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 共559题
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 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属于 (双项选择)
(2)劣V类水质的河流主要出现在安徽、 两省。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两省应坚持 原则,以体现开发利用与养护更新并重的指导思想。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三同时”,即一切建设项目必须做到治理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 、同时投产。(2分)
(3)近年来B市缺水现象渐趋严重,尤其是夏季,这主要是 型缺水,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措施有 。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正确答案
(1) AD (2分)
(2) 河南(1分)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1分) 施工(1分)
(3) 水质(1分) 治理水污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等。(2分)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2分)
本题考查环境保护。
(1)水污染就环境问题的性质属于环境污染,而就产生的原因而言,属于次生环境问题。(2)劣V类水质主要分布在图示的西北部地区;水污染的基本治理原理:谁污染谁治理;(3)由于水污染而导致的缺水属于水质型缺水。水污染导致的缺水故从治理水污染和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等方面分析。
(4)水污染的治理主要从水污染的来源:工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等方面分析。
(10分)
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西辽河属于 (内、外)流河。并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10分)
正确答案
外 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得8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了我国内、外流区的分布,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辽河最终注入渤海,可知西辽河为外流河。区域内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本题应认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解答。
【地理-环境保护】
下图为我国区域示意图。A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正确答案
(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2分);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2分)保护森林(2分)
(2)破坏植被,生物多样性减少(2分);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2分)。
试题分析:
(1)水库A是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保护B城市的水源,就是保护水库A的生态环境。水库A周边有山地、耕地和居民点,因此山区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耕地地区要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居民地主要是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等。
(2)C处为山地,在山坡上开辟采石场势必会破坏植被,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山体遭到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 。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 。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 时段。
(2)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选择填空)。
A. 核工业 B. 耕作农业 C. 钢铁工业 D. 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环境污染水平不断降低,其原因是 (选择填空)。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 ①②⑤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 (选择填空)。
A. 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 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 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 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正确答案
⑴ A以前 ;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减轻;B以后
⑵ C ⑶ B ⑷ C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及读图判断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A阶段以前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A~C阶段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C~B阶段由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被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环境污染程度逐步降低。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先污染,再治理”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要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
环境保护
材料一:丹麦地理位置图(10分)
材料二:丹麦 位于欧洲北部。南同德国接壤,西濒北海,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海岸线长7314公里。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距离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岸15公里的海中央,坐落着一个树木葱茏,但从外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岛——萨姆索岛。该岛平均海拔不到30米,小岛根本上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能源基本上来自于可再生能源。11座岸上风力涡轮机和10座海上风力涡轮机日复一日的转动,满足岛上4000名居民所有的电力需求。萨姆索岛早已实现‘碳中和’(指通过各种方式中和抵消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
(1)丹麦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分析原因(4分)
(2)简述丹麦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有利条件(6分)
正确答案
(1)受西风带影响,带来其他地区的酸性气体(2分)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2分)
(2)常年受强劲的盛行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2分);地形平坦,有利于风能的开发(2分);风能利用历史久,技术条件先进(2分)。
本题考查环境保护。(1)酸雨的形成主要从酸性气体的来源和丰富的降水条件分析,该地区虽然自身矿物能源使用量少,但由于受盛行西风影响,故带来其西南部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量酸性气体。其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2)开发风能资源的条件主要从风力资源、地形、技术和资金和环境效益等方面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