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17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成因。(9分)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6分)

正确答案

(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

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1)对比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可知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结合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成分构成的不同,注意审题“气候角度”,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而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是带来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环境保护】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被忽视的致命“杀手”。PM2.5指数已经成为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数。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12年3月图中A城长江段刀鱼产量明显少于往年同期水平,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2)2012年4月20日在图中B湖也发现了大量活化石江豚死亡,保护江豚、刀鱼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2014年青奥会将在图中A城举行,但A城目前PM2.5超标严重,那么,PM2.5主要来源于                                     

(4)图中C城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和水质恶化,如何才能防止地面沉降?

正确答案

(1)水污染严重 过度捕捞 气温较常年偏低 2分  

(2)建立自然保护区  治理污染达标排放  加大科研资金投入  禁止乱捕乱杀  加大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3分

(3)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汽车尾气的任意排放 工交建设的扬尘和农民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 2分

(4)人工回灌  限制地下水的开采 加大资金的投入 加强监测和预报  3分

试题分析:

(1)2012年3月图中A城长江段刀鱼产量明显少于往年同期水平主要是因为气温较常年偏低、水污染严重、过度捕捞造成的。

(2)B湖为洞庭湖,面对刀鱼产量减少、大量活化石江豚死亡的问题,保护江豚、刀鱼可采取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治理污染达标排放;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禁止乱捕乱杀;加大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等。

(3)A城为南京,2014年举行青奥会,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自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的任意排放、工交建设的扬尘和农民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

(4)C城为上海,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和水质恶化,解决的措施:人工回灌、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监测和预报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长江流域图和PM 2.5的定义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刀鱼、江豚死亡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可入肺颗粒物的成因、防止地面沉降的措施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环境保护】

噪声污染按噪声源性质的不同,大致分为交通噪声污染、工业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四大类型。适合人类生存的最佳声音环境为15至45分贝,而60分贝以上的声音就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读我国重点城市各类功能区噪声监测(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的统计表,回答问题。

(1)据表概述重点城市功能区2010年较2009年的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的变化特点。(6分)

(2)简要说明增加城市声环境质量监测点的必要性。(4分)

正确答案

(1)除工业区昼间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略有下降外(2分),其他各类功能区昼与夜的声环境质量达标率均有提高(2分),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的声环境质量达标率仍偏低。(2分)

(2)监测数据更为客观全面(2分),为城市声环境综合定量考核提供依据。(2分)

试题分析:

(1)读表格数据分析,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的变化特点,除工业区昼间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略有下降外,其他各类功能区昼与夜的声环境质量达标率均有提高。但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的声环境质量达标率仍偏低。

(2)增加城市声环境质量监测点,可以使监测数据更为客观全面,为城市声环境综合定量考核提供依据,以便于改善城市的声环境质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

图为我国洞庭湖沿岸某地的195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湖区1950年-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4分)

(2)简述该地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及周围地区产生的环境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湖泊面积减少;居住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增多。(答出两点即可,4分)

(2)湖泊对河流的调蓄能力下降;工业废水的排放,水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答出三点即可,6分)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湖泊面积明显减少;居住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增多。湖泊面积明显减少导致对河流的调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水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正确答案

(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1)增补耕地的坡度较大,海拔较高,植被破坏后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使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保护耕地需加强宣传,要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的基本建设;要保护好坡度较大区域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下一知识点 : 环境问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