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以下装置制取并探究氨气的性质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Ca(OH)22NH3↑+2H2O+CaCl2] 。

【实验探究】

(1)A中的反应___(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A装置还可用于制取____气体(只填一种)。

(3)若有10.7 g NH4Cl固体,最多可制取NH3(标准状况)的体积是____L(NH4Cl 的摩尔质量为53.5

g·mol-1)。

(4)实验室收集氨气的方法是___。

(5)C、D装置中颜色会发生变化的是___(填“C”或“D”)。

(6)当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挤压E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滴入1~2滴浓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7)为防止过量氨气造成空气污染,需要在上述装置的末端增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合适的装置是____(填“F”或“G”)。

【知识拓展】

(8)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Ca(OH)2并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实验室利用此原理,往生石灰中滴加浓氨水,可以快速制取氨气。你认为生石灰可用下列 ___物质代替(填序号)。

A.碱石灰(NaOH与CaO的固体混合物)

B.NaOH固体

C.硫酸溶液

D.石灰石(CaCO3)

【知识应用】

(9) 2010年11月9日晚,我省宁德市一冷冻厂发生氨气泄漏事件,500多居民深夜大转移。假如你在现场,你会采用什么自救方法?

正确答案

(1)不是

(2) O2(或氧气,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3)4. 48

(4)向下排空气法

(5)D

(6)有白烟生成

(7)F

(8)A B

(9)

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迅速撤离。

②低头弯腰,往低处跑,迅速撤离。

③逆风奔跑,迅速撤离。

④戴上防毒面具,迅速撤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了解到以下内容:乙二酸(HOOC-COOH,可简写为H2C2O4)俗称草酸,易溶于水,属于二元中强酸(为弱电解质),且酸性强于碳酸,其熔点为101.5℃,在157℃升华。为探究草酸的部分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1)向盛有1 mL饱和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乙二酸溶液,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乙二酸饱和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振荡,发现其溶液的紫红色褪去;①说明乙二酸具有_____________(填“氧化性”、“还原性”或“酸性”);

②请配平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 MnO4- + ___ H2C2O4 + ____ H+ = ____ Mn2+ + ___ CO2↑ + ____H2O

(3)将一定量的乙二酸放于试管中,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未标出):

实验发现:装置C、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CuSO4粉末变蓝,F中CuO粉末变红。据此回答:

①上述装置中,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②乙二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将2.52 g草酸晶体(H2C2O4·2H2O)加入到100 mL 0.2 mol/L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后溶液呈酸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简单表述),该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正确答案

(1)HCO3- + H2C2O4 = HC2O4-+ CO2↑+ H2O

(2) ①还原性 ②2、5、6、2、10、8

(3) ①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②H2C2O4H2O+CO↑+CO2

(4)反应所得溶液为NaHC2O4溶液,由于HC2O4-的电离程度比水解程度大,导致溶液中c(H+) > c(OH-),所以溶液呈酸性

(5)Na+>HC2O4->H+> C2O42->OH-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何防止铁的锈蚀是工业上研究的重点内容。为研究铁锈蚀的影响因素,某同学常温下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实验中发生了吸氧腐蚀的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负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腐蚀是析氢腐蚀的是_______(填实验序号),正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该实验可知,可以影响铁锈蚀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防止铁的锈蚀,地下埋的水管采用外接电源阴极保护法,则接电源负极的应是_______;请列举工业上普遍采用的其他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种方法)。

正确答案

(1)3、4、5、6;Fe-2e-=Fe2+;7;2H++2e-=H2

(2)温度、氧气浓度、电解质溶液等

(3)水管;覆盖保护层法;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有关实验。请回答:

(1)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中应浸入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是____,其作用是____。

(3)装置B的作用是储存多余的气体。当D处有明显的现象后,关闭旋塞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 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B中应放置的液体是_____。(填字母)。

a.水

b.酸性KMnO4溶液 

c.浓溴水

d.饱和NaHSO3溶液

(4)实验中,取一定质量的铜片与一定体积18 mol/L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反应完毕。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

①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铜片完全溶解,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药品中能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铁粉

b.BaCl2溶液

c.银粉

d.Na2CO3溶液

正确答案

(1)

(2)NaOH溶液;吸收SO2气体

(3)广口瓶B中液体被压入到漏斗中;d

(4)①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稀,而稀硫酸不与铜发生反应 ②a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1)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 mol./L H2SO4、3% H2O2、6 mol/L HNO3、0.0l mol/L1KMnO4、NaOH 稀溶液、0.1 moI/LKI、20%KSCN、蒸馏水。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2: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③实验过程根据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正确答案

(1)不合理。实验设计不合理,因为硝酸会氧化催化剂中可能存在的二价铁,所以从实验结果只能判断样品溶解后的溶液中存在三价铁而不能确定样品中铁元素的价态。

(2)①催化剂中铁元素全部为+3价;催化剂中铁元素全部为+2价;催化剂中铁元素同时存在+2与+3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为回收和利用废旧塑料减轻“白色污染”,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探究:

试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一定条件下制备聚丙烯化学方程式   

(2)经分析得知装置B试管中的液态产物是甲苯和苯的混合物。设计实验除去其中含有的甲苯   

(3)实验中装置C的作用是   

(4)若没有装置D,对实验结论产生的影响是   

(5)有同学认为“E中黑色氧化铜变红,F中无水硫酸铜变蓝”是废旧聚丙烯塑料热分解产物中含氢气导致的。请你在F装置后增加一个实验装置,以确认使CuO变红是气态烃,而不是氢气,将增加的装置图(要注明其中盛放的试剂名称)画在虚线框内。

正确答案

(1)

(2)取B中液态产物依次加入足量KMnO4溶液、NaOH溶液,待各步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液体

(3)检验并除去气态不饱和烃 (4)无法判定E中是否有水产生 (5)

试题分析:(1)丙烯含有碳碳双键,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丙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甲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生成苯甲酸,苯不溶于水,苯甲酸能溶于苯,因此除去其中含有的甲苯的实验操作是取B中液态产物依次加入足量KMnO4溶液、NaOH溶液,待各步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液体。

(3)废旧塑料受热分解可以产生不饱和烃,因此装置C中溴水的作用是检验并除去气态不饱和烃。

(4)碱石灰可以吸水,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因此如果没有装置D,则无法判定E中是否有水产生。

(5)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如果是气态烃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因此要验证使CuO变红是气态烃,而不是氢气,只需要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即可,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设计,装置图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将CuSO4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会产生蓝绿色沉淀。他们对沉淀的组成很感兴趣,决定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1:所得沉淀为___;

猜想2:所得沉淀为___;

猜想3:所得沉淀为碱式碳酸铜[化学式可表示为mCu(OH)2·nCuCO3]。

查阅资料获知,无论是哪一种沉淀受热均易分解(假设均不含结晶水)。

【实验探究】

步骤1:将所得悬浊液过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无水乙醇洗涤、风干;

步骤2:取一定量所得固体,用如下装置(夹持仪器未画出)进行定性实验。

能证明猜想1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

【问题讨论】

(1)检查上述虚线框内装置气密性的实验操作是:关闭K,____。

(2)若在上述装置B中盛放无水CaCl2,C中盛放Ba(OH)2溶液,还可测定所得沉淀的组成。

①C中盛放Ba(OH)2溶液,而不使用澄清石灰水的原因是________。

②若所取蓝绿色固体质量为27.1 g,实验结束后,装置B的质量增加2.7 g,C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为19.7 g。则该蓝绿色固体的化学式为___。

正确答案

【提出猜想】Cu(OH)2 ; CuCO3 【实验探究】B中白色固体变蓝,C中无明显现象(若猜想1所得沉淀为 CuCO3,则实验现象为B中无明显现象,C中产生白色沉淀)

【问题讨论】

(1)用酒精灯微热硬质玻璃管,若C中有气泡逸出,撤去酒精灯,冷却一段时间后,C中导管内形成水柱,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①Ba(OH)2的溶解度大于Ca(OH)2,充分吸收CO2;BaCO3的摩尔质量大于CaCO3,测量误差小;

②Cu5(OH)6(CO3)2[或3Cu(OH)2·2CuCO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了探究Cl2、SO2同时通入H2O中发生的反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试填空。

(1)D装置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F仪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为验证通入D装置中气体是Cl2还是SO2过量,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以下试液:

a 氯化铁 b 氯化亚铁 c 硫氰化钾 d 苯酚 e 品红 f KMnO4(H+

若验证Cl2稍过量:取适量D中溶液滴加至盛有_________(选填一个符号)试剂的试管内,再加入

_______(选填一个符号)试剂,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l2+SO2+2H2O=4H++2Cl-+SO42-;防倒吸

(2)b;c(或d);溶液呈红色(或紫色)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学习卤代烃的性质时,王老师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溴乙烷在不同溶剂中与NaOH反应生成不同的反应产物,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

(1)王老师用如上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盛水试管(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你用另一实验来达到王老师上述演示实验的目的,可以选用另一种溶液代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你设计的实验方案依据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小明同学取少量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反应后的混合溶液,向其中滴加AgNO3溶液,加热,产生少量沉淀。小明由此得出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了溴化钠。老师和同学都认为这样不合理。若请你用实验验证该反应中生成了溴化钠,写出你与小明实验方案的两点不同之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波谱的方法能方便地检验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的产物,根据你学到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使用波谱的名称和波谱仪器记录的结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乙烯(或验证溴乙烷与NaOH发生消去反应的产物);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除去气体中少量的乙醇

(2)CH2=CH2+Br2→CH2BrCH2Br

(3)先将混合溶液用稀HNO3酸化;向溴乙烷中加酸化的AgNO3溶液进行对比

(4)核磁共振氢谱图,核磁共振氢谱有三个峰,峰面积之比为1:2:3(或红外光谱图,发现-OH键、C-H键、C-O键振动吸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厂废水中含5.00×10-3 mol·L-1的Cr2O72-,其毒性较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变废为宝,将废水处理得到磁性材料Cr0.5Fe1.5FeO4(Fe的化合价依次为+3、+2),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1)第①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步中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步过滤得到的滤渣中主要成分除Cr(OH)3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

(4)欲使1L该废水中的Cr2O72-完全转化为Cr0.5Fe1.5FeO4。理论上需要加入________________g

FeSO4·7H2O。

正确答案

(1)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2)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Fe(OH)3、Fe(OH)2 (4)13.9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实验室中有一未知浓度的稀盐酸,某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测定盐酸的浓度的实验:请完成下列填空:(1)配制100 mL 0.10 mol/L NaOH标准溶液。

①配制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              等。

②称量   g氢氧化钠固体所需仪器有:天平(带砝码、镊子)、药匙、        

(2)取20.00 mL待测盐酸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作指示剂,用   (填仪器名称)装配制的标准液NaOH溶液进行滴定。重复上述滴定操作2~3次,记录数据如下。

①滴定达到终点的标志是                                     

②根据上述数据,可计算出该盐酸的浓度约为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③排去碱式滴定管中气泡的方法应采用如图所示操作中的      ,然后轻轻挤压玻璃球使尖嘴部分充满碱液。

④在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有          

E. 酸式滴定管使用前,水洗后未用待测盐酸润洗

正确答案

(1)①100 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②0.4 烧杯(或表面皿)

(2)碱式滴定管①最后一滴NaOH溶液加入,溶液由无色恰好变成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②0.11mol/L ③丙 ④B D

试题分析:(1)配制100 mL 0.10 mol/L NaOH标准溶液需要的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1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100 mL 0.10 mol/L NaOH中含有的NaOH的质量m=0.10×100/1000×40g=0.4g,所以应该称取0.4g氢氧化钠固体,由于氢氧化钠易潮解,故需要使用烧杯(或表面皿);(2)标准液NaOH溶液应该装在碱式滴定管中,不能用酸式滴定管;①该滴定实验室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酸,故其滴定终点是最后一滴NaOH溶液加入,溶液由无色恰好变成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②根据上述数据,可计算出该盐酸的浓度约为(22.62+22.72+22.80)/3×0.10/20=0.11mol/L;③排去碱式滴定管中气泡的方法应采用丙,然后轻轻挤压玻璃球使尖嘴部分充满碱液;④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读数,即导致读数比实际消耗的体积小,故测定的酸的浓度偏小,故A不能选;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即导致读数比实际消耗的大,故测定的酸的浓度偏高,故B可以选择;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对结果么有影响,故C不能选;配制标准溶液的氢氧化钠中混有Na2CO3杂质,由于氢氧化钠的性对分子量为40,而碳酸钠的性对分子量为100,而消耗盐酸时两个氢氧化钠分子与一个碳酸钠分子相同,故折算起来的标准的氢氧化钠的浓度偏小,所以测定的结果就偏高,故D可以选择;酸式滴定管使用前,水洗后未用待测盐酸润洗,故测定的酸的浓度偏低,故本题的答案选择BD。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配置、酸碱滴定的相关知识,该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本题有一定能够的综合性,该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难度中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下列实验操作会引起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①用天平称量NaOH固体时,将NaOH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并移动游码使之平衡。

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无气泡。

③用蒸馏水洗净锥形瓶后盛入待测NaOH溶液进行滴定。

④用蒸馏水洗净酸滴定管后盛入标准盐酸进行滴定。

⑤滴定终点读取酸滴定管数据时,仰视刻度线。

正确答案

B

试题分析:误差的分析的决定式是C碱=(C酸×V酸)/v碱

①物码倒置,相当于称量的氢氧化钠少了,浓度自然偏低 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无气泡,相当于酸用多了,所以浓度偏大 ③相当于稀释了氢氧化钠,浓度偏低④相当于把标准酸稀释了,结果,用的酸的体积就会偏大,所以,浓度偏大⑤仰视,会把读书看大,所以偏大。故选B。

点评:掌握规律,只要记住,无论如何稀释,被滴定物质的总量不变,所以相应使用的滴定剂的量也不会变化。问题便很简单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乙酰苯胺是一种白色有光泽片状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是磺胺类药物的原料,可用作止痛剂、退热剂、防腐剂和染料中间体。

乙酰苯胺的制备原理为:

实验参数:

实验装置:(见右图)

注:刺形分馏柱的作用相当于二次蒸馏,用于沸点差别不太大的混合物的分离

实验步骤:                                                     

步聚1:在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无水苯胺9.1mL,冰醋酸17.4mL,锌粉0.1g,安装仪器,加入沸石,给反应器均匀加热,使反应液在微沸状态下回流,

调节加热温度,使柱顶温度控制在105℃左右,反应约60~80min,反应生成的水及少量醋酸被蒸出,当反应基本完成时,停止加热。

步聚2: 在搅拌下,趁热将烧瓶中的物料以细流状倒入盛有100mL冰水的烧杯中,剧烈搅拌,并冷却烧杯至室温,粗乙酰苯胺结晶析出,抽滤、洗涤、干燥,得到乙酰苯胺粗品。

步聚3: 将此粗乙酰苯胺进行重结晶,待结晶完全后抽滤,尽量压干滤饼。产品放在干净的表面皿中晾干,称重,计算产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加入锌粉的目的是       

(2)为何要控制分馏柱上端的温度在105C左右       

(3)通过什么现象可判断反应基本完成       

(4)步聚1加热可用       (填“水浴”或“油浴”),步聚2中结晶时,若冷却后仍无晶体析出,可采用的方法是    

(5)洗涤乙酰苯胺粗品最合适的试剂是         

A. 用少量冷水洗                        B. 用少量热水洗

C. 先用冷水洗,再用热水洗             D. 用酒精洗

(6)该实验最终得到纯品8.1克,则乙酰苯胺的产率是     

正确答案

(1)防止苯胺在反应过程中被氧化;

(2)不断分出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促进反应正向进行

(3)温度计温度下降或锥形瓶内液体不再增加;

(4)油浴;用玻璃棒摩擦容器内壁(或投入晶种或用冰水冷却);

(5)A ;(6)60%

试题分析:(1)苯胺不稳定,容易内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硝基苯,为防止苯胺在反应过程中被氧化;加入还原剂Zn粉。(2)水的沸点是100℃,加热至105℃左右,就可以不断分出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促进反应正向进行,提高生成物的产率。(3)若看到温度计温度下降或锥形瓶内液体不再增加就表面反应物的蒸气较少,生成物达到了最大量,反应基本完成;(4)(4)由于步聚1加热的温度在105℃左右,而沸腾的水温度为100℃,不能达到该温度,所以步骤1可用油浴加热的方法。步聚2中结晶时,若冷却后仍无晶体析出,可采用的方法是用玻璃棒摩擦容器内壁(或投入晶种或用冰水冷却)的方法实现结晶;(5)由于乙酰苯胺微溶于冷水,溶于热水,所以洗涤粗品最合适的试剂是用少量冷水洗,以减少因洗涤造成的损耗。故选项为A。(6)n(苯胺)=" (9.1mL" ×1.02g/ml)÷93g/mol=0.1mol;n(乙酸)=( 17.4mL ×1.05g/ml)÷60g/mol=0.305mol。大于苯胺的物质的量,所以产生乙酰苯胺的物质的量要以不足量的苯胺为原料为标准。理论产量为0.1mol,而实际产量n(乙酰苯胺)= 8.1g÷135g/mol=0.06mol。所以乙酰苯胺的产率为0.06mol÷0.1mol×100%=60%。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工业上用铁屑还原法制备碘化钠的主要流程如下图:

(1)碘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   周期,第   族;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3)判断反应①中碘是否已完全反应的操作是             

(4)将滤液在低温下分离出NaI样品的过程中,要防止NaI被氧化,采取的措施最好是      

(5)某同推测步骤③中得到的白色晶体是NaI、NaIO3和NaOH的混合物,设计如下方案进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其推测正确。

已知:IO3-十5I-+6H+=3I2+3H2O;NaIO3水溶液呈中性。

限选试剂:lmol/LH2SO4,2mol/LHNO3、淀粉溶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蒸馏水。其它仪器和用品自选。

 

要得到更纯的NaI,还需进一步的操作是                 (填操作名称)

正确答案

(16分)

(1) 五(1分);ⅦA(1分);

(2)3I2+6NaOH5NaI+NaIO3+3H2O (2分);

(3)取少量反应液于试管中,向试管加入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说明还未反应完,若无现象,说明已完全反应(2分);

(4)隔绝空气(2分);

(5)加入足量的1 mol/LH2SO4 (2分);滴入几滴酚酞溶液(2分);溶液变红(2分);重结晶. (2分)

试题分析:

(1)碘属于卤族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VIIA族;

(2)结合流程图可知产物有NaI和NaIO3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可配平该歧化反应,见答案所示;

(3)判断I2是否反应就是要检验I2,具体操作位:取少量反应液于试管中,向试管加入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说明还未反应完,若无现象,说明已完全反应;

(4)I-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防止其氧化,隔绝空气较好;

(5)根据题给信息可知:检验IO3-时,应该加硫酸,而不能加硝酸,因为硝酸会氧化I-为I2干扰检验IO3-;HIO3是强酸,NaIO3不水解,而HI也是强酸,NaI也不水解,溶液中OH-不是来自水解产生,可直接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OH-存在;要去掉NaI中少量的NaIO3可利用NaI和NaI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的方法是重结晶(再结晶)。2的检验、方案选择、限制条件检验IO3-和OH-、分离提纯的方法选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运用类比学习的思想,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小组同学改进了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制取SO2的反应。充分反应,B中固体由淡黄色变为白色(Na2O2完全反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C中,木条复燃。试回答下列问题:

(3)  请你完成装置改进的措施和理由:

①措施:在A、B之间加一个干燥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措施:为确保C中的实验现象发生,在B、C之间加一个装有_________________的洗气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推断该白色固体为Na2SO3,则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何的推论都要经过检验,请完成对白色固体成分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药匙、滴管、酒精灯、带单孔胶塞的导管、棉花、试管夹;3 mol·L-1HCl、6 mol·L-1HNO3、NaOH稀溶液、蒸馏水、1 mol·L-1 BaCl2溶液、澄清石灰水、品红溶液。

① 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白色固体为Na2SO3;      假设2:                        

假设3:白色固体为Na2SO3与Na2SO4的混合物。

②  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以上三种假设,并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正确答案

(1) ①产生的二氧化硫没有干燥,水蒸气会与Na2O2反应;

②NaOH溶液        除去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2) 2Na2O2+2SO2=2Na2SO3+O2(2分)

(3)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3:白色固体为Na2SO4

试题分析:(1)2Na2O2+2H2O=4NaOH+O2↑‚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实验中要除去以防污染空气。(2)由CO2与Na2O2的反应,生成了Na2SO3和O2,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SO2═2Na2SO3+O2。(3)要证明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只需检验出含有SO32-就可以了,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则证明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2O2性质,物质的检验

点评:本题为研究性试题,以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为依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研究型实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