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实验
- 共4868题
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略去部分夹持仪器)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玻璃棒的下端应在刻度线以下,图中玻璃棒下端在刻度线以上,且加水至刻度线1~2cm应改用胶头滴管定容,故A错误;
B.锥形瓶中为NaOH溶液,则利用酸式滴定管滴定碱溶液,而图中锥形瓶上方为碱式滴定管,故B错误;
C.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饱和碳酸钠吸收乙醇、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图中制备乙酸乙酯实验合理,故C正确;
D.收集氨气应利用向下排空气法,图中收集氨气时导管应伸到小试管的底部,故D错误;
故选C.
(2015秋•成都校级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铜质搅拌棒的传热能力大于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了减少能量损失,不可用环形铜质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故A错误;
B.不能把试纸放在待测液中,故B错误;
C.2NO2(g)⇌N2O4(g)正反应放热,放在热水中的平衡球颜色加深,放入冷水中的平衡球颜色变浅,故C正确;
D.向某FeCl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观察到溶液呈血红色,得不到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实验装置图及实验用品均正确的是(部分夹持仪器未画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测定反应液的温度为170℃制备乙烯,则图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液面下,故A错误;
B.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饱和碳酸钠可除去乙酸、乙醇,与乙酸乙酯分层,图中制备实验合理,故B正确;
C.测定馏分的温度,则图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烧瓶支管口处,冷凝管中水遵循“下进上出”原则,故C错误;
D.制取硝基苯,水浴温度为50-60℃,则图中温度控制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B.
(2015春•包头校级期末)学生甲和学生乙完成了下列实验,其中实验现象完全相同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均发生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的反应,均观察到气泡生成,故A正确;
B.向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再通入Cl2先不变色后变红,向FeCl2溶液中通入Cl2,再滴加KSCN溶液变红色,现象不同,故B错误;
C.通入少量Cl2,先氧化亚铁离子,浅绿色变为棕黄色,通入过量氯气,氯气将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溴水为橙色,故C错误;
D.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2不反应,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3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现象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实验能成功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用1体积的乙醇与3体积的浓H2SO4混合加热到170℃制乙烯,故A错误;
B.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易溶于苯,引入新杂质,故B错误;
C.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呢是因为一方面电石吸水性太强,若用启普发生器控制不住电石和水的反应;另一方面该反应非常激烈,放热太多,若用启普发生器则有爆炸的危险,故C错误;
D.根据强酸可以制取弱酸来判断,故D正确;
故选D.
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浓氨水与生石灰制取氨气,选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装置,则图中装置能实现氨气的制取,故A正确;
B.CH3CH2OH和CH3COOC2H5不分层,则不能利用图中分液装置操作,故B错误;
C.乙醇挥发后溶解在KOH溶液中,排除对乙烯检验的干扰,则图中装置能制取乙烯并验证其易被氧化,故C正确;
D.浓硫酸使蔗糖变黑,体现脱水性,与C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体现其强氧化性,图中品红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所以图中装置能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SO2具有漂白性、还原性,故D正确;
故选B.
(2013秋•朝阳区期中)下列各项中,理由、结论及因果关系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碱性越强,对应的金属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小,则溶液pH越大,BaCl2溶液呈中性,MgCl2溶液呈弱酸性,故A正确;
B.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失电子多少无关,故B错误;
C.硫酸为二元酸,不能比较酸性强弱,二者不具有可比较性,应用一元酸比较,故C错误;
D.浓硝酸氧化性较强,应从得电子难易的角度比较,故D错误.
故选A.
用已知浓度的酸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时,会导致待测碱液的浓度偏低的操作是( )
①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②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③配制碱液的称量操作时固体吸潮 ④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未充满溶液 ⑤滴定中不慎将锥形瓶内液体摇出少量于瓶外 ⑥滴定前读数正确,达到滴定终点后,俯视读数.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标准液浓度偏小,造成V(标准)偏大,c(待测)偏大,故①错误;
②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待测液浓度偏小,待测液的物质的量偏小,造成V(标准)偏小,c(待测)偏小,故②正确;
③配制碱液时,称量的固体吸潮,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浓度偏小,故③正确;
④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嘴处未充满溶液,造成V(标准)偏大,c(待测)偏大,故④错误;
⑤滴定时摇动锥形瓶时将液体溅出瓶外,待测液的物质的量偏小,造成V(标准)偏小,c(待测)偏小,故⑤正确;
⑥滴定前读数正确,达到滴定终点后,俯视读数,导致V(标准)偏小,c(待测)偏小,故⑥正确;
故选C.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利用该装置分别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则稳定性为碳酸钠大于碳酸氢钠,故A正确;
B.喷泉实验时利用氨气的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则装置②可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故B正确;
C.利用蒸馏进行海水淡化,装置③为蒸馏装置,所以能实现从海水中得到淡水,故C正确;
D.装置④为过滤装置,过滤不能分离胶体和溶液,应利用渗析法将胶体从溶液中分离,故D错误;
故选D.
从下列事实所得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氯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①错误;
②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通入Na2SiO3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说明生成硅酸,则酸性:H2CO3>H2SiO3,符合强酸准备弱酸的特点,故②正确;
③Na[Al(OH)4]促进HCO3-的电离,产生白色沉淀,可说明酸性:HCO3->Al(OH)3,故③正确;
④氮气中存在N≡N,键能较大,导致氮气在常温下较稳定,非金属性N>P,可通过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比较,故④错误;
⑤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氨气,可说明有NH4+,故⑤正确.
故选B.
(2015秋•博兴县校级月考)为实现下列实验目的,依据如表提供的主要仪器、所用试剂不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只加入水用分液的方法不能得到纯净的溴,Br2和CCl4互溶,但二者沸点不同,应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
B.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然后逐滴向烧杯中用胶头滴管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即得氢氧化铁胶体,缺少胶头滴管,故B错误;
C.生石灰溶于水放出热量且生成氢氧化钙,一水合氨电离生成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氢氧化钙抑制一水合氨电离,可制备,故C正确;
D.测定NaOH溶液浓度采用中和滴定方法,所给仪器和试剂合理,故D正确;
故选AB.
(2015秋•洛阳月考)下列实验设计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硝酸有强氧化性,能将亚硫酸根氧化为硫酸根,生成白色沉淀,故A正确;
B.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气体为酸性气体,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溴化氢,故B错误;
C.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乙酸钠和水,乙醇与水的沸点不同,可蒸馏得到,故C正确;
D.溴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可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故D正确.
故选B.
下列实验方案最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气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导管长进短出,故A错误;
B.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可促进氨气的挥发,可用于制备少量氨气,故B正确;
C.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NO和硝酸,且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应用排空法收集,故C错误;
D.过氧化钠为粉末固体,隔板不能使固体与液体分离,则图中装置不能用于制备少量氧气,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操作或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三溴苯酚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少量习溴水不能产生白色沉淀,故A错误;
B.硫酸银微溶,是沉淀,不能确定是氯化银还是硫酸银,故B错误;
C.用无水乙醇和浓H2SO4共热至140℃可以制得乙醚,故C错误;
D.由于用液溴、铁屑和苯混合制取溴苯,反应后用稀碱液洗涤,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同类型的沉淀转化时,难溶电解质之间可实现由溶度积常数较大的物质转化为溶度积常数较小的物质,AgCl悬浊液中加入KI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黄色,证明此条件下Ksp(AgCl)>Ksp(AgI),故A正确;
B.KSCN与Fe3+作用使溶液显红色,只能说明含Fe3+,不能说明无Fe2+,故B错误;
C.将铝箔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形成氧化膜,三氧化二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包住了熔化的铝,所以加热铝箔的时候铝熔化了但是不会滴落,故C错误;
D.二氧化硫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