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 共559题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未能再循环的工业严重侵蚀着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我们现在产生的CO2、家庭污水和其他“有毒”废物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自然循环过程吸收他们的速度。我们正在越来越大量地排放着有毒的(经常是不能由生物过程降解的)废物,他们正积聚在土壤、空气和水种。其后果是我们正在破坏着自然环境(例如森林被酸雨和烟雾破坏),我们的农业系统(例如,收成被土壤退化及空气和水的污染所毁掉)和人类自身的健康(例如食物种残留的农药、人工合成聚合物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室外的烟雾、被污染的饮用水以及家庭和地下的有毒垃圾堆)。在未来一些年里,污染导致的流行病很可能会受到更大的重视。
(1)文中关于污染与环境的自净能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 ]
A、环境污染速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B、环境污染速度低于环境自净能力
C、环境污染速度与环境自净能力大致相当
D、环境污染速度与环境自净能力无关
(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_______________,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气候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环境污染的后果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面。
(4)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可以用下图中的哪一组曲线表示
[ ]
(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1)A
(2)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气温上升,空气湿度增加
(3)污染农业系统;破坏自然环境;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D
【地理—环境保护】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1:杭州市总面积为16883.73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36.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3%。研究小组把杭州市划分四块区域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研究,有关情况如图所示。
注:I区——东北部平原农田区; Ⅱ区——中部、南部低丘河谷风景资源区:
Ⅲ区——西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区; Ⅳ区——西南千岛湖水源涵养区;
材料2:杭州市2001~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状况,如下表。
(l)比较四个地区,说明Ⅰ区水土流失所占比重低的原因,并分析其它三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6分)
(2)结合资料,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可行性建议。(4分)
正确答案
(1)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2分)。
自然原因: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2分);
人为原因:坡地耕作与疏林地过度砍伐,导致植被破坏严重(2分)。
(2)坡耕地退耕还林,缓坡地修建梯田(2分);疏林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调整农业结构)(2分)。
试题分析:此题不难,解题关键是能调用课本相关知识分析,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可以参加教材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案例分析进行回答,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和答题的针对性。
(1)比较四个地区,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其它三区为中部、南部低丘河谷风景资源区;西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区和西南千岛湖水源涵养区,这三个区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坡地耕作与疏林地过度砍伐,被破坏严重,因而水土流失严重。
(2)结合资料,可知坡耕地和疏林地水土流失严重,因而治理水土流失因而从坡耕地和疏林地入手,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缓坡地修建梯田,减少水土流失,疏林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进入2012年3月,那些原本怀着度过“一年中最美季节”的市民大失所望:连绵不断的阴霾天气加上仍在入侵的冷空气,让人感觉阴冷而又呼吸艰难。据统计,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不经过肝脏解毒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同时还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当大量有毒物质浓度急剧增加时,产生急性毒害作用,若空气污染物浓度低,在长期的作用下也会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
材料二
(1)PM2.5来源广泛,有自然来源,也有人为排放。根据材料说明城市中PM2.5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非的农牧过渡地带也是PM2.5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造成该现象的人为原因是_____ _____。(2分)
(3)近年来PM2.5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___。 (2分)
(4)针对机动车大量增加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3分)
正确答案
(10分)
(1)日常发电 工业生产 汽车尾气(3分)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任答三点得2分)
(3)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还会引起中毒(2分)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缓解交通拥堵;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环保出行,近距离可步行、骑自行车等。 (答对其中3点给满分3分) 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PM2.5的主要来源有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
第(2)题,北非的农牧过渡地带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
第(3)题,本题考查PM2.5的危害。从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等方面分析。
第(4)题,机动车大量增加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措施可从发展公共交通,使用清洁能源,合理规划交通网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明确以下几点:(1)PM2.5是指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属于大气污染,故主要从城市主要大气污染来源角度分析。(2)北非的农牧业过渡带PM2.5浓度高主要反映荒漠化加剧,故其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从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角度分析。(3)PM2.5受到人们关注主要从其危害严重角度分析。(4)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主要从减少废气的排放角度分析。
(10分)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10分)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根据表,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10分)
正确答案
增加固碳能力,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耕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任意答一点,给一分,全答对10分)
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结合材料森林“吸收二氧化碳”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体现森林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吸收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吸附飘尘”体现其净化空气的功能;对土壤的保护体现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体现其维护生物多样性。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进入2012年3月,那些原本怀着度过“一年中最美季节”的市民大失所望:连绵不断的阴霾天气加上仍在入侵的冷空气,让人感觉阴冷而又呼吸艰难。据统计,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不经过肝脏解毒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同时还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当大量有毒物质浓度急剧增加时,产生急性毒害作用,若空气污染物浓度低,在长期的作用下也会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
材料二
(1)PM2.5 来源广泛,有自然来源,也有人为排放。根据材料说明城市中PM2.5的主要来源是 、 、 。
(2)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非的农牧过渡地带也是PM2.5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造成该现象的人为原因是 。
(3)近年来PM2.5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4)针对机动车大量增加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正确答案
(1)日常发电 工业生产 汽车尾气(3分)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2分)
(3)污染空气 ;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还会引起中毒(2分)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缓解交通拥堵;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环保出行,近距离可步行、骑自行车等。(答正确其中3点给满分3分) 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环境保护。(1)PM2.5是指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属于大气污染,故主要从城市主要大气污染来源角度分析。(2)北非的农牧业过渡带PM2.5浓度高主要反映荒漠化加剧,故其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从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角度分析。(3)PM2.5受到人们关注主要从其危害严重角度分析。(4)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主要从减少废气的排放角度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