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变法
- 共1022题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正确答案
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正确答案
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前朝制度之弊,而忽视了创新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地说明这一点的是( )
①北宋初的军事改革②北宋的财政改革
③王安石的募役法④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⑤唐募兵制
正确答案
北宋初年实行“更戌法”,产生的后果是()
正确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
——《史记·商君书·农战第三》
材料二 安石……上万言书,以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后安石当国,其所主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在变法实践中是如何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为此采取的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指导思想:推行法治(法家思想),实现富国强兵。贯彻: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严密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改革习俗等。
(2)核心内容:理财。具体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2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2分)
(3)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4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2分)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3)青苗法、市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4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分析概括北宋选拔人才的弊端: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即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材料二体现的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即教育应为国家服务,注重实用。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回答他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
(3)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及经济上的富国之法:如青苗法、市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点评: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耕织图》中繁忙的秋收场面
材料三
武学习武图
(武学是宋代的军事学校,王安石变法时,健全了武学制度,教习兵法,演练武艺,三年后考试,按等第授官)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源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3)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
(1 )北宋中期面临财政困难、军队多而弱、制度杂乱的状况,即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措施。
(2 )理财方面的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在保障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 )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北宋中期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措施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主张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强调通过发展经济来满足需求,并不主张一味减少开支或者要求人们节欲。正是这一观点使王安石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人,也使他蒙受了许多不白之冤。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对经济一窍不通,却自以为是,不肯接受王安石的理财之道。司马光对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观点根本弄不明白,他以为“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观点,一是认为财物完全是天地所生,忽视了人的劳动能够创造新的财富;二是认为财物是一个常数,不会增加,不懂得世间还有扩大再生产。因此,他认为所谓理财就是聚敛,就是搜刮民财。
王安石则主张“天下财富依天下之力而生”,是可以不断增加、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理财就是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为了强调开源、强调发展生产,王安石对盲目的节用表示反对,正是这一点使人们对他产生了误解。
司马光之辈既然不懂还有开源一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就只有节俭一法了。节俭当然是美德,也是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之一,然而如果只会节俭,一味强调节俭,就势必会减少必不可少的开支,虽然能解一时之急,却会造成更大的隐患。而且,过于抑制需求对发展生产也是不利的,现代经济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宋朝的前几位皇帝除真宗外,都是比较节俭的,然而单纯讲节俭却不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而且只有皇帝节俭,大臣、贵族都奢费无度,也是毫无意义的,仁宗朝的事实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徐文明《十一世纪的王安石》
(1)依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和司马光对理财之道的认识有何不同?(7分)
(2)结合史实说明王安石变法中采取的“天下财富依天下而生”的措施及作用。(8分)
正确答案
(1)王安石主张发展农业生产,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发展,扩大百姓需求,增加政府财政开支;司马光认为通过增税和节俭的办法增加政府收入。(7分)
(2)实行青苗法,提高政府的经济调控,抑制豪强的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募役法缓解了隐田逃税之现象,增加了赋税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均输法、市易法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8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史料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比较二人变法不同点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并依据材料概括即可。材料中第一段中“开源”“ 发展经济”,第四段中“抑制需求”“节俭”等都是解题的关键词。第二问首先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即如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也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依据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来从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和市易法等农业方面的措施来回答,作用依据措施来作答。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刘秀在公元39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度田不仅要度农民的土地,而且也要度豪强地主的土地,郡县官吏大多为豪强地主,他们当然不愿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口,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区,度田官吏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的道理,根本不敢如实度田。那些既非“近臣”和“近亲”的豪强地主,也凭借财势与度田官勾结,大量隐瞒土地。同时,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汉光武帝刘秀知道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皆下狱处死,并重申严格检查田亩和人口……这样,刘秀实行度田,引起两种性质不同的反抗。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刘秀实行度田的背景及目的 ?(8分)
(2)材料中“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分别指什么?分析其反抗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背景:西汉末年战争使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和人身自由,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徭役的征收。(8分)
(2)农民反抗。(1分)原因:为了已获得土地和自由,反对地主转嫁负担;(2分)豪强地主反抗。(1分)原因: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经济利益。(2分)
试题分析:(1)背景: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和所学知识中西汉末年豪强地主不断兼并土地的史实可以归纳出其背景。目的可以从维护统治的角度思考,度田是为了清丈土地,这对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徭役的征收是有积极意义的。
(2)根据材料中的“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可以推知一种反抗是农民反抗。原因:由“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和材料中度田官吏的不法行为可以得出原因是为了已获得土地和自由,反对地主转嫁负担。根据材料中的“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皆下狱处死”可知会引起豪强地主反抗。原因:可从豪强地主自身利益考虑。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引发了当时诸多议论,苏辙以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厦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迭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苏辙《栾城三集》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据说美国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闻知中国历史上有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说是王荆公的新法。……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甫下飞机,即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大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钦佩之忱。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持什么态度?为此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重视王安石?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中各有哪些调节物价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态度:商鞅变法废除(剥夺)贵族特权。影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利的世袭特权,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提升了新兴地主(军功地主)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
(2)主要原因是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反对。
(3)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而美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需要一种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借鉴王安石变法的措施。调节措施:王安石:市易法、均输法。罗斯福:《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业产品价格,农业方面减耕减产,政府补贴,提高价格。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
材料二 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
材料三 下图为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
(1)材料一中提到的当时宋朝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材料一、二、三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是如何进行改革的?王安石还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内容有哪些?
(3)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北宋中期变法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1 )恩荫制。改革科举制的必要性。
(2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学科,培养专门人才。
(3 )为王安石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正确答案
(1 )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 )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在(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6分)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9分)
正确答案
(1)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忧外患的政治需要;推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充实和调整官僚机构的需要;打击新旧贵族势力的需要。(6分)
(2)特别之处:措施上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目的上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实际效果: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9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信息“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说明措施上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等说明目的上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再根据措施分析其实际效果。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