故C错误;
D.溶剂体积不等于溶液体积,应加水至溶液体积为1L,故D错误.
故选AB.
下列实验或操作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氧化钙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氨气易挥发,故A正确;
B.蒸发液体应用蒸发皿,故B错误;
C.量筒不能用来配制和稀释溶液,应在小烧杯中进行,故C错误;
D.高锰酸钾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橡皮管,应用酸式滴定管盛放,故D错误.
故选A.
用黄色的FeCl3溶液分别进行下列实验,解释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加入FeCl3固体,溶液变成红褐色,溶液中水解生成的Fe(OH)3浓度变大,但溶液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故A错误;
B.溶液颜色变浅,可说明c(Fe3+)变小,故B正确;
C.Fe3+具有强氧化性,可与Fe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发生:2Fe3++Fe=3Fe2+,溶液颜色变浅绿色,故C正确;
D.将FeCl3溶液微热,溶液变成红褐色,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D正确.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