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实验
- 共4868题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原溶液为无色溶液说明原溶液中无碘单质,氯水中的氯气和碘离子反应生成碘单质,四氯化碳把碘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下层溶液显紫色,所以滴加氯水和四氯化碳,下层溶液显紫色说明原溶液中有碘离子,故A错误;
B.氨气极易溶于水,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小液滴,与浓氨水呈碱性无关,故B错误;
C.三溴苯酚易溶于四氯化碳,无白色沉淀,故C错误;
D.浓硫酸能将纸张中H、O以2:1水的形式脱去而体现脱水性,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一避免两种液体相互污染,故A正确;
B.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加热至蒸发皿中溶液析出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将固体蒸干,故B错误;
C.蒸馏是用来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温度计测量的是蒸汽的温度,故应放在支管口,故C错误;
D.萃取剂的密度不一定比水大,只要符合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即可,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硫,也可能为氯气等,故A错误;
B.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说明该溶液一定存在Na+,不能确定是否存在K+,故B错误;
C.利用一束强光照射明矾溶液,产生光亮的“通路”,可知有胶体分散系,即说明明矾一定发生了水解,故C正确;
D.向含X的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无银镜现象,不能说明X中一定不含醛基,因银镜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关于物质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和氢氟酸反应,不能用玻璃容器盛放氢氟酸,故A错误;
B.纯碱为碳酸钠,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水解先碱性,油脂在碱溶液中水解生成溶于水的物质,纯碱可用于清洗油污,故B正确;
C.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和氯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和氯化铵,3Cl2+8NH3=N2+6NH4Cl,反应过程中现象是冒白烟,浓氨水可检验氯气管道漏气,故C正确;
D.氨气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故D错误;
故选AD.
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则工业上制取漂白粉是向石灰乳中通入足量的Cl2,故A错误;
B.测定0.1 mol•L-1醋酸的pH>1或醋酸钠溶液的pH>7,可验证醋酸是弱电解质,故B正确;
C.KI溶液和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和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2I-═2Fe2++I2,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苯,如有机层呈紫红色,则说明生成碘,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呈血红色,这是Fe3+的特殊反应,所以可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发生Fe3++3SCN-═Fe(SCN)3,就说明Fe3+没有反应完(或KI和FeCl3的反应有一定的限度),故C正确;
D.检验蔗糖水解生成的葡萄糖:蔗糖溶液在稀硫酸存在下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然后加碱至碱性再与银氨溶液混合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可检验,故D错误;
故选BC.
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不能测定气体的体积,应利用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下端进入液面下,故A选;
B.Na与水反应放热,大试管中气体受热膨胀,则U形管中红墨水左侧高度下降,可验证热效应,故B不选;
C.浓盐酸与高锰酸盐反应生成氯气,氯气与硫化钠反应生成S,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知,KMnO4、Cl2、S的氧化性由强到弱,故C不选;
D.氯化铵受热易分解,在圆底烧瓶底部遇冷化合生成氯化铵,图中装置可达到分离的目的,故D不选;
故选A.
下列操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加热生成了氢氧化铁,灼烧后得到氧化铁,故A错误;
B.由于亚铁离子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时,常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铁粉,故B正确;
C.先滴加氯水,氯气将Fe2+氧化成Fe3+,即使原溶液不含Fe3+,滴加KSCN溶液后也显红色,无法证明原溶液是否含有Fe3+,故C错误;
D.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均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则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存在,应先检验二氧化硫并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有关NH3的实验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易防止试管炸裂,故A错误;
B.氨气易溶于水,可形成喷泉,故B正确;
C.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应从短管进,从长管出,故C错误;
D.氨气易溶于水,导管不能插入到液面以下,应防止倒吸,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过量的Fe粉与稀HNO3反应生成Fe2+,所以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色,故A错误;
B.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溶解度小,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足量CO2,Na2CO3与CO2反应生成NaHCO3,所以会析出NaHCO3,故B错误;
C.铝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但溶于稀硝酸,故C错误;
D.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溶液呈碱性,则浓氨水呈碱性,故D正确.
故选D.
实验装置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或实验仪器,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因闻有毒气体的方法: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故A正确;
B.因浓硫酸作为干燥剂时通过洗气瓶时应长进短出,以确保杂质全部吸收,而不是短进长出,故B错误;
C.因移液时应通过玻璃棒引流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以确保液体不漏出,故C正确;
D.托盘天平精确到0.1g,可称量2.1g氯化钠,故D正确;
故选B.
(2015春•玉溪校级期末)利用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完成相应实验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硫酸铜溶液的浓缩结晶,应加热蒸发水分,所需实验器材有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坩埚钳等,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无法完成该实验,故A错误;
B.用盐酸除去BaSO4中少量的BaCO3,可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所需实验器材有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铁架台等,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无法完成该实验,故B错误;
C.用固体NaCl配制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NaCl的质量,再溶解、冷却、转移、在相应规格的容量瓶中定容,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实验器材: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无法完成该实验,故C错误;
D.用溴水和CCl4除去NaBr溶液中少量的NaI,反应后萃取,所需实验器材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分液漏斗,题目提供的实验器材可以完成该实验,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酸性条件下NO3-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42-,生成的沉淀为BaSO4,而不是BaSO3,故A错误;
B.向等浓度的KCl、KI混合液中滴加AgNO3溶液,溶度积常数小的物质先出现沉淀,如果先生成黄色沉淀,说明Ksp(AgCl)>Ksp(AgI),故B正确;
C.溴乙烷在碱性条件下水解,酸化后加入硝酸银溶液可生成溴化银浅黄色沉淀,可证明,故C正确;
D.久置的Na2O2粉末混有碳酸钠,加盐酸生成无色气体中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结论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BC.
下列实验装置与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试管口应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试管炸裂,故A错误;
B.蒸干氯化镁溶液得到氢氧化镁,故B错误;
C.锥形瓶不能润洗,否则会使结果偏大,故C正确;
D.定容时俯视,液面在刻度线下方,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高,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转移液体需要使用玻璃棒引流,以免液体溅出,故A正确;
B.乙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可溶性醋酸钠、乙醇极易溶于水,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以下,以免发生倒吸,故B错误;
C.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应插入液面以下,故C错误;
D.酒精和水能互溶,不分层,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三溴苯酚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少量稀溴水不能产生白色沉淀,故A错误;
B.硫酸银微溶,是沉淀,不能确定是氯化银还是硫酸银,故B错误;
C.用无水乙醇和浓H2SO4共热至140℃可以制得乙醚,故C错误;
D.由于用液溴、铁屑和苯混合制取溴苯,反应后用稀碱液洗涤,故D正确.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